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特尔宣布,将完全停止其在2016年收购的深度学习芯片初创公司Nervana的NNP-T产品,专注于Habana Labs,这一场3.5亿美元的收购以彻底失败而告终。据传,当时,Nervana是北美最有名的AI“芯片”初创公司,一场强强联合,却扛不过三年。 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监徐凌杰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其中不仅有Nervana的先天不足,这家初创公司没有有经验的、来自计算芯片背景的主架构师,没有成型的硬件团队。也有英特尔本身的原因,2017年以来英特尔内部的调整一直没有消停过,在组织架构上没有很好地进行保障。 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这样一个收购失败的案例本可以不必拿出来反复咀嚼,但英特尔在收购方面的表示也确实不争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导致业内人听闻这一消息,第一反应就是双手一摊:哝,又失败了。
通信市场不如人意
2006年,外网有消息爆出,英特尔将出售其通信和应用处理器业务。时任英特尔发言人Chuck Mulloy否认了该消息,并宣称只出售XScale手机芯片业务,并没有撤出通信市场。 但是,在消息传出一周后,分析人士还是因为英特尔“日益严峻”的形势,而为英特尔的股票下了最后通牒。当时几乎所有的声音都认为,出售通信和应用处理器业务是因为英特尔业绩不佳。 根据资料指出,在1999至2003年间,英特尔花了差不多100亿美元来拓展其通信业务,其中包括数个大额收购,市场研究公司Forward Concepts的Will Strauss指出,“这些收购,后来被证明成为英特尔的包袱。” 诸如1999年,英特尔以7.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PC电话技术厂商Dialogic,为了压住德州仪器、朗讯及摩托罗拉,成为互联网与电讯业集成产品的主要供应商。2006年,据英国媒体报道,英特尔将Dialogic部门的大部分资产出售给加拿大私人公司Eicon,其中包括PBX和主机媒体处理软件等业务。 同样在1999年,英特尔花16亿美元收购DSP Communications Inc.公司,一家CDMA和TDMA基带处理器芯片供应商,最终公司的财产与StrongARM一起,6亿美元卖给了Marvell。 而在2000年以3亿美元购入的通信软件方案商Trillium Digital Systems公司也被英特尔摆上“货架”,英特尔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将它卖出,后来这家公司被Rdisys收购。 2001年,英特尔以5.5亿美元收购开发用于下一代光纤网络的分组语音(Vop)传输产品公司VxTel,为了进一步加强了它在芯片制造业的实力,但最终在2004 年以100万美元卖给了Telsima。 2002年,英特尔花2.4亿美元收购了最大的第一代总线工控机制造商Ziatech公司,开始涉足通信业,在被收购两年之后,Ziatech又被Intel以380万美元卖给了Performance Technologies公司。 20世纪90年代末期,电信肥皂泡一个一个往上推,在对新世纪的憧憬及对新经济的向往不断攀高的热度中,几乎所有人都相信,随着因特网和数据通信的迅猛发展,电信业的规模将无限量放大,而为企业提供网络和专业性电话服务也将成为最赚钱的业务。 因此在那5年里,英特尔一直关注通信市场,并在期间收购了35家小公司,多数在通信领域。 不幸的是,英特尔公司在通信市场上的扩张正赶上电信产业的衰败,大多数电信公司都出现了亏损,有的甚至被迫破产,英特尔公司也只能放弃它收购的一些公司。 当然这一段收购史,在如今的百科资料中已无迹可寻,只能从当年的报道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或许英特尔不希望媒体和公众记住它不堪回首的收购历史。
移动处理器败北
