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杂志专栏 > 杂志期刊 >

穿戴式智能电子设备迎新一轮机遇

编辑:chinafpd 2013-12-06 16:12:47 浏览:2068  来源:国际光电与显示王凤英

  穿戴式智能电子设备作为新起之秀亮相本届高交会,同时,2013年中国(深圳)穿戴式智能电子产业技术发展论坛也于此间召开。本次论坛峰会邀请到了广东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会长许生、美国ATMEL半导体研究员(代表省半协)刘义昌、苏州海博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涛、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许利群博士、飞思卡尔半导体亚太区高级市场及业务拓展经理蔡震博士、意法半导体市场经理许永刚、深圳君正时代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作兴、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监马冰、蓝牙技术联盟大中华区技术经理吕荣良、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预研部总监李书涛、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戴若犁。同时,本次论坛峰会吸引了一大批业内企业参加,现场人气高涨,据现场介绍,参会嘉宾近500人。本次峰会由广东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吕建新主持。

  大会伊始,许生会长首先介绍了广东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希望协会能更好地为会员单位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并在政府和会员单位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起政企桥梁,进一步促进广东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许生会长表示,作为与高交会同期举办的重点活动之一,此次论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随着智能手表、智能眼睛等产品的面世,越来越多的穿戴式电子设备走进人们的生活。特别在智能手机和平板为代表的新一轮智能设备市场得到快速增长,现在又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迭代发展,其市场也开始出现早期的饱和趋势,加上设备小型化和无线连接技术不断突破,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和必要条件。

  许生会长表示,移动技术正在逐渐进入人们随身携带的所有产品,可穿戴智能设备在今后10年里必将有蓬勃的发展,世界经济以及科技巨头的生存状态也必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他认为,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智能眼睛系列正成为比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更为方便快捷的新一代终端设备。Google Glass的横空出世,带给人们一种来自未来科技的惊艳与新鲜感,尤其是在一定程度揭示了穿戴式智能设备的新的方向,同时智能眼镜更预示着人类自我能力的扩展,它将会全面提升人类的信息获取和感知能力。他希望广大企业能认识到这个发展趋势,并积极探索穿戴式智能设备的这个新兴市场,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应对挑战,把穿戴式智能电子产业做大做强,为穿戴式智能电子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许利群表示,尽管如今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穿戴式智能电子产品可供应用到各领域,但用户普遍接受程度不高,这个问题在不少生产商身上得到了印证。

  飞思卡尔半导体亚太区高级市场及业务拓展经理蔡震博士提出,对于老百姓来说,穿戴式设备成功的关键在于“好不好用”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电池使用时间,目前还没有一款能够连续使用七天以上的手表;二是人机交互,智能手表和智能穿戴融合语音输入是提升用户体验非常关键的因素;三是智能手表和手机的功能太重复。他接着表示,我更愿意把智能穿戴设备看作是智能手机的组件设备,这样,对于设备的功能、显示性能、电池性能、设备待机时间的要求等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而那些24小时常态的生态体征的监测,才是穿戴式设备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果穿戴设备只是作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附件,而且功能与手机功能重合,那用户黏性必定不高。为了与智能手机的功能区别开,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医疗电子领域是不错的应用场景。蔡震认为,做穿戴式设备最大的市场有两个:一个是心电检测,即心电保护;另一个是血糖检测。肺活量则是锦上添花。心电和血糖检测是穿戴式设备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目前最容易接入的是心电,血糖的检测方式目前尚无介入式的、非常精准的、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技术。他说,目前,血氧、血压、肺活量等连续测量、连续侦测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虽然有很多新兴的概念称可以通过皮下对于不同红外波长的吸收率和反射率进行侦测,但这些方式只是理论上,没有大量的临床验证。相对来说唯一经过临床验证,并在欧美已经规模运行就是心电。

  君正时代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监杨作兴的观点与蔡震博士不谋而合,他认为,医疗健康是穿戴式产品的精髓,是用户的刚需,如心电图指标和血氧检测,然后才是休闲、娱乐,还有针对特殊人群特殊需要的特殊应用。

  不过,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监马冰并不赞成穿戴式设备的应用一定是与医疗相关。“我觉得一是跟健康运动息息相关,希望是一个健康、活泼、快乐生活的应用场景,这一定是未来的生态系统;二是跟安全相关的,老人和孩子都有这方面的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还包括开车的安全等。”马冰说,穿戴设备更多应该在健康运动上,这样才能更贴近草根阶层。

  实际上,不管是大众的市场,还是小众的市场,也不管是医疗检测,还是健康运动功能,抑或安全监控功能,都涉及到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可穿戴式智能设备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市场将被细分,因此产品定位十分重要,如何选择目标覆盖人群并推出合适产品是设计初期的关键。

  目前可穿戴式设备有一个小小的误区,大家希望做出的产品面向所有人。目前在市场上我们看到很多手环、手表等穿戴式设备同质化非常严重,接下来是应该走细分市场的时代。北京诺亦腾科技戴若犁博士建议,大家不要企图一网打尽,作为穿戴式技术的提供商和开发商,我们想的不是把几十亿个手机用户里面的10%变成我们的用户,而是通过细分市场着手,比如运动手环。”在他看来,有细分市场以后,每个细分市场的人群就比较好规划,目标更明确更清晰,比如有老年痴呆的老年人,针对他们的可穿戴设备需要能找得到他们、监控他们的动作。

  针对同质化的问题,戴若犁认为关键是提高门槛。为什么这么多做运动手环、计步和卡路里的企业,就因为功能太简单,技术门槛太低。如果能提高瓶颈,大多数人不会做或做不出来,就不会有同质化。他说,现在已经到了做穿戴式设备的中小企业思考怎么提高门槛的时候了,不管是大众市场还是细分市场,提高门槛是根本的解决方式,这样一个技术出来即使有人抄也要一两年,那时你已经走得更远了。

  目前,智能式穿戴设备面临的挑战是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电源、有限的显示屏幕的应用场景之下去面临无限的想象能力的挑战。不过,马冰对穿戴式设备的未来市场前景非常看好,“穿戴式设备人手一台,人手多个的时代2、3年就会到来,并且穿戴式设备一定跟我们身边生活息息相关,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独立的设备。”他指出,目前让大家心动的价格和产品还没有出现,但是做了就能比别人积累更多的经验。在苹果、Google没有想明白之前,没有人能够颠覆,未来一定是一个生态系统。

  圆桌论坛上,大部分专家认为智能手表等穿戴式产品将作为智能手机配件而存在,功能最好与智能手机区别开来。尽管穿戴式智能电子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的形态、技术、实际价值方面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但作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进入口,显然已经成为IT界争相入局的战略要地。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