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中华显示网欢迎您!
  •  
  •  
  •  
  •  
CITE2016第四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论坛直播

汇聚全球精英视野 前瞻显示触控发展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深圳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和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16年平板显示产业大会、触摸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车载显示技术高峰论坛,将于2016年4月8-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以下为实时文字直播) ...

论坛背景

光电显示产业是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产业,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快速发展,中国大陆已逐步成为全球光电显示产业的制造中心,进入了从追赶者成为挑战者的关键阶段,既面临良好市场机遇,也存在巨大压力和挑战。

文字直播

主持人:

     谢谢陈主任的报告,咸阳又是作为我国平板显示一个新的基地,我们希望这条生产线尽快投产、尽快发挥效益。今天下午的报告到此结束,感谢所有参加这次大会的嘉宾,以及感谢所有讲师的精彩报告。2016中国(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大会到此结束,下面有创业之夜及颁奖典礼,请大家踊跃参加,谢谢大家。


陈志龙:

     咸阳高新区概况。咸阳高新区是咸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咸阳高新区经过了21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研发中心等各类创业创新资源的聚集优势,先后建成了高新区创业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小企业孵化器,总孵化面积达16.7万平方米,拥有科研机构23家,企业研发中心13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家,博士后工作站10个,特别在2014年12月我们陕西省贸促会与大韩签署战略协议,按照一半湖广、一半产业的计划,A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医疗美容等产业,打造一座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齐全。国家级显示器器件产业园,主要发展以TFT-LCD液晶显示产业为中心的一大支柱产业,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的,以OLED第三代、显示器、LED照明、太阳能光伏、物联网为主的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及科研研发、产品制造、教育培训、信息服务、仓储物流为一体的五大功能区,形成科技研发、物流配送、生活服务三个中心。

    下面我着重说一下8.5代的项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情况,2015年12月15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投资280亿元的8.5恩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在咸阳高新区破土动工建设,是西北地区首条8.5TFT-LCD生产线,也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第一板”。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在高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大尺寸电视以及超高分辨率产品。8.6代线最终形成电子产业链聚集效应,对加快咸阳乃至陕西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围绕8.5代项目建设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咸阳作为产品制造基地之一,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中间突破、带动两端的思路,以8.6代线项目为核心,加快引进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液晶材料、化学气体、驱动芯片和背光模组等主要材料配套产业企业,还有电视机、液晶显示器、触控平、可穿戴设备、仪器仪表等智能显示终端生产企业。

    各位嘉宾、朋友们,咸阳是一座底蕴深厚、解读中华文明的千年古都,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已经掀起了澎湃的开发浪潮,我们期待与各位共同创造辉煌的明天,谢谢大家。




陈志龙

    感谢主持人,感谢各位大佬、专家、精英的精彩演讲,我很荣幸在这里听到、看到了国家平板显示新技术、新产品。我来自陕西咸阳,也就是现任总书记习主席的家乡,我是咸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志龙。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下面从三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一是介绍一下咸阳市市情,二是介绍一下咸阳市高新区,三是介绍一下在高新区落地的新项目,8.6代液晶面板项目。

    咸阳是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咸阳是中国集合四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正北880公里,正东1000公里,正南1750公里,正西2930,东林省会西安,两市中心距离近25公里,具有辐射大西北、中西亚,乃至欧洲的战略区位优势,在此建设中国总部得天独厚。

    咸阳是西部立体交通的新枢纽,陇海、西平等9条铁路、连霍、福银、包茂。咸阳是中国西部工业重镇,咸阳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纺织工业基地,尤其是咸阳的电子信息产业拥有规模以上电子工业企业19户,总产值110多亿元,年产值过亿的产业9户,全市66户企业成为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初步建立了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全行业从业人数1.7万余人,形成了多晶硅、液晶玻璃基板等完整产业体系。

    西洋是西部洼地,西洋咸阳拥有各类大中专院校200余所,位于中国第三位。咸阳人力资源丰富、土地资源富裕,水电气供应充足,价格低廉。

    咸阳投资环境优越,中国电子信息集团、韩国PNT公司、韩国泰迪熊、澳大利亚罗格斯、英国荷兰壳牌、新加坡益海嘉里、台湾统一企业、顶新康师傅、内蒙古伊利、山东张裕、浙江娃哈哈、江苏苏宁集团、安徽海螺集团。



主持人:

      陕西是中国丝绸之路的起点,去年在陕西咸阳建了8.6代TFT-LCD生产线,这对发展我国西部电子信息产业有重大的意义。下面我们有幸邀请到咸阳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志龙做《打造丝绸之路第一板,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演讲报告,有请陈主任。


主持人

     谢谢张秘书长,柔性显示是台湾发展最为先进,特别是工研院,相信大家都可以从工研院的报告当中得到很多裨益。


张上文:

    这是上次在Touch Taiwan展示的东西,是三折的,这个影像不是很好,因为是实验性的机台,不能像外面厂商的品质,我们是为了证实可行性,这也是在5mm下做的弯折。这是卷曲的部分,可靠度还没有测,所以到底能活多久不晓得,去年在Touch Taiwan的时候展示的部分,是可转动的,可能电脑没办法匹配档案,所以没有动。

    最后给一个结论,不管是在智慧手持装置的部分,还是穿戴式,柔性显示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新的价值和新的样态。第二,要实现可以弯折、可以卷曲的柔性AMOLED,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材料、设备,还有制程的整合等等。工研院的角色是开发关键性的技术,主要是把技术转移给产业界,让产业界能够生产。最后给我一点时间做一下广告,在8月24-26日在台湾有展览,我们在日经也有很多研讨会,包括穿戴式应用、还有新的应用的相关研讨会,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到台湾,以上谢谢。



张上文:

    我们看元件出来的结果,我们看电流和电压的特性,或者经过10万次的折叠,特性是负电压,可靠度的测试,温度在70度的时候做,元件特性变化不大。另外我们把Driver做在Array,我们叫GOA,我们直接做在面板上,经过折叠的测试,10万次折叠测试,r是5mm,我们做了可靠度的测试,做了120小时。刚才提到OLED非常怕水和氧,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上面做薄膜封装技术,技术说穿了要用好基层有机、无机的材料堆叠,水氧就不容易进去。我们在水下做了500小时以后没有暗点出现,即使在60度90%的相对湿度之下也是ok的。也做了折叠的测试,经过10万次折叠,发现亮度也没什么变化。另外是FlexUP with Barrier,如果封装做得不好,会发现亮度会变暗,工研院有另外的专利,做侧边的阻水氧的,整个亮度就不会改变。

    我们也是把触控做在上面,如果传统的话我们把TFT&OLED做完以后,还有塑胶基板在上面保护,主要是防水氧,上面有原偏光这一层,最上面还有触控的部分,如果照传统的做法,加起来要有600或700Micron,相当厚,厚的话折叠后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说偏光片会龟裂,所以必须要做薄。所以我们把On-cell都做薄,现在可以做到700Micron,这样折叠不会有问题。

    刚才看到的传统是左边的部分,右边需要中心轴比较靠近TFT区域,下面的部分,就是绿色的部分,中心轴靠近TFT,弯曲的时候就不会受到应力的影响,如果在左边,中心轴如果在上面,弯曲的时候压力就会相当大。这是我们做的7寸的16:9,解析度是310ppi、5 points、5mm,我们也做可靠性测试。其实要弯曲并不难,但是要通过可靠性测试,其实是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以前做了相当多,每次第一天好好的,第二天就挂掉了,常常有这种问题。

    




张上文:

    我们看一下目前发展的状况是怎样的呢?目前在市场上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弯曲的,是Curve,无论是手机、电视还是智慧手环。可能明年大家就会看到折叠式的手机,折起来跟手机大小一样,打开来就是平板。还有卷曲的,可以卷着带着走,要用的时候再拉开来,是一个大荧幕。

    要发展柔性的AMOLED有很多问题要克服,首先是基板方面,基板要用塑料基板,这里面就有一些问题,塑胶基板没有办法防水、防氧,必须要有阻水、阻氧的部分,塑胶材料怎么控制、怎样处理,是一个问题。另外还要长TFT,长在塑胶和玻璃是不一样的,也有需要调校的部分。另外TFT需要弯曲,弯曲以后还能不能有功能?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在上面还要做OLED,OLED也是怕水怕氧,所以阻气阻氧很重要,弯曲的部分也需要考虑。更上面的部分会有一个触控,也要可弯曲,能够做On-cell Touch,弯折的时候不会有问题,这些都是挑战。

    我们在基板上怎么处理?左边三个部分是超薄的玻璃Ultra thin glass,但玻璃还是会破,塑胶轻薄又不会破,所以会采用塑胶基板。另外塑胶基板有一种做法,中间的部分是用粘贴的,可以用胶材来贴,问题是胶材去掉的时候也存胶的问题,需要进行处理,在工研院是涂布在玻璃上。涂布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机械方式撕下来,还有离形成,撕下来离形成会留在窄板上。还有一种做法是雷射,把元件都坐在玻璃上,用雷射去照,然后撕下来。在工研院用左边的方式。

    在台湾工研院有一个新技术叫FlexUP,这是有专利的,这个专利在美国鲍尔街获得金奖,是亚洲唯一获得金奖的技术。就是在玻璃窄板上放了一层离心层,在上面涂布PI,涂了以后可以在上面做元件,做完元件以后再切下来,我们有专门的自己开发的设备,整个取下来。取下来的技术可以用在很多应用,在上面可以做AMOLED、AMEPD、Touch Plan也可以在上面做。窄板大家看看有点黄化,在上面触控的部分重点在穿透度,两个的特性不一样,同样的技术还是有区分的。




