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行业追踪 > 行业观察 >

日韩战略产业转移突然积极 中国承接还需理性

编辑:yuanyuan 2010-01-27 15:19:00 浏览:900  来源:《IT时代周刊》

    在不知不觉中,中国似乎已成外资技术密集型产业青睐之地!

    2009年12月底,韩国总统办公室发布公告称,为了增强两国之间的商业合作,顺应中国液晶电视市场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韩国政府批准了全球前两大液晶显示器(LCD)制造商——三星电子、LG显示器在华分别建设一条7.5代和一条8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计划。在此之前,作为全球最大存储类(DRAM)芯片制造商的三星还决定:将该公司拥有的一条8英寸和一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连同产品、技术一起转让给厦门市政府。据悉,双方为此商谈了2个多月才达成最终协议。

    此前,液晶面板与半导体产业的投资或转让一直受韩国政府严格控制,这也是其他相关核心技术拥有国家的共同做法。韩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颁布了《产业技术流出防制法》,明确指出LCD和半导体都属于核心战略产品。2003年京东方收购现代3条4代以下液晶面板生产线,和2006年长虹收购等离子厂商ORION时,都引发过韩方关于核心技术外泄的争议。

    但现在,不仅是三星、LG等韩国企业打破了常规,包括夏普、日立在内的日本企业也纷纷效仿,积极地将液晶面板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一股新的产业迁徙大潮正在形成。

    不同以往

    在制造领域,日韩对华产业转移早有先例,但由于强调技术保密性,这些转移的产业战略意义不大。

    据国家商务部在2年前做出的外资统计资料显示,在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占投资企业数与投资额的比重分别达到64.4%与86.26%,涉及电子、电器、汽车制造、炼油、机械和轻纺等领域。其中,增长最快的电子通讯业已形成规模经济。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韩企纷纷进入租赁、金融保险和住宿餐饮等行业。日本方面,除了近些年为迎合中国剧增的轿车市场而输入汽车工业,其对服务业的投资比例相对较大。

    “这次发生在液晶面板和半导体制造领域的产业转移,之所以被定义为日韩企业第二次对华战略性产业转移,原因在于它们转移的产业具有资金、技术、人力密集型的特点。”诸多市场分析人士说。

    《IT时代周刊》了解到,LG显示器与三星电子投建的面板生产线分别耗资40亿美元、22亿美元。其中,前者的项目是该公司继韩国坡州工厂后投建的第二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将于今年在广州开工建设,2012年实现量产,主要生产2200×2500mm规格的液晶面板,最高月产能12万片。三星的7.5代线则将落户苏州,每月产能约9万片。据知情者所述,三星开始打算建立的也是8.5代线,但为了加快审批速度,才降低技术标准改成7.5代。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有消息证实了韩国半导体企业海力士(Hylix)近日也正积极与广州市政府接触,欲将旗下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以5000万美元的低价转让。据悉,该公司曾在2007年9月宣布关闭位于中国无锡的一座8英寸厂,随后作价3.8亿美元转售给了无锡华润上华公司。

    目前,有一种无法证实但颇为中国业界接受观点认为,正是韩国加速对华高科技产业转移才促使日方效仿。

    2009年7月,安徽鑫昊等离子显示器件有限公司与日立等离子显示器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以20亿元人民币接手后者的一条等离子面板生产线、技术团队和一系列专利许可。随后的8月,东芝移动显示公司与广东小型面板企业河源市青雅科技达联合成立新公司“河源雅芝”,并向合资公司输出其2.5代面板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同月,夏普向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转让其第6代液晶面板生产技术及龟山第一工厂的设备。夏普还与南京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就在南京建设一条8代线签署了意向协议。

    “2008年年中的时候,由于注意到英特尔、IBM等厂商相继在越南投资,国内不少人惊呼外资正在‘外逃’。但现在看来,这些担心有些过头了。”日前,有分析者如是认为。

    背后原因

    2009年10月,当业界对韩国方面是否会批准三星和LG显示器来华设立面板生产线犹自不停猜测时,韩国知识经济部还对外卖关子,表示会在11月底前重新确定上述项目是否仍属于该国保护的尖端科技。这番表态,加重了业界对韩、日突然放弃保守政策转趋积极的不解。