当时,对于英特尔剥离通信业务的传言还有不同声音传出,计世网一则报道指出,业内人士陈祎声称:“目前英特尔的低功耗处理器基本都是基于XScale微架构,这一架构来源于早年从DEC收购的StrongARM处理器业务。而英特尔旗下的多款产品也采用了基于这一架构的处理器芯片。包括手机和PDA使用的PXA应用处理器、IXP网络处理器、通信处理器以及PC系统中的I/O(存储)处理器等都是基于这一架构。”因此,他认为,如果出售这部分,对其整个低功耗产品市场的影响将会很大。 时间线拉回1997年,英特尔从DEC公司收购了StrongARM架构,在吸收StrongARM架构的精髓之后,演变出新一代Xscale架构CPU。当时,EE Times印刷版周刊上写道:“最积极推广应用处理器的英特尔,在上周于日本发表了StrongARM架构的XScale处理器,做为独立应用处理器的原型。” 英特尔XScale处理器在那时非常强势,采用最先进制程并具有超高性能,以至于包括HTC、三星、摩托罗拉、华硕等一线厂商纷纷在自家的旗舰产品中以采用英特尔处理器作为宣传卖点。 然而,2006年,英特尔决定把整个XScale部门打包卖给Marvell。在产品性能领先、销路也完全不是问题的时候选择出售业务,着实让人想不通。当时刚刚上任的英特尔新CEO 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给出了解释,赚钱不给力。 从市场调研公司Forward Concepts的数据看,2005年全球手机应用处理器市场总计达8.39亿美元,德州仪器占69%,高通占17%,而英特尔的巨额投入只换来7%的份额,后面联发科还推出了广受山寨手机厂商欢迎的处理器。 不仅如此,欧德宁还拒绝了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关于iPhone初级版本手机处理器的邀约,欧德宁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在那天结束时,他们对一款处理芯片感兴趣,给出了一个确定的价格,而不想再提价,但那个价格低于我们的预期。我看不到将发生的事。这并不是可以弥补的损失。事后看来,当时的预期是错的,它的价值是人们所想的100倍。” 仅半年后的2007 年。手机市场风云突变,苹果推出了第一代苹果手机。紧接着谷歌也发布了安卓系统,从此打开了智能手机的大门,跟随智能手机迅速兴起的还有 ARM 和高通。 捕捉到手机市场的火热,2008年,英特尔又一次聚力冲击该市场,推出了基于X86结构的Atom芯片。然而由于功耗高、整合基带难(仅在2014年成功整合3G基带芯片)等因素,直到2012年,市面上没有一款手机搭载了该系列处理器。最终,英特尔于2016年宣布停止开发Atom处理器。 英特尔出售XScale业务,让这位芯片巨头在移动芯片市场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就算后来斥巨资用X86移动处理器去强攻移动处理器市场,依然于事无补,英特尔最终决定放弃移动处理器市场。
折戟基带芯片
放弃移动处理器市场不代表英特尔对移动市场“野心”的结束,既然做不好移动处理器,那就转攻基带芯片。经历失败的英特尔重整旗鼓,继续“买买买”之路。 2010年英特尔宣布以14亿美元收购英飞凌的无线业务。该项收购于2011年完成。要知道从2007年的第一代iPhone到2010年的iPhone 4,苹果都是用的英飞凌基带芯片。英特尔当时收购英飞凌,既有整合移动芯片业务的战略,也有顺势揽下苹果这个大客户的意思。 搭上了英飞凌2G/3G的直通车,英特尔算是正式进入移动通信领域。并开始在英飞凌的专利基础上继续研发,掌握了一些3G和4G的专利,并且在苹果和高通闹翻的时候,撬了高通的墙角,大量的向苹果提供4G基带。然而,英特尔的专利远不如一直深耕通信业的高通,也让苹果在和高通之战之中,一直处于下风,不能给予苹果有效的支持。 2013年,英特尔发布了自己的首款4G基带产品XMM 7160,该产品采用台积电40nm CMOS工艺制造,得到了三星Galaxy Tab 3 10.1等平板的使用,但在手机领域使用量一直是零。仅从产品来看,英特尔在4G研发上已经晚了高通一大步。因为早在一年前,高通就已经推出了基于28nm工艺的MDM9615芯片,并被iPhone 5所采用。 这之后,即使英特尔推出了28nm工艺的基带芯片XMM 7260,并获得了三星的部分订单,但因为高通对CDMA的垄断,英特尔的基带芯片只能止步于前,从而与全球通无缘。 再后来,通过收购威盛,英特尔以这样的方式绕过高通获得CDMA专利,然而此时的高通早已在前面多走了好几步。而且专业通信机构测试成绩表明,英特尔基带其网络性能也不如高通。 2016年,因不满足于高通的收费,为了降低自身对高通依赖性的苹果在iPhone 7系列手机中同时选用了英特尔的XMM 7360和高通的产品,虽然这是英特尔在基带芯片市场的光辉时刻,却遭到了一些非议。 2017年,科技行业分析师Tom Sepenzis 发布研究报告称,过去一个月的许多报道表明,苹果在今年 iPhone 7 手机中采用的英特尔基带,性能远逊于高通基带。 这位分析师表示,在多个运营商销售的苹果手机中,苹果故意降低了使用高通基带手机的网速,以便让所有苹果手机保持同样的网速。据称,高通提供的X12 基带,网速可以达到 600Mbps ,但是英特尔供货的 XMM 3360 基带,网速最高只有 450Mbps 。英特尔的下一代基带处理器XMM 7480 ,最高网速依旧只有 450Mbps ,而当时高通最新的 X16 基带,已经实现了 1Gbps 的网速。 虽然英特尔于2017和2018年分别推出了两款5G基带芯片,但2019年4月17日,苹果个和高通双方除达成了和解协议,还发布声明称,昔日两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法律纠纷也一笔勾销。同时,苹果不再计划采购英特尔的5G基带,这下对英特尔无线通信部门造成重创,英特尔最终心灰意冷,以10亿美元把基带业务打包出售给了苹果公司。