张上文:

    首先感谢孙老师的介绍,也感谢主办方的邀请,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台湾工研院在柔性AMOLED的做法和成果。我今天主要讲的主题是在柔性AMOLED最新的发展情况,这是提纲:一是机会及挑战,二是目前技术发展的状况,最后是结论。

    我们首先看一下显示器市场,比较大的是Mobile Phone、Mobile PC和LCD TV,比较浅是行动电话,中间比较深是Mobile PC,比较大块是LCD TV,这几块的成长都是有限。总的来看到2015年、2016年慢慢趋缓,没办法像2011年至2014年那样快速的成长。当然有什么方式能够保持它继续成长呢?有些人说一定要有新的应用产生,才有办法使它的增长继续往上,新的应用包括什么?一是穿戴式,二是可折叠手机,还有汽车的应用,以及最近比较热的VR/AR。有这些应用,新的技术就要产生,新技术包括柔性显示、透明显示,还有人机界面、以及能源节省。

    我今天讲的新技术主要聚焦在柔性显示,未来会是什么状况呢?会比较偏向塑胶基板,左边用玻璃基板,可乐刚开始也是玻璃瓶子,后面可乐是塑料瓶装了,显示屏也会慢慢往塑胶方向。下面一个是可卷曲,卷起来可能带着走,拉开了就是大荧幕,这是未来可以看到的部分。




主持人:

    报告的压轴好戏由台湾工研院、台湾显示器产业联合总会秘书长张上文做《柔性显示的技术革新》的主题报告。


主持人:

   谢谢徐总,康得新真是不鸣则矣、一鸣惊人。我今天听了所有报告当中康得新给我印象最深,为什么呢?我以前孤陋寡闻,以为康得新就是做薄膜材料,和乐凯是一样,今天才知道居然康得新布局这么多产业。康得新从裸眼3D、光场显示,还有大屏触控、柔性显示,无论从技术的广度,还是技术的深度,从广衍性和延伸性,康得新都做了很多工作,如果所有这些康得新都能实现,那在平板显示最热门的几个领域同时发力,我们盼望康得新能够为中国的平板显示开拓出一条新路。而且我发现这么一个好企业是女性领导,平板显示界有一个特点,女同志要么不当领导,一当领导就不得了。过去莱宝的,现在天马的,还有国显的,现在又出了康得新,她们都是伟大的女性,为平板显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



徐曙:

    今天简单介绍一下康得新在柔性显示的基本布局。我们主要配合OLED显示,我看到量子技术和OLED技术一直在争,以三星和LG为代表的,以后很多技术问题会一一解决,包括成本问题,我们在这一块的布局,一个是彻底要柔,二是封装,三是触控层,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做了完整的布局和解决方案,这样能够和柔性显示配套。我觉得当中国的柔性显示大规模市场化的时候,一定不会出现液晶面板大量国产化的时候材料还要进口,我相信康得新会为大家提供材料和解决方案。希望和大家合作,我们在做国内做柔性显示的合作伙伴已经在合作了。

    为什么有这么多领先的优势,新兴材料包括碳材料,除此之外材料加工设备和工艺也是自己开发的,说明我们拥有很多项发明专利,使我们在柔性材料这一块处于领导地位,只是我们没有过多的宣传,因为时机没有到,很多事情在俏销的干。还有材料布局,包括封装材料、导电材料、衬底材料、TFT材料、发光材料、光学材料。今天是康得新第一次独立在代表着中国最高水平的显示峰会上露面,感谢大会给我们这个机会,也希望康得新能在国内显示产业上做出贡献。



徐曙:

    我们经过评估之后,我们认为Ostendo是全球光场技术的领导者,下面秀一下他们的团队。彼得是Facebook和特斯拉的创始投资人。就应用而言有很多,VR其他配套的生态环境在成熟,使得这个技术在开发的时候不是为VR而开发的。目前而言在VR上的应用是当下的。移动全息这个名词不只是限于移动,未来大家看到成像的时候,苹果一年之前在秀苹果7的时候就是这么秀的。

    做一个比较,我们在全球能够检索到做光场显示技术就这三家,苹果投的这三家是以色列公司,技术和Ostendo公司相仿,优劣势就不多说了,比较图不展开讲,最后的结论Ostendo目前光场显示技术优于苹果投的这家公司。还有MagicLeap公司Google投了,阿里也投了,我们觉得Ostendo的技术不比它差。

    在VR上的布局解决了VR的痛点,有一个VR专场,这些痛点无论作为消费者,还是作为业内专业人员,大家知道这些痛点是现有技术很难解决的,所以康得新在VR的布局超越了市面上所有VR应用技术的布局。当然在内容上我们也有布局,很多人认为VR会取代3D,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场景应用不同,其实没有3D技术,VR很难得到支撑。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大屏触控,首先讲个新闻事件,微软前段时间推出大屏办公,做的是双屏触控,电磁屏加上电容屏,电容屏搭载的是龙腾光电金属网格技术。我们康得新开发出了双屏触控产品,只是还没有面市,毕竟康得新是做材料和系统解决方案的公司,我们特别希望跟国内的公司合作,推出你自己的系统。这说明什么?大屏时代已经到来,大屏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需要好的触控技术。我不能说康得新是最好的,我想讲讲康得新的大屏触控技术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大屏触控的大屏触控模组是基于康得新自己开发的,全球独一无二的低阻高透的ITO薄膜技术,现在大量的智能手机都在使用这个技术,这个技术是当下最成熟的TP技术,刚才博士一直提到金属网格技术阻值很低,很低才有大屏的触控体验,康得新薄膜表面阻值达到了8欧姆。我们以前有矛盾,把阻值做低以后透光率不行了,我们是低阻高透。大家只要想一想智能手机用的模组,其实你就可以看到优势是很明显的。目前我们开发了很多终端产品,拥有了很多用户。

    最后给大家介绍康得新第五个新兴显示技术,柔性显示。康得新布局柔性显示板块很多年了,骨干团队来自于欧洲,是在技术上有很深积淀的团队。康得新的柔性板块布局在柔性电子、智能汽车、柔性照明、柔性显示等领域,未来使用、应用的场景是不一样的。




徐曙:

    接下来大家会讲裸眼3D是一个平面3D,如果大家关心立体显示,接下来我们要看到全息,目前看到的终极目标一定是全息。康得新从战略布局来看,我们不会止步于现在的裸眼3D。我们布局的是未来的立体显示,现在的3D是平面的3D,因为给你一个错觉。但相较于2D显示,已经给大家一个新视觉的体验了。康得新在整个3D或立体显示的布局是怎样的?给大家分享一下裸眼3D技术,接下来康得新布局的是光场显示的技术,今天给大家介绍VR,其实不只是VR,未来一定会走向全息显示,技术难度一个难于一个,一个体验好于一个,需要时间,相配套的技术环境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走到那一天。我们可以预期到和看到,并且康得新这一块做了布局。

    下面借这个机会,今天涉及到康得新五大技术,由光场技术,我们投资了美国Ostendo公司,是三家光场技术公司之一,我们同时拥有了这家公司在亚洲市场和应用开发权,投了3500万美金。接下来介绍一下Ostendo公司的技术特点,三点:一是可以控制,所以发光是通过半导体发光,然后成像,它可以控制每束光的强度。二是把显示功能和运算功能一体化,标志着它有着极快的反应速度,大大超越一个显示屏和一个计算机分离式的处理方式。三是分辨率革命性的变化,分辨率理论上可以达到2-3万ppi的量级,现在已经做到了5微米,最后的目标做2微米,这个目标在明年就能实现。即便做到5微米,ppi是多少?是5000至1万的水平,手机是500,也就是说分辨率是现在的10倍,这是高分辨率的特点。

    基于这个,Ostendo把技术取名为QPI技术,就是量子光子成像,是360度维度的成像。二是达到高清到视网膜级别,还有商业化一定非常需要的性价比,体积非常小,类似于一个小芯片、小半导体就成像了,价格是可以商业化、可以普及的。2D的图像、3D的效果,多模块组合起来就会实现大面积成像。未来会走向全息,因为高分辨率和强运算能力,使得它跟其他的全息技术路线比起来,我们认为更容易实现立体成像、体积成像。




徐曙:

    3D的元器件,特点是2代兼容,无论是左右眼格式,还有一项技术是深度可调。我分享一下我们关于3D的观点,3D当它是极其小众产品的时候,强调是强烈刺激感,飘到眼前的视觉冲击。我们看3D的时候本质最自然的3D是以人眼为座标,是入图、入屏的3D。展位有两种产品,一种产品是跑出来的,另外一款是自然的3D,但深度是可调的。因为每个人喜欢的深度不一样,我们可以做到深度可调。你喜欢更大的还是更小的?欧美人和亚洲人的消费习惯是不一样的,这个功能是我们的特点。下面介绍一下新的进展,这段时间我们主流产品全覆盖,另外竖屏产品、大屏产品也出现了,应用领域在不断地拓宽,从个人电子消费品走向商业应用,同时推出了大屏的拼接屏,这个地方展示的是3×2。我们当时准备放的是3×3,由于产地受限制。

