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个周五晚上爆出了一个重大新闻:耐克公司(Nike)炒掉了FuelBand团队的大部分成员,将停止生产可穿戴设备。对买过、用过、报道过或投资过所谓“可穿戴设备”这款炙手可热产品的人来说,这个消息都不啻于晴天霹雳。
这样一来,一度被捧为下一代计算大平台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如健康追踪腕带、卡扣式心脏监护仪、谷歌眼镜、智能手表,甚至还有智能假发(没错,就是智能假发)突然之间就魅力大减。
2013年,耐克公司售出了约3300万美元的FuelBand腕带,为此它招了200名员工,甚至围绕这个设备开展了一个加速计划。如果它都对可穿戴设备没兴趣了,这是不是意味着这种设备气数将尽了?耐克又是怎么知道我们没兴趣了呢?
这个消息曝出后,一些可穿戴设备顶级制造商就开始公开造势,大肆渲染自己业务的美好未来。本周在纽约举行的TechCrunch Disrupt大会上,Jawbone公司首席执行官侯赛因•拉赫曼称,公司将扩展它追踪的数据量,增加服务种类。Jawbone的UP腕带现在已占健康追踪市场19%的份额。同时,以68%的市场份额雄踞市场老大的Fitbit公司则对科技资讯网(CNET)做了一个简短声明,称自己这么做早已有七年之久了。凭借Flex、One和Zip这些产品,“尽管最近冒出了几条耸人听闻的头条新闻,”Fitbit照样自信满满。
耐克也站出来澄清最初的报道,称不是要放弃所有的健康追踪业务,只是放弃硬件罢了。耐克将不再生产FuelBand,但还会继续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以及各种智能设备打造软件和健康追踪应用。
不过,现有的健康追踪和可穿戴设备显然需要改进。现在很多健康追踪器都是又大又难看、戴起来也不舒服的腕带。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它们的实际功能。正如我的同事JP•曼格林丹本周初所写的那样,他想变成数字达人的愿望落了空,因为这些设备上的可用选项要求他使用完全不同、彼此无法兼容的系统:
有一天,我开始停止使用任何设备。本来我花了好几百美元买硬件买软件,再把它们生拉硬凑到一起,以为这样就能全面了解我每天的健康信息了。但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感觉真是太费事了——睡觉需要一种腕带,白天需要另外一种,吃饭需要一种应用,跑步又得用别的。为什么就不能有种软硬件一体的设备来执行所有这些任务呢?
除了这一点,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光知道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其实没什么吸引力。咨询公司Endeavor Partners的一份报告称,这也是为什么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没再用这类设备。而业内人士称,实际停用的健康追踪设备数量很可能比这多得多。
可穿戴设备和健康追踪器要想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就必须成为“必不可少的”、而不是“有了也不错”的时髦玩意。要实现这个目标,唯一的办法是具备更好的功能。我曾和Misfi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桑尼•乌探讨过这种产品今后的发展。他的公司直到最近还叫Misfit Wearables,然后才去掉wearables这个词。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