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行业追踪 > 行业观察 >

高世代面板产业热潮突冷 本土企业机遇隐现

编辑:hattie 2010-09-09 09:30:59 浏览:122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动辄数百亿元投资的高世代面板项目一度被本土彩电企业看成产业升级的最重要路线,但是从企业到资本再到地方政府蜂拥而上的热情可能需要冷却一下了。今年以来全球产业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卖9.7英寸屏给苹果公司的LG成了香饽饽,而全球首个10代线或减产的消息再让高世代面板线受到冲击。本土企业或许是该重新思考定位问题,并非高世代线不可为之,而是高世代线不是唯一出路。

  业内应该觉察到一种变化:去年的高世代面板布局狂潮,到今年上半年,忽然快速冷却下来。

  截至目前,已公布的项目中,仅京东方北京、昆山龙飞、深圳华星光电真正动工。LG广州、三星苏州、夏普南京、富士康成都项目均没了确切消息。

  高世代项目热潮突然冷却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局面之下,中国大陆企业有什么机会?

  高世代面板热潮突然冷却

  “你可以回忆一下,去年8月,当我们北京项目奠基之后,几乎1个多月里面,其他地方全部公布了高世代项目。”京东方发言人张宇说,当时,场面壮观得有些受不了。

  本报曾接连报道过上述所有项目的公布与进展情况。综合计算,如果全部落地,大陆高世代项目数量将超过海外所有国家与地区的总和。

  但去年冬天形势开始有些微妙。去年年底,发改委某领导在内部会议上说,面板项目引进必须从过去“企业挑地方”转为“地方挑企业”,选择外资合作时,地方必须占主动。随后,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表示,高世代项目“投资主体太多”,势必分散产业资源,弱化本土竞争力,应该扭转过去的策略,依托自主产业链,强化核心技术创新,否则会重复CRT的老路,给跨国公司打工,最后“原地踏步走”。

  这类意见随后成了中国面板业“计划生育”政策的由头。随后2个多月,相关部门召集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多次开会,决定以审查、答辩的形式,评估项目投资价值,适度放行,当时说法是5选3。由于京东方北京、昆山龙飞之前已获批,不在审查之列。其他5大项目分别是LG广州、三星苏州、TCL深圳、富士康成都以及京东方合肥。

   今年6月,审查、答辩结果原本有望公布。为增加落地筹码,其间三星想效仿夏普,说只要苏州项目能落地,将在当地增设内存芯片厂,还宁愿放弃当地对面板项目的补贴。

  熟悉审批进程的消息人士几天前在合肥表示,一开始,夏普、LG、三星都是“狮子大开口”,多次利用地方政府招商难的特点,大要筹码,如今只求落地为上。

  但相关部门并没公布具体结果。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说,国家或已充分考虑上述情况隐含的风险,必须有节奏地放行项目,否则未来一定会遭遇产能过剩的尴尬。

  这迹象已十分明显。截至目前,除京东方北京8代线、昆山龙飞外,TCL深圳华星光电也在建设中,它们全是国资色彩的项目。

  而夏普南京、LG广州、三星苏州三大项目仍无任何确切消息。7月29日,本报记者曾专程探访过夏普南京项目选址,未见实质进展。LG、三星前不久甚至已撤回大陆高世代项目团队。

  事实上,即便上述三大日韩巨头,甚至包括中国台湾友达与奇美,其高世代布局也远非过去那么积极。截至目前,夏普布局最多,拥有1条10代线,2条8代线,三星有2条8代线,LG只有1条,友达有2条但仅有1条达到量产水平,奇美才开始布局。它们一年以前所说的新建计划几乎全部泡汤。

  陷入“类摩尔定律”瓶颈

  半年前,大有超然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外、纷纷抢建高世代线的巨头们怎么了?

  这首先会让人想到眼下的市场局面。调研机构WitsView前不久发布报告说,今年第一季缺工缺料,曾导致供给吃紧,加上供需有预期,下游企业第二季一上来就囤货,当时全球大尺寸面板出货创了新高。

  但是随后受淡季影响,终端需求不如预期,当初开足产能的面板厂、囤货过多的下游企业忽然陷入库存风险。该机构数据显示,6月份,全球大尺寸面板出货环比衰退3.2%,7月份环比衰退8%,眼下更不乐观。 

  几天前,奥维咨询总经理喻亮星说,本土企业库存水平也很高,按目前压力,即使不采购,至少到国庆节之前才可能消化掉库存。

  面对这一局面,面板巨头们似乎有理由控制投资,以应对未来有可能长达两季的库存与价格压力。

  不过,这理由有些站不住。根据过去多年经验,每当产业遭遇低潮,它们反而会加大投资扩大产能,以等待市场需求转好。这与全球半导体代工业的布局非常类似。

  面板行业观察者郁伟龙曾对本报表示,一直以来,驱动巨头们竞逐高世代面板项目的动力,主要来自大尺英寸显示市场需求以及技术、工艺带来的经济效益,尤其体现在面板切割方面。