    大家如果想说3D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一定会想到鸡和蛋的关系,内容和终端,没有内容终端也发展不起来,所以康得新在3D智能显示我们做了生态,也就是说除了提供3D解决方案之外,在3D的拍摄技术,3D基于互联网发放平台的基础上,康得新在三个维度上彻底打通了。简单来讲,如果今天大家上了一款3D的产品,你不用担心观众没有内容向,我们有东方视界,专门做3D内容的分发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简单来讲你可以想象成3D的乐视、优酷或土豆等等,3D生态的建成,使得我们在裸眼3D新兴显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走向良性的循环,不会再出现鸡和蛋的关系,没有鸡生不了蛋,没有蛋孵化不出鸡,这也是我们经营的策略。东方视界是3D和VR内容,有互联网播控牌照的独立运营的一家公司,非常希望大家关注东方视界,APP是3D东东,上面都是3D的内容,非常精彩。现在是全球最大的3D内容和用户运营商、服务商。这是发布会的场景,给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徐曙:

     简单讲一下核心技术。一是光学膜片的技术,光学膜片技术里核心技术包括光学设计、超精密模具家翁、膜成型技术和材料开发,大家看到这一点应该可以看到好的光学膜片的诞生包含着多项核心技术,这些多项核心技术康得新内部打通并拥有了。另外是成像技术,图像交织软件、人眼追踪软件、左右眼多视点软件和3D拍摄技术。康得新之所以把过去质量比较差的,不太完善的2代光栅柱镜技术升级到2.5代,是因为我们把光学设计和软件成像技术进行高度的耦合和补偿之后研发出了自己的2.5代技术,使之能够达到商品级。再有一个,我们基于能够量产的3D对位全贴合技术和量测和评价体系,很多都是康得新自己研发和生产成功的,所以现在的产品有2.5代和3代产品,技术来源大家非常关心,我们自己在自主开发,并联合了飞利浦。大家知道裸眼3D的柱镜光栅技术不是新事物,康得新是后发优势不是先发优势,我们把具有先发优势的全球社会资源进行了整合、飞利浦、索尼、柯达都是先行者,他们没有坚持下来,我们和飞利浦进行联合开发,飞利浦把专利技术授权给康得新。DIMENCO是飞利浦裸眼3D的实施公司,现在是康得新拥有95%股份的公司,也是康得新在欧洲的研发平台。所以大家说康得新怎么一夜之间把裸眼3D做起来了?其实不是康得新自己做的,是我们进行资源整合、产业化的工作。

    为什么我们有全系列的产品和全球最完善、最完备、最齐全的专利?下面给大家简单看一下,因为来的都是潜在的合作伙伴,康得新整个膜组件是这样的构建,我们有膜,有软件,软件会搭载在芯片里,最后给大家供应的是裸眼3D的解决方案,所以康得新是裸眼3D解决方案提供商。下面秀一下完整的裸眼3D产业链的组成部分,从光学部分到软件芯片部分,到可切换的生产产线。

    可以做的终端产品介绍一下,从小尺寸手机到大尺寸电视,贴合产业可以做到85寸。特点是什么?首先是视点,为什么写全视点?今天中午李东生董事长到康得新展位上看裸眼3D电视他来回转,转来转去180度看,因为过去裸眼3D电视经不起180度看的,康得新做到96视点,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3D的,没有串扰,这是我们能够使这个产品商业化,成为消费级产品的标准。




徐曙:    

    首先是裸眼3D技术、VR/AR、光场和全息。裸眼3D,3D技术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从眼镜技术经过了一轮快速的发展,一度电视搭载3D功能达到了40%以上,后来逐渐、逐渐的电视3D热潮退去以后是长时间的沉浸,大家在等待裸眼3D技术,它不是新兴的技术,但迟迟没有得到真正的产业化、量产化和商业化的应用。康得新做了全球三个唯一,一是唯一做了3D全产业链制造商,我们打通了3D器件的产业,实现了裸眼3D的产业化全生态的布局,使得我们能够为市场提供3D的模组。如果大家到展位上可以看到3D的产品。二是全球唯一的3D技术专利持有者。三是我们建立的生态,我后面会有介绍,也是全球第一个基于互联网3D生态链的拥有者。

    很快过一下3D技术,其实大家都很熟悉了,3D技术从指向性背光式技术一路发展过来,到狭缝光栅技术,因为时间关系不讲了,他们多曾经商业化过,但没有推广开来,因为有一些痛点得不到解决,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没有办法真正系统进行商业化和产业化。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柱镜阵列式技术,我们和国内外伙伴深度合作,成功进行了产业化和商业化。这个技术的发展分成三代,第一代是普遍柱镜技术,80年代就有了,但体验非常不好。第二代是普通柱镜式3D技术,大家都会发现眩晕、串扰,不能实现多视点,一直困扰着我们。康得新推出的是2.5代高清柱镜式3D技术,康得新推出的全系列裸眼3D产品以2.5代为主。同时推出第三代技术,2.5代和3代的区别是什么?2.5代是2D、3D技术,过去的技术本质上来讲2D根本没法看,拿到显示终端产品只能看3D,而且3D效果不好,2D没有办法看,这样的产品显然市场上是没办法接受的。也就是说普通的2代产品没有办法商业化的原因之一。康得新推出2、3D可兼容,2D分辨率的损失是30%,普通观众完全可以接受。同时3代产品是可切换的产品,也就是说2D毫无损失,3D是3D,2D是2D,这两代产品的本质区别在这里。康得新即将投产的3代可切换的裸眼3D产线将是全球第一条可切换的裸眼3D的产线,我们有很多大的客户、一流的厂商,国内和国际的显示终端的消费类产品的引导型企业都在进行康得新3代和2.5代的产品陆续推出,目前看到的是长虹手机和电视。昨天我们做了信息发布,非常著名的厂商和我们进行长时间的联合开发。



徐曙

    尊敬的主办方的领导、尊敬的来自全国平板显示行业的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康得新在平板显示行业大家觉得是一个陌生的面孔,所以今天我非常高兴、非常感谢主办方给了康得新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跟大家认识,第一次比较深度的介绍一下康得新在新兴显示行业的布局,希望通过这次介绍能够结实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朋友,为中国的平板显示行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因为康得新第一次跟大家见面,所以我先跟大家认识一下,对康得新做简单的介绍。刚才主持人也有介绍,我们做薄膜材料的,目前在材料端主要布局在先进的高分子材料上,所以从材料上我们做预涂材料、光电材料,还有碳材料的布局。康得新在这几年的发展中不仅做产业运营,也在做生态运营,生态运营有自然显示生态,包括新能源车生态、新材料生态,所以刚开始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

    这是公司在全球的布局,从这一点看到康得新在这几年的发展已经走出全球迈向全球,适应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和节奏。下面我们切入正题,康得新过去在显示行业一直是很多系统厂商、合作伙伴的供应商,可能在背光膜组件一直有长足的合作。这几年康得新的发展模式有几个特点,一是以材料为核心迈向了模块化和系统解决方案,二是从追赶走向了引领和超越,所以在新兴智能显示行业布局了五个大的新兴显示技术。

    一是裸眼3D技术,二是VR/AR,三是光场和全息。再有大屏触控技术,这是和龙腾光电介绍的金属、网格的触控技术属于同一品类的技术。还有柔性显示技术,在柔性材料我们也有布局。下面围绕五个新兴显示技术介绍一下康得新的发展技术。



主持人:

     谢谢龙博士,我在SID看到最薄的,50mm,已经是卷绕式的,旭硝子做了40mm,像一张纸一样。将来柔性玻璃还有没有一席之地?所以现在鹿死谁手还很难说。玻璃讲完了,下面是薄弱厂家康得新,康得新这几年发展突飞猛进,近年来布局裸眼3D、大屏触控、柔性显示、VR/AR、全息显示等五大核心新兴显示技术,康得新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猛,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康得新CEO徐曙女士做《创新新兴显示技术 引领新视界》的主题报告,大家欢迎!



龙志峰: 

    大家说玻璃这么好,玻璃特性之前都在的,为什么之前没有考虑用玻璃导光板?原因一个是以前市场需要没有到,另外一个跟玻璃研发方面的难度有关。导光板不像面板玻璃,光只是在厚度方向上进行穿越,只是零点几毫米或1毫米的穿越,玻璃导光板可以看到中间的,光需要经历好几百毫米的传播,康宁的研发创新重点集中在这里。现在经过了长期的研发之后,康宁最新推出的导光板我们内部称之为第三代产品,绿色这条线中间在500nm波长范围内,穿透率可以达到94%左右。蓝光的部分,蓝光比较容易出问题,经过优化可以形成波峰,达到比较高的穿透率。蓝光相对长波长,人眼敏感性更高左边比右侧更重要。经过我们的工作,穿透率达到了接近于PMA水准的程度。光在500mm长度做传输以后,从对策接收光,测试穿透率,是非常接近实际产品应用的状况。

    由于有这样的实验,玻璃在色偏部分,灰色这部分,蓝色是第二代玻璃,第三代玻璃在二代玻璃的基础上又有很大幅度的下降,玻璃本身带来的色偏和PMA的色偏处在一个水准上。这款产品推出以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在去年12月22日我们和乐视联合发布,用在70寸超级电视Max上。导光板系列的产品已经是一个商业化量产的状态,作为产品应用到终端,需要印刷厂和ODMs方案的整体提供,我们很高兴看到市场上有不少成熟的印刷厂和ODM厂商,我们希望和厂商合作,希望给市场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差异化的机会,最终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显示产品应用的体验。包括窄边框的设计、产品可靠性,入光效率和亮度的优势,还有可以在材料节省方面、结构性材料方面的削减。市场现有的取光技术和玻璃导光板的技术是兼容的,可以印刷或别的方式进行取光。我们希望这款产品最终不光用在电视上,也有机会在其他的品种方面,像车载得到更好的应用。康宁产品从2mm、1.5mm、1.7mm,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产品可以支持业界的发展,把创新和差异化带给最终的市场。

