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行业追踪 > 市场行情 >

“彩电王”变形:日立在中国有很长路要走(1)

编辑:admin 2014-06-17 10:38:04 浏览:532  来源:钢联资讯

  

< color=#ff0000>[1] [2]

  

  日立制作所执行役会长兼CEO中西宏明的语调自信饱满,他的介绍中,仿佛日立集团已经脱离困境,走在金色大道上。

  在日立规划中,集团在中国的业绩到2015年要比2013年度增长13.6%,并实现763亿人民币以上的收入。6月9日,日立对外通报的财年统计中,2013年度中国业绩为671亿人民币。

  两年的冲刺时间,转型、亦或还处于转型中的日立能实现既定目标吗?

  当一个中国人眼中早已具型的“彩电王”逐渐淡出视线时,其转型或许才刚刚开始。作为医疗、基础设施等多领域的生产兼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中国市场,日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转型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度,日立集团总业绩收入达到6010亿人民币,利润率(EBIT息税前利润率,下同)达6%。中西宏明称,集团内部预计2014年度利润率实现5.5%,业绩达到5875亿人民币;2015年度再实现7%的利润率,业绩达到6250亿人民币。

  这样动荡的一条业绩增长曲线,或许印证了这家刚刚脱离经济困境的企业正努力求稳。

  作为日立集团在海外最大的市场,中国市场份额几乎占到了其全球合并销售额的11%。据中西宏明透露,中国市场13.6%的销售额增幅将主要依靠医疗健康、基础设施、能源、信息通信、高性能材料等项目的发展。

  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对日立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彩电业。但事实上,日立集团在电力、社会产业设备、铁道等基础设施设备方面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另外在IT信息处理领域也掌握尖端技术。

  在医疗健康领域,日立提供的健康管理模式已在全球推广,癌症的最高端技术——粒子束治疗系统也正在进入中国,铁路基础设施方面也早与一家中国企业合作在西安生产铁路设备。

  中国是海外巨头争夺的市场,但在日立制作所执行役常务、中国总代表小久保宪一看来,日立已然是胜出的一方,他说“光看中国(市场),我们的销售额现在已经超过1万亿日元,而根据我们了解的公开信息,GE和西门子都没有达到这样的规模。”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日立品牌开始进入中国视野。

  当中国只能生产黑白电视时,福建省进口了10万台日立彩色电视机,迅速销售一空。

  随后,日立与中国达成协议,在福建合资建设一家彩电工厂,日立出技术、设备,中方出厂房、辅助设备。

  彩电大王在中国老百姓的意识里诞生。

  而光阴如梭,当一个行业利润越来越薄、业绩连续下滑、利润增长乏力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放弃、转身高利润领域,几乎是唯一的救赎之路。

  如此,日立从2009年起逐步淡出中国电视业务,集团大方针开始主力转战医疗健康、铁路、电力设备、信息通信、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而在6月9日的中国财报发布中,日立已将自己定位为医疗、基础设施等多领域的生产兼解决方案提供商。

  反观日立全球财报,在过去10年中,部分年份的利润率非常低,其中营业利润率最低的年份——2008年度为1.3%,而这一年是日立有史以来最大的亏损年份。

  到2010年度后,全球业绩逐渐企稳。2012年度实现5651亿人民币业绩收入,利润率达到4%。

  在显像管电视变成平板电视后,技术门槛大幅度降低,价格发生巨大变化。正是利润率的偏低,以及不断的亏损促使了日立的转型。

  而且寻求转型的不只日立一家机电生产企业。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金融危机、市场竞争白热化等因素下,遭遇利润率急速下滑,几乎是难逃的厄运。因此,在日本企业范围内,多元化业务结构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相比日本的其他家电类企业索尼、松下等,日立、富士胶片是最早走出泥潭,实现转型的企业。

  据了解,目前富士胶片在医疗领域也迈出了大步伐,在胶片相机被数码相机取代后,富士开始加大医疗影像处理方面的业务,医疗器械成了富士新的研发和生产重点。

  索尼的转型起步较晚,目前其正在研发电子病历技术,预期未来无论患者在何地,检查结果都可以记录到电子病历上,不用再重复检查,会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

  中国市场

  尽管转型让日立的利润率逐渐企稳,就现阶段来看,日立或许走出了经济困境,但未来如何在已经充分竞争的领域分一杯羹,仍然是个问题。

  控制成本、加强研发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据中西宏明透露,日立集团内部计划从2011年度到2015年度削减4000亿日元成本,以达到现金流更加充沛。同时,将利润率提高到7%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的研发人员队伍计划由2013年度的2250名充实到2015年度的3000名,增幅达三分之一。

  在日立的战略规划中,中国显然是主战场。

  中国接近14亿的人口数量,不仅催生了巨大的医疗需求,而且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有众多机遇。但看到这些的不只有日立,其他的跨国企业——富士、索尼、松下、GE等都参与其中。

  发展高速铁路,是全球多数国家盘活境内旅游资源、拉近消费距离的一种手段。中国亦是如此,铁路的建设一直在大规模行进。

  但就装备制造领域,中国国内的“南北车”名声已经响彻国际,中西宏明坦承,日立想要在别人家门口分羹,会十分艰难。合作,以及选择细分领域可能是最佳的模式。

  据了解,目前日立已经与一家中国铁路装备生产企业合作,在西安生产国产化的铁路电气设备,通过此方式在中国开展业务。而信号系统等也是日立在中国涉足的领域。

  如何面对中国市场的竞争?或许英国的订单是近期支撑日立自信的一个核心因素。

  前不久,日立从英国城际高铁计划中获得了866辆车辆订单,并在27年半的时间内负责这些车辆的维修保养。

  

< color=#ff0000>[1] [2]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