  但目前两大动力已经不再明显。高世代面板项目,正遭遇一种类似芯片领域的“摩尔定律”困境。

  摩尔定律的效应是,每18个月,单位面积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增加一倍,而价格不变。过去20多年,它一直推动全球IT硬件、软件的发展、升级。

  不过摩尔定律已遭遇挑战。由于受到物理空间、材料、生产工艺等限制,单位面积上不可能集成无限数量的晶体管。在现有材料下,到一定程度,它将遭遇漏电、散热等技术风险。事实上,这一定律的发现者英特尔已经给出悲观的预测,即这一定律的寿命大约还有15年,到5纳米左右,将可能失效。

  面板领域的困境有些类似。王东升表示,受应用需求影响,显示屏不可能切成无限大。截至目前,50英寸以上的显示屏,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吸引力并不大,它不可能超越居室限制。事实上,目前市场主流显示屏产品,集中在32英寸至42英寸。来自苏宁电器市场部的数据同样证明了这一观点。 

  “当然还会有超大面积的屏幕出来,有的企业甚至还用6代线切割65英寸的屏,那主要还是展示效应,提高技术影响力,不可能大规模量产。”京东方发言人张宇说。

  这意味着,高世代面板项目在切割大尺寸产品上的工艺优势,将难以持续得到体现。过去多年,夏普、三星、LG一直靠着高昂投资驱动布局高世代的局面,将遭遇挑战,市场有望再度朝着主流产品领域集中。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有可能成为这一反向趋势的标志。让业界震惊的是,刚投产不久的夏普10代厂(全球首个10代厂),前不久传来减产消息。该工厂主要定位于42英寸至65英寸液晶电视面板的生产。

  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三星、LG放弃过去采购友达、奇美中小尺寸面板的策略,开始强化自身产能。而LG去年以来甚至一直强化小尺寸面板的布局,截至目前,它是苹果iPad面板的最大供应商。

  日本东芝的一个动作更能说明这一反向趋势。去年年初,它曾打算将小尺寸面板业务卖给中国广东河源,结果,双方举行过奠基仪式后,东芝突然变卦,最后决定不再出售,前不久,它表示将强化智能手机及其他移动互联网终端面板的布局。

  京东方们的机会

  这冷却背后的原因,似乎给了中国面板业一些追赶的空间。因为,过去多年,这个动辄投资几百亿元的“资本吞金兽”行业,一直让资金实力弱小的本土企业望而却步。

  由于这一行业前期折旧压力极大,过去放贷大方的银行,早已对它变得态度谨慎。2009年,深陷债务危机的上广电5代线,最后时刻虽努力向银团求助,但未能获得支援,只得选择出售。

  而目前由本地企业规划的高世代面板项目,比如昆山龙飞、TCL深圳厂,甚至包括已经动工的京东方北京厂,其背后投资仍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它们多是当初国家4万亿投资带来的效应。单靠TCL、京东方等企业力量,根本无力独立建设。

  但是,这个产业从来就不靠纯粹资本堆积而成。核心技术的缺失才是困扰多年的心病。王东升说,中国过去以市场换技术、贸工技的发展模式,已经让这一行业难以承受,它不可持续。

  他将这一心病导致的局面称为“工业化中期瓶颈”。意思是说,由于技术缺乏,每当中国在一个产业模仿、跟随成熟,会立刻被海外同行新技术革命打倒,整个产业就“掉下来”,他曾反复举中国CRT产业被海外LCD产业打倒的例子。

  那中国的核心技术在哪里呢?至少在5代、6代线领域,京东方已经追了上来。王东升毫不掩饰,这与当年收购韩国面板企业深有关联,在此基础上,已经过渡到6代线。

  “我们每年可使用专利5000多项,每年自主申请的新专利超过500项。”他说,其中多个项目技术比如AFFS广视角已经成为全球主流标准之一。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依托京东方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液晶面板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两个月前已正式启用。

  面板业的类摩尔定律瓶颈,在他看来,正是机会。因为,公司6代线项目即将量产,它主要切割37英寸以下主流显示屏,明年下半年,8代项目投产后,将覆盖55英寸产品线,两大项目将直接冲击市场最主流的应用。

  不过,遭遇类摩尔定律瓶颈的海外对手们,已经开始分化:在LCD面板基础上,它们正调动自身资源,强化创新应用。比如三星、LG属于全球前两大存储芯片巨头,它们在LED领域拥有技术垄断地位,此外,它们还正在抢进3D技术领域,并在尝试制订全球技术标准。

  王东升说不怕它们。因为,无论LED、OLED,其背后的核心基础仍然是LCD,一旦本土企业获得技术突破,借助市场优势,会很快赶上它们。

  “告诉你吧,当初我们在成都建设4.5代厂,目的就是为OLED打基础。” 王东升说。不过,他也坦陈,追赶的过程一定充满着波折,京东方的5年战略规划仅是保5争3。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