    以上是我今天的报告,非常感谢大家。



龙志峰:

    感谢大会,感谢孙会长的介绍。前面几家面板厂商谈到了不同显示技术发展的方向,孙主席介绍到玻璃越来越薄,其实客户希望产品把这些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玻璃薄要带来产品的薄。    

    康宁在去年就推出Iris玻璃,我们先回顾一下玻璃的情况以及技术和市场应用的方向。

    这款玻璃的名字叫Iris,是一款专门用于导光板用的玻璃基板,可以让玻璃的薄转化成产品的薄,得到更多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玻璃作为不同于传统导光板的材料,塑料、TMA,玻璃和塑料相比,刚性可以达到25倍,我们以样式磨料来看,再加上物理的性能,可以帮助业界把最后的显示整机结构的材料,或者空间比较好的削减和释放出来,用在LCD电视上,可以让电视的厚度低于普通的智能手机的水准。

    我先放一段小影片,看一下在导光板和其他的玻璃最后怎么组合起来,更好地让显示设备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可以有效的消除可能光学膜片带来的变形、污染的问题。再有一点,电视一般采用侧入光的方式,可能采用单长边和双短边入光,因为玻璃的耐热型,热变形的温度要达到600度才会有变形的问题,就允许LED灯条和导光板更接近,这样的变化带来入光效率10%-15%的提升,对于整个显示的亮度是有好处的。

    再有一个,由于玻璃刚性方面的优势,跟塑胶相比可以把背板架构做削减,甚至拿掉,这会带来整机无论是材料还是厚度的优化。这是一个对比的情况,左边的图是传统的LCD电视,即使是经过电视持续多年的薄化以后,目前十几毫米,还有做到10毫米左右的厚度,就是PMA架构下所能够达到的非常理想的结果。可以看到这样的架构里黑色的部分是大电视,还是3mm的PMA,后面需要加强的背板需提高刚性,前面是cell,就是面板的部分,再通过四周边框的部分把整个架构做起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整个架构里除了膜片之外,最软的PMA,相当于维持大面积的刚性,需要背板架构需要对中间的进行补强。右边的图带有玻璃导光板Iris的设计,我可以用更薄的导光板,玻璃在这里不只是光学件,同时也是结构件的作用,后面的背板可以简化,有贴合的方案可以考虑把背板拿到。再通过和边框比较好的结合,让玻璃起到在整个架构里,玻璃应该是刚性最好的一部分,是光学和结构方面最佳的组合。



主持人

    我们希望龙腾不断创新,为大家提供更先进的产品,谢谢林博士。以上是五家面板厂,都很有代表性,下面几个报告是关于材料方面,讲到材料首先讲到玻璃,没有玻璃就没有平板显示,康宁是160年老牌的玻璃厂商,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康宁为平板显示做出很大的贡献,使得玻璃越来越薄、越来越轻,他们2015年推出最新的Iris玻璃。接下来有请康宁显示科技中国区技术合作经理龙志峰博士做《康宁Iris玻璃技术及其市场化应用》主题报告,大家欢迎!



林熙乾:

    目前龙腾在i-TP的现况。首先大家关心新技术的衍生是不是在市场上被接受在这个部分龙腾的i-TP已经完成了如下的测试,包括光学、WHCK、Water等等。产品的部分龙腾i-TP的策略在Total Solution的方法。消费类电子我们推出8寸、10寸一直到15.6寸以上HD的产品架构。当然对应不同客户的需求,如刚刚秀的高阶的主动笔以外,我们因应不同的需求,主要聚焦在12.5寸、1.寸的FHD和27寸的QHD。或者是一般只需要首次触控的部分,我们有11.6/12.5/14的HD TN的产品使用,每个产品需求会有不同的技术去对应。

    总结i-TP Solution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高穿透率,二是比较低的Noise,三是有比较低的阻抗,这三种结合,加上包括保护玻璃用高阻抗玻璃,还有Narrow Border和主动比使用,我们相信会有最好的表现。

    这是简单的总结,相较于目前传统大部分用的外贴式IPS Solution,i-TP Solution可以达到更低的成本考量,我们提供给客户是更薄的产品、更轻的产品,还有最好的TP表现产品的问世。所以整个i-TP我们希望提供更完整的产组合,以上是我今天的报告,谢谢。



林熙乾:

    在光学性能的部分,看到最右边单纯的LCM,假设穿透率是100%,尝试将Metal mesh进行全贴合之后,在这样的显示之下采用全贴合的Metal mesh,穿透率损失5%左右,所以相较于其他来说亮度是很小的。看完光学的部分以后我们还要看另外一件事,为什么龙腾要走Metal mesh?主流讨论的主动比的应用,大家都知道主动比对Noise的敏感度和需求很高,我们列举了全世界主动的主动比,这个是12.5寸,无论是白画面、黑画面,色彩画面下,龙腾面板所量测出来的Noise可以满足要求。

    我们以另一个来看,在不同的情况之下Noise小于-40以下,有的必须小于-55。12.5寸含on-cell的架构下。从下表可以看到,目前AES是7欧姆,我们是6欧姆左右。因i-TP的Solution完全可以吻合市场上的主动比的规范和要求。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这是实侧的数值,我们看i-TP所需要的参数,无论是Accuracy、Jitter,龙腾的实测数值远小于业内要求的标准。这是配合Wacom IC所得到的结果。

    这里有一段影片给各位欣赏。各位可以看到这是龙腾i-TPSolution,可以看到速度非常直接、非常灵敏。这个产品在展场上也有展示,如果大家希望会后亲自体验,可以去体验。这是笔的触控显示,更新速度非常高,跟一般用手写的感觉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已经发生产品结果。对龙腾来说在i-TP的Solution部分,我们所提供的部分在小于10寸的,大于10寸或NB的尺寸,我们希望是Double Layer的Solution。

    采用Metal mesh的另一个好处,在TP IC一直的痛苦。我们比较一下目前几个Solution,包括Touch Type、OGS、GFF、GFF(Metal mesh)。

    我在这里做简单的总结,龙腾开发的i-TP技术有几大优势,一个是用于主动比的技术,另外我们搭配的PET的架构,使得穿透率比其他的技术和整合方案更高。我们的on-cell技术穿透率可以达到95%,相对于OGS的90%和GFF的85%具有更高的穿透率,同时比较适合做Narrow border,最大优势是大尺寸化,各位有兴趣可以到龙腾光电的展场,我们展示了一台Metal mesh27寸的显示屏。透过i-TP的技术架构可以得到更极致化。



林熙乾:

    什么是i-TP 不是简单的触摸屏,他们有几个好处,首先相对于正形的IPS,相较目前的正形有比较好的变化。有了显示面板以后还要有i-TP,包含两部分,就是我们主攻的On-cell,In-cell,我们希望提供更高的display和Touch的表现。如同刚才说明的分成两部分,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的部分,在触控面板的部分我们今天要讲的On-cell具有多子的功能,结合PET的技术,为什么结合这两个技术?因为PET具有比较高的穿透率,同时在自有的专利上,我们多一层ITO在面板中,这样的ITO对触控来说是非常好、非常完美的功能,会使整个TP noise比较低。在这样的架构之下我们提出两种Solution,第一种是Single-layer Solution,我们把Tx和Rx做分成制作,大家on-cell的架构。

    这样的i-TP结构有哪些优势?左边是on-cell和in-cell两种技术,还有GF和GFF,采用on-cell和in-cell的结构,厚度比较薄,重量也比较轻,就会有比较好的触控表现。也许的i-TP结构在哪里?

    龙腾提出的i-TP是把触控平板和display做整合,因此龙腾想要推出的Solution会是整合式的架构。这样的架构有什么好处?第一个,是一个供应链上的改变,怎么说特这是一个传统的Business model,通常会是LCD面板会是一个company提供,把TP模组和LCD模组总贴合,然后再交给品牌。这样的供应链是复杂的,如果以这样细分可能会有6、7个供应链。而在面板厂提供的on-cell和in-cell的Solution,会有效的减少供应链的复杂度,以龙腾来说,龙腾目前能够提供的on-cell技术,我们可以同步提供给LCD含on-cell Touch的功能,你只要按照个人的需求取得贴合,所以可以有效的降低供应链的管理,以及供应链的复杂度。供应链管理对于大品牌客户来说虽然有简化,这不是难度,主要的是表现怎么样?我们这里做了比较,比较i-TP的表现和一般on-cell的差别。一般的on-cell是ITO和正形的,我们结合复形的IPS架构,在TEP表现来说相交目前的ITO比较有优势,在IC分位的调校上比较容易进行调整。由于Metal mesh的组织可以降低到有效的线阻。另外一个优势是穿透率,可以看到采用Metal mesh这样的架构,整体的穿透率含上TP模组,损失只有5%,以ITO为机组会损失10%。使用复型液晶可以得到较高的亮度,所以得到比较亮情况。在Noise的部分,使得抗Noise比较高,薄型化也比较好。

    这些我们可以从龙腾开发的12.5寸做出证明,Metal mesh会具有低阻抗和高穿透率的情况。从下表来看,可以看到以Metal mesh做比较,在Tx和Rx的阻抗部分,Tx可以做到5k欧姆,目前Metal mesh可以支持大于120Hz。采用Metal mesh有两大情况,一个是触控得到比较高的爆点率,另外一个,会得到比较好的体验感。