77亿美金打了水漂
英特尔在网络安全领域也有过布局,2010年8月19日,英特尔宣布以76.8亿美元买下了杀毒软件巨头McAfee,其初衷是想将网络安全功能整合到芯片中,在更深层次侦测网络威胁。 时任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解释道:“越来越多的设备允许与互联网连接,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将在网上完成。过去,能源使用效率和连接性是计算机性能的核心指标;而将来,安全性将成为计算机性能的第三大决定因素。” 当时,业界普遍对这一收购持正面看好的态度。因为当年英特尔收购McAfee的一个背景是,英特尔宣布2010年第二季度业绩创下有史以来最佳,McAfee第二季度盈利上涨38%,一扫第一季度低迷业绩阴霾的预期。 但这种美好的预期并没有换来美好的结果。 在2014年1月份的CES上,时任英特尔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宣布所收购的杀毒软件品牌 McAfee 将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 “Intel Security”(英特尔安全),新品牌将更好地标识英特尔在安全领域的产品和服务。 这笔收购被科再奇亲口承认“失败”,当时,科再奇在一场问答环节为英特尔斥资167亿美金收购可编程逻辑芯片制造商Altera的行为进行背书时说,“我可以告诉你,英特尔的董事会让我负责,确保这次收购不再出现McAfee那种失败。” 他坦承,该公司上次大手笔的收购是以77亿美金收购了安全软件厂商McAfee , “但它并没有按照预期那般良好运行”。他还表示,公司未来几年会采取措施改善这一业务。而目前看来,英特尔早就失去了改善McAfee的耐心。 但所需要补充一句,Altera在被收购之后,在于Xilinx的角力中越来越失去竞争力,这是行业内公认的事实。
英特尔对未来的探索
多番尝试让英特尔在非PC领域多次碰壁,但似乎英特尔并没有停止转型的步伐,败归败,买归买,总有成功的一天。 首先是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英特尔一直在该领域动作频频。现任英特尔执行副总裁Navin Shenoy曾在英特尔的一次活动中表示,随着英特尔转变为一家以数据为中心的公司,英特尔的AI芯片业务对公司来说具有战略重要性。 2016年,英特尔收购了初创视觉处理公司 Movidius,旨在计算机视觉应用领域布下一员大将。资料显示,Movidius由 Sean Mitchell 和 David Moloney 创立于2006年,早期做的是将旧电影转为3D电影的业务,为3D电视市场做内容。后期开始研发应用于3D渲染的芯片,并开始应用于计算机视觉应用领域。 2018年,英特尔收购了Vertex.A,这是一家专注于开发深度学习编译工具及配套技术的西雅图创业公司。英特尔在声明中称,借助这笔交易,英特尔获得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团队和知识产权,以进一步实现边缘计算的灵活深度学习。科技博客TechCrunch在报道中指出,英特尔想要把更多人工智能(AI)技术整合到各项业务中。 2019年,英特尔以20亿美金重金收购Habana Labs,Habana是一家生产可编程的深度学习加速器的公司。对于使用英特尔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产品的移动和基于网络的应用来说,理想情况下,此次收购将为照片和语音识别等功能带来更快、更准确的人工智能服务。 英特尔在今年1月31日的一份声明中说:“Habana产品线在统一的,高度可编程的推理和训练架构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战略优势,我们的工程团队可以齐心协力,专注于更快地为客户提供更多创新。” 此举之后,英特尔宣布将逐步淘汰其Nervana神经网络处理器,转而专注于Habana的Gaudi和Goya处理器。新一轮的收购结果是否会逆转,仍有待时间考察。 随着Habana Labs收购案完成,英特尔在AI产品上的组合可以说是遍及了边缘计算、数据中心,从CPU到ASIC等各种业务支撑。