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OLED技术尚不成熟。目前采用在手机显示屏中的OLED可以维持5千至1万个小时,而OLED电视必须至少维持3万至5万个小时。此外,在刚刚使用OLED电视机时,图像质量应该不成问题,关键在于高水平的图像质量能维持多久。诸如此类的技术难题尚需攻克,OLED才能有质的飞跃。
第四,规模效应不明显。随着索尼与松下宣布退出OLED的研发,OLED阵营的圈子又瘦身了,索尼和松下的退出并不意味着其不看好OLED的未来,而是因为OLED技术难度太高,相关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太多成本,这对于电视业务一直萎靡不振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难以承担的。
没有众多企业的集思广益,单靠一两家企业带动,想在推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未来中国企业在OLED领域绝不逊色,京东方5.5代OLED面板线即将量产,华星光电的OLED线也在积极探索。
奥维咨询产业研究员刘丽娜认为,OLED是行业共同关注的未来显示技术方向,目前来看受制于一些关键技术、成本及良品率偏低等因素影响,面板规模性应用及大尺寸产业化尚有较长一段进程,预计未来2-3年将呈现OLED技术与当前主流TFT-LCD技术并行状态,短期内OLED还无法替代液晶电视。
跟4K、超高清一样,OLED电视在未来电视行业里是个全新的“角色”,就像在一部电视剧的开头,任何人也无法判断他未来能否能成为行业的“主角”,但新的“角色”必然引申出新的关系链条,明日请继续关注OLED系列报道之“抉择”篇。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