林熙乾

    谢谢孙总的介绍,各位嘉宾、各位与会的先进:大家好!我是来自龙腾光电的林熙乾,今天很高兴能够代表龙腾光电跟大家报告一下龙腾在这几年的技术发展策略。

    接下来由我进行今天的报告,我今天的报告主题是i-TP技术发展策略。报告会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一下什么叫做i-TP,接下来介绍一下i-TP的优势,最后是我们开发的现况。

    一开始容我稍微介绍一下龙腾的产品发展策略,孙总所介绍的龙腾光电在国内最早开始启动面板厂的三大面板厂之一,我坐在下面听到几位先进的报告,越听越惶恐,怎么说呢?从一开始工信部的讯息告诉我们国内的高世代厂的投资越来越多、量越来越大,华星的刘总和京东方原总告诉我们大尺寸化,在同质化中找到差异性。龙腾光电虽然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三大面板厂之一,其实龙腾到目前为止是国内最具生产规模的5代线,我们的背板怎么找出差异化?怎么可以找出产品策略?因此在这样的思维之下我们决定要做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这个基准之上我们结合了龙腾领先的PET,还有i-TP两大应用技术放在产品里,提供给客户几个大的产品方向。由于我们是5代厂,所以聚焦的产品策略是中小尺寸的移动上,包括报告上所秀的移动显示面板、手机部分,以及平板电脑、车载、工况、笔记本电脑和桌面显示器的部分,这是5代厂比较容易发挥的。在这样的发挥之下我们会结合龙腾两大竞争优势,提供给客人更好、更优质的产品。



主持人:

    刚刚三家大型企业经过这10年的发展都已经在500亿至1000亿以上的规模,两大一小,形成平板显示的三剑客。10年前中国有3条5代线,除了京东方、友达光电就是龙腾光电,我有幸参加了龙腾光电发改委的评审,他的投资最多,设备配置越高,目标产品在京东方和上广电标准的15-17寸台式电脑的时候,他已经标准了笔记本电脑,所以一开始就是走高端路线。多年来龙腾一直秉承着高端引领的战略,下面有请龙腾光电技术平台中心总经理林熙乾博士做《i-TP技术发展策略》的主题报告,有请!


原烽:

     三是协同创新,我们的理念通过价值链的合作、客制化进行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我们的价值。所以我们是产业链协同创新,包括和上下游在市场洞察的方向和协作,包括产品企划的协同和分享,通过这个把产品做客制化的创新。比如说红绿色盲人群不能区分这两个颜色,通过我们的产品可以区分,让色盲人识别这两个颜色的差异。比如说我们作为医疗会诊系统,同时达到8k分辨率,可以达到现有手术镜10倍的效果。

    接下来通过一组数据让大家了解一下京东方,京东方在2015年智能手机LCD面板市占率达到22%,是全球第一;平板电脑LCD部分市占率35%,也是全球第一;我们在中国是第一位显示面板制造商,在全球布局比较广,在北京有5代线、8.5代线,合肥有5代线、8.5代线,6代线OGS产线和正在建设的10代线,福州正在建设8.5代线,重庆8.5代线已经量产,成都是原有一条4.5代线,现在正在建设6代OLED柔性产线,鄂尔多斯还有5.5代产线,这是全国的布局。年新增专利数量我们是行业领先的,去年申请专利数量是6156件,目前可使用专利超过4万件,这是我们过去几年在研发方面不但投入有关,7%以上的研发投入。刚刚提到了我们倡导上下游协作,在全球首发产品方面和客户一起配合,做到39%全球首发的首发率。

    我想以京东方董事长经常倡导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希望业界深度合作、协同开发、价值共创,共同创造人类多彩生活!谢谢大家。

孙政民:谢谢原总。如果说11年前京东方第一条5代线投产,使得我国TFT-LCD跨入了世界最先进的行列历史机遇的话,在2009年京东方第一条8.5代线建设又开创了我国这7年来TFT-LCD波澜壮阔的新一波发展大潮,今天看来京东方在这一条路上越来越稳健,稳步的,毫不动摇的前进,希望京东方越走越好,越走越强。

    刚才华星光电和京东方是中国大陆两家最顶级的TFT-LCD企业,当然现在不光是TFT-LCD了,他们也进入了AMOLED领域。其实在中华大地上早就有一家企业在10年前已经进入前三,我国台湾地区在2006年,当时他们的TFT-LCD产能和规模超越了韩国,居全球第一,后来韩国又追上去了。当时在发展过程当中台湾友达走在了前面,所以友达多年来一直秉承着不断创新,正如他们在展会上说要做全球显示领导者。下面有请友达光电移动产品事业总部副总经理陈建斌先生做《特质化的价值竞争》的主题演讲,大家有请。

陈建斌:各位领导、各位贵宾,大家下午好!接下来由我代表友达光电谈谈“特质化的价值竞争”。我想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需要一些不一样,特别是我们花钱买衣服,我们不想出面就撞见隔壁的怎么穿得跟我一样,所以每个人都希望不一样。我们挣的钱开的店也不希望隔壁开的店跟我们卖得跟我们一模一样,这是人的天性,所以今天主要分享的题目是怎么在这么大的平板显示屏产能开出来之下,大家思考更新、更多的应用,以及更加值化的应用,这是行业未来面临的方向。

    刚才华星的刘总分享了“无处不显视”,这是我们必须要追求的,整个行业需要更多的应用,我首先分享有更多的应用正在发生,也因为这个行业的产能和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显示屏应用在每个人的生活上,每个人睁开眼睛到睡觉之前,少说都会接触到10-20个显示屏,将来会有几十个、上百个。第二,我想分享的是车展的应用,将来这一块的应用也会越来越蓬勃,当然也需要更特质化的技术。最后再分享一下穿戴式的应用,也需要更特质化的竞争。

    我们现在处在互联网时代,品牌制造商和中国用户在中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所以很多个人化的服务和产品很大量的得到实现,而且是很快速的被满足。我想举一个例子,最近有一家健康食品公司他们怎么推出个人化的服务呢?




原烽

    同质化相对应的是客制化,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所做的创新和价值增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品越来越独特,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可以看到从制造往后走,走到了服务经济的概念,我们不只是提供产品,我们更多的是提供跟产品相关,有附加值的一种服务。比如说咖啡,我除了提供咖啡以外,星巴克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所以有更多的消费者来到我这里。现在星巴克可能不只是一个消费咖啡的场所,可能是做生意,大家交流的场所,朋友们联络感情的场所,把服务的概念加了进来。

    我们注意到服务也越来越同质化,像过去10年有线电视、电话的服务,刚开始服务是差异化的,但随着服务越来越标准化、越来越成熟,大家最后更多关注价格了,所以服务也是越来越同质化,这时候应该怎么办?我们从前面三个环的历史阶段看,从基础物品、产品到服务来看,客制化是克服同质化的有效手段,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在想,我们还是要进一步客制化,也就是说在服务基础上加入体验,让人们有一种更高的需求满足。比如说大家喜欢咖啡的人不太喜欢喝速溶咖啡了,这时候有一种胶囊咖啡产品既能方便、快捷、又能保持咖啡原有的香味,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体验。这个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从人类历史上看,客制化也是克服同质化非常有效的手段。

    所以返回到显示行业,我们怎么跳出同质化的趋势呢?三个路径,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来进行。在创新的初期我们会不断地做差异化、客制化,往差异化方向走。但随着创新越来越成熟,又走向了同质化,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产业生存的困境。说到生存,我想提一个行业定律,就是王氏定律,京东方内部按照这个速度来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产品性能的。所以我们的做法是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升级,二是做市场细分,三是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我从三方面来讲一讲我们的看法。

    一是技术升级,由价格下降的例子继续延展一个小例子,大家看到每一个尺寸段价格在一路的往下滑,这肯定是体现了同质化的趋势,在同质化状态下产业有没有希望?肯定是有的。同一个时期不同的尺寸,大尺寸的产品单位面积的边效比小尺寸好,所以往大尺寸走是我们的发展方向,非常简单的例子。说一下我们的方向,王氏定律指导的方向的要求,我们是5PH的方向,包括画质更好,产品要符合节能的要求,还有功能集成,产品要符合时尚的要求、性价比的要求,还有健康的要求,我们以王氏定律进行产品创新。过去几年在高分辨率、高色域和高尺寸化做了很多的文章。

    有一些例子给大家展示一下,刚才流动介绍了ppi的概念,手机主流的ppi在300-350,我们现在推出的403ppi,这是拿非晶硅技术做出来的产品。LTPS我们推出了5.5UD 806ppi的产品,还有4.7UD是941ppi。当时手机厂商认为是没有需要的,但VR、AR是需要的。我们在IT产品方面做了很多高色域的产品,像13.3的笔记本,27寸的显示器。在超大尺寸方面有110寸、98寸的8k产品,还有82寸的10k产品,在美国SID、IFA、CEATEC展获得大奖。

    大尺寸化是一个趋势,所以京东方在2015年12月开始建设10.5代线的消息。10.5代线更适合做的产品是65寸、75寸,包括适应一部分人高端人群的需求,最大到150寸,这是大尺寸的进一步做法。第二块是市场细分,从应用面来看,传统是五大需求,TV、桌面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五大应用之外我们积极关注车载、带、工控、医疗、白板、拼接等创新应用,有很多文章可以做。从区域市场看,发达国家显示渗透率很高,发展机会不多,发展加强显示渗透率不高,可以由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图上可以看到颜色越深的地方越值得我们关注,市场潜力越大。