    包括帕勒咨询机构资深董事罗清启在内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金融危机引发不同地区之间货币价格变化,是造成日韩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韩、日两国的市场小,本土消费有限决定了两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性。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韩、日本国货币兑美元大幅升值必然会减少它们的产品出口。相比之下,中国不仅基础生产要素便宜,人民币价格也相对便宜。除此以外,中国政府正在酝酿提高面板进口的关税,2009年已将26英寸以上产品的进口关税由3%提至5%,倘若继续在日本或韩国生产,企业将承受更大的赋税压力。

    夏普海外营业本部长兼中国地区总裁菅野信行坦承,日企坚持“日本制造,中国销售”的发展模式只会被汇率和成本拖垮。韩国知识经济部崔炅焕日前也表示,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的一大依赖,企业不能因为要为本国创造就业岗位而冒错失市场的风险。据悉,2009年7月,韩国109.1亿美元的IT产品出口总值中,中国(包括香港地区)占42.4%,为46.3亿美元;8~11月,此比例分别为44.1%、45%、42.8%、42.9%,而出口至美、欧、日三大市场的产品总值从来就没有超过35%。

    因此,国内有观点认为,贴近市场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已成为日韩战略产业转移的主要动机。

    另外,日、韩、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在面板和半导体产业上的角逐素来激烈,彼此较劲却又相互联合以打击另一方的情况时有出现。但无论是“抗韩联盟”还是“抗日联盟”,争夺多是围绕中国市场进行。但在2009年,这种复杂的竞争态势似乎越来越有利于台湾和大陆本土公司:一方面,中国台湾与大陆产业的关系越来越铁,如继去年工信部下属的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率领海尔等8大电视集团赴台采购30多亿美元的面板后,包括海信在内的9家家电集团将再次与台湾面板厂签订规模高达50亿美元的采购合约;另一方面,台湾相关部门已计划将平板列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首批享受大陆零关税或低关税的产品清单,并明确在今年一季度放开台湾面板厂商赴内地投资。

    海峡两岸上下游企业对接的情况,对日韩相关企业可谓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去年5月30日,韩国《朝鲜日报》就曾发表文章《凶猛追击的Chaiwan》(“Chaiwan”由“China”和“Taiwan”合拼而来),强调两岸经贸合作使中国大陆部分外贸政策倾向“以购买台湾产品为主”,对日、韩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在中国本土市场连年扩容,且已被预测未来3年内将生产全球60%以上平板电视的大背景下,日、韩公司只能通过贴近市场的方式生产,才有可能保证占有率。

    暗藏弊端

    去年8月3日,美国全球财经研究公司预测,中国将于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该预言此前已在《华尔街日报》上先期发表,日、韩此次产业转移似乎也成了一种验证。但国内的产业分析师们还是担心:面板和半导体产业争相入华带来的恐怕不尽是好处。

    相关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以面板产业为例,外资本地化生产将给国内终端厂商带来成本优势,但在同一时刻,本土的京东方和长虹等面板企业也在积极布子,这将导致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按照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的预测,中国大陆2013年的液晶电视规模为4500万台,仅用3条8代线就能满足需求,目前国内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的产能明显大于此。

    分析师认为,外资已不忌讳承认自己是在以技术换市场,但目前的产业转移却不代表最关键、最先进的技术进入中国。并且,即使生产线落户中国,核心技术还是可以被控制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三星、夏普等日韩企业虽然移来了生产线,自己却在本国加紧建设代数更高的生产线。如三星在韩国建设的是10代以上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在半导体领域,它则转向更高端的12英寸生产线。这就表明,中国引进的生产线刚开始运转,就会再次陷入落后于对方的尴尬境地。

    而这同样是市场分析人士陆刃波所担心的。他指出,目前主流液晶电视产品尺寸为42英寸及以上,只有8代或更高代数的生产线进行切割才有成本优势。无论是南京购买的夏普6代线,还是苏州引入的三星7.5代线,在兴奋劲过后,都有可能成为当地平板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遗憾。

    至于半导体产业,并不乏认为其面临与面板产业相似命运的声音存在。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