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浓情转淡
实际上,除了入股夏普,在鸿海最初与夏普的合作协议当中,还包括以660亿日元入股夏普位于的堺市的十代线工厂37.6%的股权,消化工厂一半的产能。此前,该工厂一直处于巨亏状态,更一度遭遇停产危机。然而,在有了鸿海庞大的“出海口”之后,夏普十代线的开工率迅速由年初的30%,提升到年底的90%,成功摘掉“赔钱货”这一帽子。
一定程度上,鸿海在夏普遭遇百年危机时施以援手,临危救困,及时扶了夏普一把。不过,由于双方在决策管理、技术掌握方面的产生巨大分歧,双方最终难逃浓情转淡,甚至撕破嘴脸的结局。
实际上,谈不拢的因由在于夏普只想要资本合作,但是鸿海则想进一步介入事业经营,并且逼迫夏普在经营权力方面作出让步,显然,夏普方面对此很是抵制。
对于鸿海方面的强势,坊间流传着一个经典段子:2012年8月底,在位于大阪的堺工厂特别接待室里,郭台铭发飙怒吼:“你们日本人,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决定一件事?我最后再说一遍,接不接受我的要求,最好赶快考虑清楚。”说完便拂袖而去。彼时,“夏普公司总裁奥田隆司及其他高管就像被老师训斥的小学生一样低着头。”
除此之外,奇美电子“被吃下”的例子就是一个前车之鉴,鸿海的角力最终导致奇美实业全面退出董事会。这同样令夏普不敢轻易让步。
于是,在2012年12月,资金告急的夏普率先接受了高通1.2亿美元的注资,出售约5%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2011、2012连续两个财年的亏损后,2013财年,夏普成功扭亏为盈。根据财表显示, 2013财年,夏普销售额达到2.93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8.1%,净利润达到115亿日元。
曾经是夏普亏损“重灾区”的液晶业务,也变成夏普最大的利润奶牛。2013财年,夏普液晶面板业务收入9910亿日元,同比增长17%。夏普方面乐观预计,2014财年销售额将达3万亿日元,营业利润和税后利润分别为1000亿日元和300亿日元。
于是,郭台铭又心动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郭台铭最近的表态,如果夏普在2013年新上任的社长高桥兴三同意鸿海以股票市值购得股权,“鸿海明天就可以出资”,并保证夏普在两年内将变成优秀的企业。
在张新岗看来,对于夏普来讲,依旧希望获得资金支持,但是对于技术外流、控制权等问题则仍然非常敏感。相较两年前,此时的夏普已不那么需要鸿海了。
“联日抗韩”战略成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公司,鸿海对面板产业的野心早已不是秘密。郭台铭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超越韩国巨擘三星电子。”鸿海入资夏普,被业界视作突破代工重围、寻找产业技术竞争的一大举措。
先是推动群创面板与奇美电子的合并,在加上对夏普十代线的整合,过去几年,鸿海在显示产业广为布局。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告诉记者,鸿海精密急于想入股夏普的原因主要是为其自身生产智能手机业务做准备。鸿海精密当前对苹果代工的依赖度较大,但随着苹果手机逐渐走下“神坛”,鸿海精密面临危机。同时,为了适应市场,鸿海精密“自立门户”的意愿强烈。
事实上,夏普最致命的吸引力则是来自于鸿海对技术优势的渴求,夏普在液晶显示器中技术领先,将对鸿海精密发展智能手机有重要帮助。此外,夏普是苹果手机屏的重要供应商之一,夏普也可以趁机提高与苹果的议价能力。鸿海一直希望能获得夏普独有的IGZO技术,此前这也是入股谈判中最为重要的砝码。不过,夏普在最艰巨的时候都没有转让IGZO技术,现在鸿海则更不可能将其拿下。
但最令郭台铭咽不下气的是,早在开启谈判之前,便与夏普方面有所共识,“联日抗韩,打击三星”,这个战略是最中郭台铭下怀的。不料,在连番换任之后,夏普连船头都调转了。2013年3月6日,协议临近到期之时,三星竟宣布以104亿日元参股夏普约3%。
夏普的“背叛”,将鸿海的“联日抗韩”面板战局一举瓦解。事隔一年,郭台铭仍旧颇为气愤,心有不甘。郭台铭拒绝承认自己是外界所描述的一个要吞并日本公司、窃取技术、欺骗夏普的人。“日本人觉得我不诚实,但不诚实的是夏普!”
而业内则对重启入股的前景表示看淡。“目前,鸿海精密参股夏普的筹码的确在减小,因为夏普已经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对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欲望有所降低,鸿海精密在商定收购价格时注定会变得被动。”贺在华对时代周报记者如是说。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