    按照应用和区域两个角度看,我们做了相应的改善。应用面我们增加了五个新的SBU应对新产品的需求,包括APP  SBU,还有ICD SBU,还有新成立的AR、VR来适应新产品的需求。去年还推出了几款差异化的产品,包括9.5寸柔性透明显示产品,4.8寸的柔性闭环,可想象的空间比较大,一款手机是直板的状态,运动的时候可以扣在手腕上变成手环。

    区域面我们认为新兴市场有很大的机会,我们在新兴市场布局,为客户提供就近的服务。在中国有北京、上海、深圳三个营销中心,在海外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有我们的据点,上个月刚刚在印度开设了印度子公司,也是看到了印度市场的需求,以及就近为客户做服务,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准备。



原烽

    正如孙总所说,京东方在过去10年面临了困难,我们坚持了过来,怎么坚持的?在同质化时代不断地做产业创新。我的演讲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同质化的定义,二是怎么克服同质化,我们的做法和公司简单介绍。

    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看图上两幅画,左边一幅是2006年,当时32寸LCD电视,样子好不好看先不说,当时的价格是10000多人民币,今天同样一个尺寸的32寸液晶电视,京东的价格只有1000多元,我相信在座各位通过各种渠道拿到的价格会更低。在短短十年时间,价格跌了90%,一方面是技术不断地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同质化所导致的效应。

    我们再看看其他的价格,LCD电视从2006年每平方米6000美金的价格下降到2015年底只有1000出头,LCD面板也是同样的趋势,同质化对产业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什么是同质化?我们认为同质化趋势是产品从最初产品属性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个差异可能是独特性的差异,也可能是品牌方面的差异。随着它的发展,最终在消费者眼中变成同质化物品的过程,没有太大的差异了。从一个商品产业生命周期来看,随着产品进入到成熟阶段以后,产品的创新会越来越难,所以导致产品的竞争更多集中在价格竞争上,价格竞争不可避免使得企业产品的利润越来越薄。

    我想以一个模型,结合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一看同质化趋势和客制化趋势怎么相互作用,推动产业不断地升级和完善的。在人类发展最初期是农业经济的时代,这时候基本靠天吃饭,靠阳光、水、土地。基础商品是在土地上种植的产品、或养殖的牲畜。我们从自然界,从土地上获取这些东西作为基础的物品,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产生出这样的经济活动,这个阶段商品是同质化非常高的,附加值相对低。在接下来的一个阶段我们经历了非常重大的技术升级,就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了产品商业化大发展的方向,把我们基础的物品通过工业化生产进一步加工,产生出不同的产品。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把咖啡豆磨成咖啡粉,做初步统的产品来。所以技术进步可以让基础货品变成标准化的产品,这是一个进步。经过50、60年的发展以后我们发现工业化产品也越来越同质化,已经没有太多的差异,因为产品越来越相似,利润越来越薄,这时候消费者对产品是谁生产的,怎么生产的不太关心了,更多关心价格,所以这是同质化趋势的表现。



主持人:

     谢谢乔司长的精彩报告,刚才司长就业内关心的问题分四个方面做了政策的解读,涉及到中国制造2025年、供给侧改革和“十三五”规划,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谢谢乔司长带来这么重要的信息。

   下面由京东方原总,京东方经历了黄金十年,十年的大发展,这十年也饱受争议,京东方人用自己坚毅的努力迎来了辉煌,下面有请京东方原总。



乔跃山:

     工信部作为工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行业管理部门,我们也在编制和研究信息制造业的“十三五”规划,在“十三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平板显示产业也会按照“十三五”规划总体的构想,以新的行动规划为基础,显著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发展质量,最后作为大的制造业基地的前提下,在基本形成整个产业链配套体系,真正做到基本形成,这是对平板显示产业的希望。

    产业配套的供给能力刚才已经讲了,坚持面板企业与配套企业并重发展,加快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关键材料和设备的突破,持续支撑显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推动LTPS、Oxide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刚才从四个方面跟业内企业家、专家、各位代表汇报了我们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想法和思路,也希望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以及后面的产业发展的历程中,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能给这个产业,能给在座的各位企业和各位企业家做好支撑和服务工作,也希望各位企业家多给我们提意见和建议,让我们不断地改进和进步。

    今天下午我的汇报到此,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乔跃山:

    最后汇报一下“十三五”发展思路。

    首先是落实工信部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深化供给侧改革,贯彻落实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十三五”规划。这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大方向,包括工业强基、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和绿色制造,每一项都跟平板显示产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工业强基不用讲了,平板显示产业是最关键的元器件之一,从国务院不断推出的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里,平板显示和集成电路反复被提到最前面的议题上来,应该体现了国家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特别是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的重视程度。创新中心建设,下一步国家通过创新中心带动产业发展,也在积极布局,平板显示创新中心的建设也是迫在眉睫的,因为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拉动牵引。绿色制造,跟平板显示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下一步智能制造的需求,涉及到有害物质的气体排放等问题,下一步都有要求。高端装备不用讲了,高世代线是百分之百的技术装备,国内能不能在还算比较好的生产线建设的热潮中有机会脱颖而出几家高端装备制作的产业?这是我们行业主管部门特别热切的期盼,还有绿色制造,我们能不能进一步提高?这是对产业很严峻的考验。

    深化供给侧改革是国务院最近一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主要方向。通过新兴业态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新型显示产业作为高附加值、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将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和提升供给水平。



乔跃山:    

    从投资方向来看,多晶硅、AM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成为建设重点。从表上可以看到,新三年行动计划颁布实施以来,新建成、在建和签约的高世代产线项目中的LTPS/Oxide、AMOLED成为主要。

    从产品形态看,新兴应用驱动产业持续发展。虽然对整个需求总量的增长不敢有太乐观的估计,但是从新型形态不断的涌现,这还是相对挺乐观自,包括超大尺寸高分辨率、可穿戴、曲面,还有VR/AR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这些新的产品形态对平板产业必然形成新的拉动。

    从经营战略看,全球化资源整合日益提上日程,显示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生存需求和产业布局要求,人才、产品的资金流动愈加活跃,跨越行业、跨越国界的并购将进一步加速。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包括最近炒得火热的面板收购项目,个人大胆的认为这只是开始,最后面板的产业必然要求要主体集中、区域集中的组合态势,投资主体集中、区域相对集中。从这些发展趋势和态势来看,下一步的并购、合作是必然的趋势。



乔跃山:

    第三部分,全球布局。

    从全球布局看,中国成为全球新型显示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制造已经是整机类产品生产制造的绝对中心,像手机到2015年国内已经生产手机18.1亿部,占了全球手机产量的85%,年均增长率达到15%。电视机1.44亿部,占了全球的65%,计算机是3.5亿台,达到了全球的95%,这几个主要的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产量已经绝对性的占据了全球的市场。在后端市场绝对占比的前提下,前端面板发展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可以看到智能终端产品发展加大产品需求,而且中国大陆智能手机的渗透率也高达86%,远远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品牌前十家有六家是中国大陆品牌,而且从趋势看,我个人认为替代性还在进一步的加剧。电视的平板尺寸在逐步的增长,现在达到了43寸,4K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0%,高于4K在全球的占有率。

    从技术发展看,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品提升竞争力,新技术的成熟需要时间,继3D、4K以后,显示技术高附加值化竞争的新核心已经明确为“扩大色彩表现范围”,AMOLED、量子点的应用不断扩大,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变革,曲线成为产品新常态,下一步虚拟现实、增强显示的技术产品推出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打破当前平板显示的态势。

    从技术发展看,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品、提升竞争力,新技术产品需要时间,产业链的关键制造技术需要突破,通过3D打印弥补现有蒸镀设备环节的技术,仍在试验阶段。有些技术滞后于下游应用需求,技术工艺领域尚待突破。从市场需求看,传统需求增长乏力,新兴应用仍在整装筹备。

    刚才汇报了虽然手机、计算机生产占了很大的比例,但从态势来看电视收窄到个位数,我想今年手机也会收窄到个位数。计算机刚才为什么没有列入呢?因为计算机已经是负增长了。三个主要产品的发展态势确实对上游平板显示的拉动越来越缺乏动力。新兴市场还在培育,没有一个可以替代目前几大终端产品的替代效应,还达不到替代作用。

    2015年全球液晶电视出货2.15亿台,年衰退0.6%,电视面板的出货超过了2.65亿片,通过增长6.9%,企业库存周期达7-8周,结构性过剩容易引发蝴蝶效应。刚才讲面板线的投资过热,确实需要引起产业界的足够重视,如果按照目前的态势进行下去,可能产能会在2、3年时间内大幅度的扩大。下游产品到底有没有需求的支撑?目前还需要检验。

    从市场需后看,传统需求增长乏力,新兴应用仍待提升。这里提到全球平板电脑的出货2.07亿部,同比下降10.1%。智能手机虽然还是同比增长,但是到2016年应该已经进入个位数时代了。




乔跃山:

    第二部分,产业现状。

    目前在国家简政放权的背景下,投融资模式不断丰富,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在创新驱动大的政策背景引领下,一方面我们做好了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另一方面要警惕结构性的过剩风险。现在大家可以从下面的图表看到整个投资额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态势。