但事实上,在AI芯片领域,英特尔的处境依旧不算好看。 英伟达最早投资人工智能领域,靠着GPU业绩成为了资本市场的绝对宠儿,也成了该领域的领跑者,占据绝对优势。在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公司榜单中,英伟达稳坐头把交椅。不仅如此,还有谷歌、脸书、微软、亚马逊以及华为、寒武纪等厂商的花式挑战,他们都在不断将新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并且各有千秋。 Linley集团的分析师Linley Gwennap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这方面,英特尔很可能在这个市场上处于劣势,因为传统的中央处理器不一定最适合人工智能处理。 其次是智能汽车领域,2016年7月,科再奇在《财富》杂志举办的头脑风暴科技大会上聊起公司的未来。“很遗憾我们已经错过了智能手机的生意。希望不要再错过智能汽车。” 在该领域,英伟达早在2011年就开始布局,并向汽车厂商兜售支持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Tegra移动芯片。 高通推出了最新的Snapdragon A汽车芯片,并于最近推出了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新型Snapdragon Autonomous驾驶平台——Qualcomm Snapdragon Ride。 恩智浦推出了自动驾驶汽车总控开发工具BlueBox。并声称,全球最大的五家汽车厂商中已有四家厂商正在测试这款系统,这款系统可直接与英伟达的Drive PX平台竞争。 特斯拉作为汽车厂商,秉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原则,走上了自研芯片的道路。 而英特尔直到2016年,才组建了一支智能汽车研发团队,对于姗姗来迟的英特尔来说,要想避免差距进一步拉大,直接花钱买是最简单有效的操作。 在和Mobileye合作了一阵之后,英特尔在2017年3月花了153亿美元将它纳入麾下。在这之前,英特尔还买下了 Yogitech、Arynga、Itseez、Nervana Systems、Movidius 等一大堆来自各国的和无人驾驶沾边的公司。 国外投资网站fool.com指出,目前看来,汽车市场已经被竞争对手瓜分殆尽,除了Mobileye,英特尔如果打算通过收购象Itseez和Yogitech这样的小公司在汽车领域站稳脚跟,而不能通过更大规模的投资或收购交易积极进取,它也许会丢掉这片市场,就像当初丢掉移动市场一样。 英特尔一直对智能汽车及AI的未来市场很有信心,现任英特尔执行副总裁Navin Shenoy表示,随着英特尔进入自动驾驶汽车领域,未来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这些汽车创建地图需要摄像机实时捕捉和传输数据,从而需要分析和处理巨大数据量。 这意味着从车载芯片到边缘设备,再到端到端平台的云计算,AI将不得不注入所有内容。到2022年,英特尔在人工智能市场的总可用市场价值为2000亿美元。
总结
近年来,英特尔一直在转型路上探索,为此在AR/VR,可穿戴设备,以及无人机等领域都进行过收购与投资,以寻找代替手机市场的下一个风口。但这些业务从来没给英特尔的营收做出过什么贡献,也显然不是他们期待的下一个移动处理器市场。 对于此,近期,美媒在一则关于英特尔的报道中提到,英特尔对摩尔定律保持了虔诚的敬意,但直到2019年中,英特尔才努力将芯片的电路尺寸减小到10纳米,根据他们预期,这本来在2015年到来。直击英特尔目前已经跟不上摩尔定律的脚步。在英特尔多年“挤牙膏”的过程中,台积电和三星已经抓住了摩尔定律的领先地位,并开始为英特尔竞争对手制造芯片。 英特尔多年以来对于其他领域的探索不无道理,这不仅仅是领域的扩张,也是其本身的危机意识。但很显然,英特尔似乎不擅长做收购,或者说不精于做收购后的整合。 早在2010年,就有外媒撰稿称,英特尔诸多收购失败案例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除了PC和服务器以外,英特尔并不擅长创新,因为“非我发明”(not invented here)的文化在该公司非常流行,导致内部团队排斥源于其他地方的产品,或者不属于其核心市场的产品。 除了排斥外界的创新以外,英特尔还将收购视为增长战略。收购应当被用于增强企业战略,而不是作为增长战略本身。这一观点在现在看来仍未过时。 在试图突破PC领域并通过收购实现增长的过程中,英特尔面临着无数困境。
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