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行业追踪 > 行业观察 >

中国半导体发展反思篇:从顺利开局到造不如买

编辑:songqiuxia 2018-05-14 10:47:47 浏览:1404  来源:TechSugar

  集成电路产业具有摩尔定律、技术密集和周期性的特点,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么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为什么陷入今天的困境?最近这些年总是听到中国在某某方面又走在了世界前列,什么技术又取得了世界性的突破,我们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好消息里,猛回头却发现,原来集成电路依然是软肋,有种梦中惊醒的愕然。痛心于中国集成电路现状的同时,不禁想问:中国集成电路怎么了?那么多技术我们都突破了,怎么就栽在芯片这块了呢?

  想要知道集成电路今天为什么是这样,我们不妨看看它昨天的样子,看看这几十年间集成电路产业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50年代-80年代:顺利开局→“做不如买”

  大陆电子工业和科研是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我们的集成电路的开局相当不错。到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大陆的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仅落后于美国,而领先于韩、台、日。1973年第一台国产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05机问世;1975年第一批DRAM问世,比美国晚五年,比韩国、台湾早四五年;1979年上海元件五厂和无线电十四厂甚至成功仿制英特尔公司1974年推出的8080CPU,比德国仿制成功还早一年。

  这个开局是不是有点意外?这剧本和想象的不太一样,中国集成电路竟然也曾有过领先韩日台的时候。然而,就在这个开局之后,事情开始向着奇怪的方向发展了过去。

  集成电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自力更生”和“造不如买”两条路线的选择。也许是改革开放之后和外界经济交流变多,80年代集成电路行业更多受到了“做不如买”的路线的影响,在引进技术受到挫折和延迟之后,出现了把芯片研发的拨款变成贷款的荒诞局面,甚至花重金从国外引进了大量淘汰落后的毫无价值的晶圆生产线。也正是从80年代开始,被韩日台抓住机会反超,与美国的差距更是拉大了。

  “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这句话是刘少奇说的,后来引起了大争论。造不如买,从短期来看是符合经济学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的,研发一项技术的投入可能远大于当下购买产品的花费。对于集成电路产业来说,研发新技术动辄需要数十上百亿的研发费用,相对而言从国外购入设备或者直接去国外购买芯片确实是短期内更加经济理性的选择。

  但有趣的地方在于,有时候短期笨到极致的行为放到长期反而是聪明的选择。一个最笨的人,选择自己研发到底,在花费了巨大的研发费用之后,他会变成“卖船”的人,从那些聪明人手里赚到巨额利润。那些美日韩集成电路大公司,虽然研发费用花的多,但赚的更是多。而且对于国家而言,“造不如买”路线会使得科技强国越强,弱国越弱,对于追赶美国状态下的中国集成电路是很不可取的。这一路线也是被毛主席和习主席一致否定的。

  90年代:908、909工程

  因为“造不如买”的错误路线的影响,中国集成电路失去了六七十年代的开局优势。政府也意识到了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908工程登场了。908工程是90年代“八五”期间实施的发展微电子产业的重点工程,是我国第一次对微电子产业制定国家规划并进行大量投资的计划。主体企业是由742厂和永川半导体研究所无锡分所合并成立的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

  908工程1990年8月启动,1992年国务院决定实施,1995年开始建设6英寸生产线,1998年1月,“908”工程华晶项目通过对外合同验收。

  908工程的带来的好消息是国内生产技术水平由2~3微米提高到0.8~1微米。908工程带来的坏消息是由于审批时间过长,建成投产时技术水平已落后于国际主流技术四至五代。

  集成电路产业存在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相同性能的芯片,每18个月价钱会降一半。908工程从开始立项到真正投产历时7年之久,而在国际上这通常只需1年左右。用审批的方法规划一个具体的生产项目,相对于技术发展极快的集成电路来说太慢了,审批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技术变化的速度。

  当时国家迫切希望提高我国集成电路水平。根据胡启立在《“芯”路历程》中的回忆,江泽民、李鹏都曾指示“砸铁卖铁”也要把半导体产业搞上去。

  吸取了908工程与市场脱节的教训,90年代第九个五年计划中的909工程开始了新的政策探索。909工程方针为以市场为导向,以不断升级的产品线为基础。909工程投资总额超过了建国以来所有集成电路项目投资的总和、达到100亿元。909工程中国家的投入是由国家开发投资银行以资本金性质注入企业,成立独立运作的股份公司。资金的使用灵活性、自主性均很高,相较908工程资金投入方式要好的多。