    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导入和应用提速。骨干企业在高分辨率、宽视角、低功耗和窄边框、曲面等新技术上加大投入,多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显示产生相机问世,技术创新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大家看到朝高清、柔性、曲面,包括AMOLED等新技术产品不断涌现。

    还有一个突出表现是上游设备原材料配套能力逐渐完善,近期多条高世代线投入为我国新型显示产业上游材料和零组件配套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大家看到左边的图表,液晶基板玻璃,旭硝子、电气硝子、康宁等8.5代玻璃基板项目先后启动。另一个重要的配套材料偏光片,国外的LG化学、三星、台湾奇美、三利谱等企业的偏光片项目陆续开建或扩产。

    我们同时在跟产业相配套的标准化工作也在系统开展,在于LCD、OLED、3D、PDP、LED带有发展。



乔跃山

    尊敬的高国辉秘书长、尊敬的陆健主任、李东生会长、许生执行会长,各位领导和嘉宾: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再次站在台上和大家交流一下平板显示产业关于政策和产业方面的情况,我受刁司长的委托参加这个会议,也是作为平板显示产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和业内的主要企业和企业家们一起沟通和交流产业发展的动态,同时也向大家汇报一下行业主管部门在产业政策方面的想法和思路。

    我的汇报包含四个部分,首先跟大家汇报一下“十二五”的回顾。

    在“十二五”期间,到42015年新型显示选行业的销售收入达1675亿人民币,较2010年的461亿元增长了2.6倍,平均增速超过29%。面板企业的销售收入从2010年的330亿增长到2015年的1175亿,上游材料企业从2010年的111亿增长到2015年的440亿,装备从2010年的20亿到2015年的60亿,都是倍数的增长。   

     产线条数从2010年的7条增长到2015年的22条,其中高世代线从零增长到10条,在线高世代线9条,累计新增投资4300亿元。贸易逆差从2010年的200亿美元收窄至2015年的88亿美元,年均降低18个百分点。从技术创新角度讲,2010年全行业年专利申请量不足10000件,“十三五”年均专利申请量达9000件,累计增加4.5万件,其中前3家骨干企业累计申请3.5万件。

    龙头企业营收2010年至2015年,龙头企业营收从115亿元增长到812亿元,盈利利润从亏损0.47亿元增长到49.8亿元,行业内内生增长机制已初步构建。全球市场占有率由“十一五”末的3.9%提升至22%,成为全球第三大生产地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今年应该会成为全球第二大。

    这是整个产业集聚区的布局情况,大家从表上可以看到我们形成了北京、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鄂四个产区。


    



 主持人:

     谢谢高秘书长,我印象中高秘书长也是连续四届在论坛上做主题致辞,谢谢您这么多年对平板显示行业的关心和指导。
    下面进入主题报告阶段。第一个报告请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乔跃山先生,做《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最新政策解读》报告,大家欢迎。



高国辉

    尊敬的乔司长、尊敬的东生董事长、尊敬的中国IT企业平板显示的各位大佬,以及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一年一度的第四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在深圳隆重开幕,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盛会的开幕,平板显示大会也在此举行。国内、海外很多企业家借这个机会为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谈经论道,请允许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代表电子信息博览会举办方对盛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盛会的圆满成功举手相助。

    各位朋友,这次盛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几届,取得了圆满的效果,深圳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源地、成长地,为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由于这一点,电子信息博览会落地深圳。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深圳增加值超过7000亿,这7000亿当中占GDP的比重超过40%,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占的比重尤为重要。所以电子信息博览会的举办和平板显示大会能够在这个盛会当中隆重推出,就是要认真研究平板显示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我相信经过四年电子信息博览会的举办,我们会对中国的产业,乃至国际的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力,并通过我们整个论道来推进平板显示达到更加的水平。

    目前国内平板显示的生产线已经达到41条,有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会不断地扩大。但是在整个产业链生成过程中,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特别是企业能来深圳落户,因为深圳经济条件比较好、空气质量比较高,欢迎大家来深圳,谢谢。



主持人:

   谢谢李董的精彩致辞,以及对行业做的点评。下面有请深圳市人民政府高国辉副秘书长致辞。


李东生

    各位业界同行: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相聚,一起参加2016年中国(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大会。首先我代表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对各位领导、专家和产业界的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对大家一直以来给协会工作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平板显示产业具有投资大、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以平板显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目前被誉为全球第三大制造业的新型显示产业已经得到中国政府、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关注。中国平板显示行业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新型显示面板的产能不断增加,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2015年,中国显示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面板产能持续上量,技术实力明显提升。2015年,中国大陆新增多条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其中京东方10.5代线的动工建设,以及在福建的8.5代线的动工建设;华星光电T28.5代线的提前投产,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大尺寸面板的国产化率,改变全球显示面板格局。

    随着深天马、京东方和富士康新增的LTPS生产线,以及华星在武汉的T3 LTPS生产线,柔性AMOLED显示屏,在中国大陆会陆续增长并形成投资的高潮,进一步促进新型显示技术不断发展。在液晶材料、基板玻璃、偏光片等主要材料上,中国平板显示产业也取得了突破,市场不但开拓,技术持续提升。刚刚上来开会之前,我和我们的同事薄总一块儿到康得新看了一下,过去几年康得新在光学显示材料和新型显示细分领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很多材料已经取代了原来国外的跨国公司的供应,成为很有力的竞争额。

    到2020年,中国平板显示行业在国际市场的总体地位将达到第一阵营的水平,产业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按照现在第三方的分析,到2018年中国的半导体显示总的出货量有可能会将近第一位,如果到2020年可以肯定的中国的半导体显示总产量将会超越韩国,成为全球第一。

    尽管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在“十三五”期间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高世代线的液晶面板生产线遍地开花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对投入的资本会构成较大的压力。另外,半导体显示技术的发展相配套的关键材料,以及设备国产化方面也亟待突破。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对平板显示产业敞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在技术领域实现从追赶者向领先者的转变,突出产业链上游建设,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人才培训。

    作为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的重点主题论坛,中国(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大会每年针对最新技术走向和热点话题,邀约全球显示领域的重点企业及行业的顶级专家参加演讲,探讨新型显示技术未来发展和走向及趋势,交流彼此观点和看法,共同为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在此,我衷心的希望在座各位政府领导能够继续支持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并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也希望各位专家、产业界朋友能够给予中国平板显示产业更多的指导和建议。我相信在诸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将得到更加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再一次感谢大家参加本届大会,并预祝2016中国(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伴随着第四届电子信息博览会的开幕,传统的行业盛大聚会——2016中国(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大会也同期开幕了。我是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梁新清,受主办方的委托,今天下午的会议前半段由我主持。首先我代表主办方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百忙之中出席今天的论坛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下面我介绍一下参会领导和嘉宾,今天出席的政府领导有:

    深圳市人民政府 副秘书长 高国辉先生;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 副司长 乔跃山先生;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 陆健先生;

    深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贾兴东先生;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 王威伟先生;

    相关研、学、协会领导有:

    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会长 李东生先生;

    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执行会长 许生先生;

    南京平板显示行业协会执行会长 薛文进先生;

    四川省平板显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罗紫云女士;

    TCL集团工业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朱昌昌教授。

    大会还邀请到诸多国际组织的贵宾,分别是:

    韩国平板显示行业协会 副会长  金京洙先生;

    台湾显示器行业协会秘书长  张上文先生;

    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培训学院  严群先生;

    台湾明新科技大学 顾鸿寿教授;

    康宁显示科技中国总裁  陈志山先生;

    Tech & BIZ总经理 北原洋明先生;

    台湾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移动事业部总经理  陈建斌先生。

    参加本次会议的企业嘉宾有:

    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薄连明先生;    

    京东方集团副总裁 原烽先生;

    天马集团副总裁 曾章和先生;

    龙腾光电执行总裁 李宏明先生;

    基伍国际董事长  张勤学先生;

    中华映管品质副总裁 杨锦瑶先生;

    康得新董事长 钟玉先生、CEO总裁徐曙女士;

    深圳市盛波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军先生;

    深圳市三利谱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建军先生;

       深圳莱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王世敏。

    另外,此次大会还获得了咸阳招商局、常州、海口等地区的大力支持,再次一并表示感谢!    

    接下来有请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会长李东生先生致欢迎辞!

