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IHS iSupply 报告指出,随着售价下跌,加上毛利不断遭受侵蚀,2010~2015年全球主要的液晶电视(LCD TV)品牌业者都将加快其委外生产脚步,而此期间的液晶电视合约制造业务预计将增加一倍。 委外电子业务的两大组成部分——电子制造服务(EMS)供应商,以及原始设计制造商(ODM)──预计到2015年可生产1.279亿部液晶电视,而2010年是6,510万台。 2015年,EMS与ODM将占总液晶电视产量的43.0%,2010年该数字是36.2%。 除了降低成本,IHS iSuppli也指出,品牌业者同样可从委外中获得其他好处。 首先,品牌业者可提升其资产灵活性。除了液晶电视制造厂以外,许多日本与韩国品牌厂商还涉足了液晶面板与模组制造等业务,但这些都需要大量资本支出和昂贵的管理费用。为了改善资产灵活性、减少员工数量并控制营运开支,这些OEM厂商运用合约制造商的比重也不断提升。 其次是利用合约制造商来降低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最近三年来,日圆升值了25%左右,这对日本品牌的出口业务造成沉重打击,也迫使许多厂商利用ODM来降低液晶电视生产成本。 第三是可利用EMS与ODM的生产厂,协助OEM业者们在终端市场拓展业务,使其能够获得经济规模并以较低成本在多个地点生产液晶电视。两家最大的液晶电视合约制造商──鸿海与TPV,目前都在亚洲(主要是中国)、东欧和拉丁美洲等地大量生产液晶电视。 最后,越来越多的合约制造商可提供垂直整合的生产,这将带来节省成本和精简供应链等优势。 在领先的日本品牌业者中,东芝(Toshiba)在委外方面最为积极。但索尼(Sony)在这方面的表现也相当积极,该公司2009年起展开了数次重组,出售了墨西哥和斯洛伐克的液晶工厂,并提高了液晶电视产业使用合约制造商的比重。 据IHS iSuppli公司之前所做的估计,2010年液晶电视委外生产所占比重将从2009年的27.5%上升到35.1%。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该比例在2010年达到了36.2%的历史高点。索尼将制造设施出售给鸿海(富士康)的举动推动了委外比例的上升。 IHS iSuppli分析师Jeffrey Wu表示,许多陷入困境的日本业者,包括索尼、夏普(Sharp)、松下(Panasonic)等,都可能进一步提高其对合约制造商的依赖程度,以确保其在液晶电视市场的竞争力。 上周,东芝将其墨西哥的液晶电视制造商出售给仁宝(Compal Electronics),以努力重塑其LCD供应链。同样在上周,夏普和富士康宣布将建立负责采购液晶电视面板和零组件的合资企业。 尽管经济仍处于不景气,但最近两年来液晶电视产业持续增长,加剧了电视品牌厂商与合约制造商之间的竞争。然而,即使该产业维持增长,但价格依然下滑,导致利润率下降,并促使品牌厂商扩大委外比重以降低成本。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