  上海华虹微电子1996年正式成立后,与日本NEC公司合作,组建了上海华虹NEC作为909工程的主要承担者。华虹NEC没有重蹈华晶七年漫长建厂的覆辙,于1997年7月31日开工,1999年2月完工,2000年取得30.15亿元的销售额,利润达到5.16亿元,出口创汇2.15亿美元。除了2001年全球半导体低迷,华虹NEC全年亏损13.84亿元外,华虹成绩都很不错。到2005年6月,华虹已经完成和超过了当初立项的所有的目标。

  909工程取得的成绩不仅是华虹完成立项的目标,也是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道路上政策的探索,为后来的大基金、909工程二次升级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当时909工程的倡导者、原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著写的《“芯”路历程》中总结了三点经验:第一,真正的核心技术很难通过市场交换得来,引进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自己,为我所用,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走自己的路,企业必须从引进之日就要消化吸收的具体措施和今后创新的长期战略规划,并积极努力加以实施。”第二,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进某高科技项目,往往首先向导为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容易导致从技术出发,忽视市场导向。”“如果与市场不合拍,即使技术水平在高,也得不到市场的回报,就会被淘汰出局。”第三,牢牢抓住人才这个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优秀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和中坚。

  21世纪初:汉芯造假

  2000年之后,信息产业部组织实施了“中国芯”工程,大力扶持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IC产品的研发。这时候,一个巨骗抓住时机粉墨登场了。

  陈进,2001年进入上海交大后被任命为“汉芯”的总设计师。第二年,学校就成立了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由他出任研究中心主任。

  在他的领导下,在短短的16个月后的2003年2月26日,“汉芯一号”发布会召开了。 会上展示的“汉芯一号”是一款32位的DSP数字处理芯片,采用国际先进的0.18微米工艺。多位院士和“863计划”专项小组负责人组成的专家组对“汉芯一号”进行鉴定并宣布了结论:“汉芯一号”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时间,“汉芯一号”成了中国骄傲。陈进也是炙手可热:上海交大特聘其为长江学者,出任微电子学院院长,成为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CEO,上海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一直到3年后,清华大学的BBS上一个名为《汉芯黑幕》的帖子揭露了陈进在研制过程中完全弄虚作假,骗取了国家上亿元的经费。所谓的中国骄傲汉芯一号就是摩托罗拉dsp56800系列芯片,只是让当时在“汉芯”实验室装修的一位民工用砂纸打磨掉芯片上原有的摩托罗拉标识而已。陈进就凭借这么低级又轻松的造假,走上人生巅峰,出任CEO,不知道有没有迎娶白富美。#p#分页标题#e#

  汉芯造假被揭露后,中国骄傲变成中国尴尬,那些年热烈鼓的掌变成打在脸上的耳光,掌声多响亮,耳光就有多响亮。

  那些当年审核的专家院士,那些监督审查的部门,就被这么低级的造假糊弄过去了;上亿的经费就这么被轻松拿走。难以相信陈进的谎言没有露出马脚的地方,难以相信一个陈进拿着一个假芯片就哄得众人团团转。更气愤的是事后,陈进只是被革职追缴费用,再未受到任何刑事处罚!

  学术界本应为高新技术的探索地和突破地之一。21世纪初背负着国家期待目光的集成电路的学术界却变成了造假地。“汉芯”总设计师陈进不是不知道研发自主芯片对于中国的意义,相反他是太明白这意义了,太明白一旦成功将会得到的热捧。他的造假收益是上亿研发经费,代价是集成电路技术落后的现状被粉饰,社会沉浸在“汉芯”的谎言中三年。一个人竟然自私到如此地步,为一己私利愚弄整个社会。事后处罚只是革职追缴费用而已,与他造成的损失相比,实在是太轻饶了他。

  要想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仅仅寄希望于研究人员内心道德的约束是不现实的。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性难以经受考验。设计一个良好的机制,使得研究人员不用去面对这个巨大的诱惑,不用去经受考验才是预防造假的良方。这个机制一方面需要让研究人员能够通过踏实的研发活动过上体面的生活,一方面对研究成果严格监督,使造价成本极高,且代价极大。

  在2010年之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十分热闹,忙着到处收购,高调又张扬,其中以紫光集团疯狂买买买为代表,具体请见《太平洋电子|中国半导体发展之反思篇(下):”紫光模式“买买买》。

  12阅读更多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