2016中国(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大会

[时间]:2016年4月8日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桂花厅

[主题]:主题:技术创造价值,智能显示未来

主持人

      谢谢顾教授,感谢大家,感谢各位专家的报告,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时间仔细聆听。



顾鸿寿:

     这是智能化,这是用在3D上,让你触感到从2D想到3D。但是各位,所谓空间的张力、张量,以往设计是用向量。因为我们都讲你今天所用的是人,要考虑人因的工程。在外国这些东西都会做,我们东方人不会注意,开发一个台灯卖300元,外国人用工业设计、模型符合工学设计卖3000元。但都是一样的东西啊,只是在造型上改变,为什么造型上改变?必须要符合人体工学。我在帮学生做论文的时候思维手机会不会低头太久会计算时间。很多东西很简单,但其实就是很智能的,我们也申请专利,先把专利拿下来。这个模组可以植入到手机里面,不用再外加。各位看到电脑的主机板,我认为模组化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使用的时候应力着力的地方,材料也是一样,材料应力集中就会断裂,所以必须在使用过程中力量分散,长期适用的时候脊椎就会出问题,这样Sensor位置,没有Sensor低头的时间。智能汽车,康宁的节目有一个在车子里,可能还没有商业化,还有很大的空间,假设能够着力这方面就会进入他的供应链。

    车子里有多少窗户,这时候要想到中大尺寸的应用,车子里有一些小的,可能规格都不一样。人工智慧把这个功能加进去,都在发展硬体,现在要把Sensor摆进去就是智慧化、智能化,以前是没有辨识的能力,这时候要搭配软体的需求,我们称之为专家系统、人工智慧。像SID就是车载用的,其实不是东岸、西岸,而是在密西根。旧金山5月22日至27日,从礼拜二开始,但有些投资会议参加一场需要1000-2000美金,另外有500美金的,如果各位没有什么新点子,拿到那边Apple的工程师会看,如果有机会就会签合作机会。

    这是我的老师施敏,他上海交大毕业,到国外留学,在RCA是半导体非常高阶的主管,他辞高薪回台湾研究半导体,台湾两个五年之后就推出,就是曹兴诚,他推出一个商业模式就是台积电,他最近在南京落脚了一个工厂。在华人世界里这两个非常重要,一个是Tang Sah,一个是Simon Sze,NAND属于TOSHIBA。

    我做一个结语,现在创新、创价型的触控,模组化加入新材料、新制程、新功能、新元件、新设计,设计是针对人体工学,慢慢就会有新的创新,创价是创造附加价值所在,创造你获利的额外附加价值。最后我还是要感谢深圳平板显示协会邀请我来跟大家分享,谢谢各位,今天我的演讲就到这里。



顾鸿寿:

     我出来想给大家看一下iPhone发展历程的技术,部分要不断地更新,这是消费的思维。西门子就是不了解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开发的手机,德国人的东西可以用很久,一个手机开发出来10年都可以用,其他的通讯公司都倒了。乔布斯的思维是每隔一年或一年半就要更新,更新会加很多新东西出来。这是触控,当时在2004年的时候就有规划了,跟台湾TPK搭配,后来扩充之后整个市场有点零乱了。破坏式创新,有时候市场需要破坏之后再有新的盟主出来,我们用平常心看待市场。我们不要只看坏的,有时候要看正面的。这是发展历程,由单点变成多点,后面加入了一些新的显示器上,尤其是鸿海,iPhone为什么用到夏普?因为要分散风险,夏普有一些新的技术出来。郭台铭并购夏普,可能在Dispaly会有大大的改善,尤其要争夺高端手机市场的时候。各位要注意夏普在AMOLED,低温的技术在市场上是比较强的。

    当时台湾在主机板市场非常混乱,最后只剩下两家存在,那是主机板封装时代,原来台湾很多家,现在只剩下这些存在。我们最近有一些合作厂商。可能我们的思维要稍微调整,为什么?因为消费就是量大、利润低,杀进红海世界。另外要走客制化、比较特殊,但量也很大,在车用上。尤其是In-cell、On-cell这样的趋势变化,各位也会想到车用要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以后的趋势要导入汽车厂,以后的新车子就需要车载具备有触控功能的。在美国常常有一个会议,台湾的厂商回来找我们学校,我们学校不像一般大学,我们学生要动手,所以台湾的产业,大家看到很多代工都是毕业的学生。坏的特色,车载和消费不太一样,车子不可能一年、一年半就换荧幕,或者有触控功能的荧幕,所以对环境的要求、规格会非常严,测试的标准和消费电子就会不一样。单价比较高,但导入市场会有一定的难度,只要度过了就可以。

    这是大量的Sensor,早期的手机,Sensor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感测器、传感器、察觉器、换能器、检测器、转换器,主要是代替人的感官去接受外面的信号。你要知道定义,二是知道原理,三是知道特性、种类,种类具备有不同的特性,你说In-cell出来On-cell就倒了?没有,On-cell还是有它的市场。In-cell以后是面板厂商自己做了,其他不是做面板的就可能很辛苦了。我想市场随时都在变动。Sensor各位看一下五感,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我们现在用手触控,你可以感应着讯号的变化,还有压力的变化,未来是不是还有温度?现在卖元件很辛苦,你要卖Solution给人家,与人家的系统搭配。大家都有用到感测器,感测器的性能在不断地改进,所以为什么说有升级版?就是因为现在用的Sensor性能不是很好,但因为技术进步。Sensor主要用微机电的技术。Sensor有时候看你怎么演进,实际上Apple也培养一批人在做Biological Sensor,Biological Sensor分了物理、化学、生化,以前可能是分离式的,有可能整合一个IC,体积就会变小。

    这是针对频率、针对电的讯号,包括压力、力量、重量、速度、动量、长度、厚度、震动等等,这是属于力学方面的。如果读物理有力学、热学、电磁光,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这是物理的,只要和化学结合,有化学Sensor、物理Sensor,两个结合在一起有生化Sensor,有物理用的生化Sensor和化学用的生化Sensor。化学式不能再生使用,物理可以再生使用。我秀出有代表的Sensor,日本为了留给下一代,写了一本很厚的Sensor手册,我现在翻成中文,慢慢萃取里面的精华,当成教科书。业界一直在很盲目的,有时候需要冷静退回来,看看有没有新点子、新思维,理论基础都是在的。IC设计只有一个最基本的定律欧姆定律,面积改变,从这边来测定性能。所以回归到最基本,有些东西想最简单。东方人教学生要考试、考试,考得很好了,考出程度考不出创意。老美没有看看重读书和考试,这有东西方不同的特色。如果各位有新点子先写成中文,大家一直在投SCI。美国所用的网路思维是新竹交大的教授早在早期文章发表了,但文章被退掉,那个idea是新竹交大的教授想出来的。下面是一些Sensor,网路上的资讯很多,你必须萃取出来做分类整理。

    我刚才想到的东西,我们每次用手机要用手写,开车要手写就会影响安全驾驶。还有一个懒的方法就是Voice Sensor,现在开发出来精确度挺高的,希望把模组做出来给Apple使用。除了Touch还有非Touch,手机没有陀螺仪的Sensor,根本没有办法判断方位和位置,辨识也是,大家使用得非常多了,那还有没有机会?还是有。只是看有没有新的想法把新元素加进去,做调整或者改善。我的学生在桃源厂里研究和了解这部分,各位也想到材料的问题,强化的玻璃可能不会用,当Apple没有办法被动的时候就要变新材料,这样来吸引消费者。所以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玻璃上一定要有透明导电膜,大家说会取代ITO,还有量子点,这都是亮点、卖点,能不能一下子把所有东西取代,不一定。

    未来会走向纳米碳管,德国砸了不少钱在演进,液晶里LCD就是因为默克长期想着力在这方面的研究,所以独霸世界,每个人可以取代。这是两种技术的制程差异,有人说选上面或下面没有固定的答案,要看自己的需求、终端的使用,你的财力、技术点在哪里,有些是切割再强化,只是逻辑不一样。为什么会有逻辑的不同?要看需求在哪、特性在哪,应用在哪。车里可能有小尺寸、中尺寸,原来的规格和智能手机不太一样,因为用在车子里,车子里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把环境的Sensor用到车子里,否则面板没多久就会坏掉了。我以前去丰田看,台湾只有三种车型,我以为丰田是三种车型打遍世界,到日本以后发现他们的车型有400多种,我去问他们,他们说按照不同的市场需求。在欧洲,在北欧,在赤道的地方,在东南亚的地方车里的环境完全不一样,所以要开发不同的品牌你看到那个品牌只在东南亚销售,其他地方不会卖这个款式的车。

    最重要要人性化,我觉得车载上从触控到非触控,其实也是触控,只不过用语音触控,用声音传达,判别也非常重要,如果按错了没有回馈机制也不行。这是汽车里使用的规格,IPS比较多。我听说他们的技术不愿意卖,你有机会看LG的技术在上面的应用,早期LG的能力不是很强,当时日本人认为我给你不要紧。没想到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一下子LG强过他们。

    这是智能化,这是用在3D上,让你触感到从2D想到3D。但是各位,所谓空间的张力、张量,以往设计是用向量。因为我们都讲你今天所用的是人,要考虑人因的工程。在外国这些东西都会做,我们东方人不会注意,开发一个台灯卖300元,外国人用工业设计、模型符合工学设计卖3000元。但都是一样的东西啊,只是在造型上改变,为什么造型上改变?必须要符合人体工学。我在帮学生做论文的时候思维手机会不会低头太久会计算时间。很多东西很简单,但其实就是很智能的,我们也申请专利,先把专利拿下来。这个模组可以植入到手机里面,不用再外加。各位看到电脑的主机板,我认为模组化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使用的时候应力着力的地方,材料也是一样,材料应力集中就会断裂,所以必须在使用过程中力量分散,长期适用的时候脊椎就会出问题,这样Sensor位置,没有Sensor低头的时间。



顾鸿寿

    谢谢主持人和各位嘉宾、学员的聆听,能够撑到最后,谢谢你们继续留下来。在演讲前我想先说明一下,大家听到了前面五位演讲者的东西,我先做一个概念的说明,你听到不同的人讲不同的重点,我从零度空间、一度空间、二度空间、三度空间来说明。今天听了六个人有六个重点,知识是点的,你需要串起来,需要温习、演变,了解六个人的相关性。为什么要这样?这样才有价值,否则一天听下来没有东西。每个地方都在强调创新,各位有没有发现东西方人的差异,为什么西方人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因为他有理论基础。前面几个讲者在讲的时候我也在思考,这个产业虽然成熟,表示也有新的东西不断地出来,需要加新的东西进去,你的东西需要符合人的需求,需要从人文的观点想一些人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就是我们用大数据去统计人的模式是怎样的,这个模式就是理论。各位从点的知识,零度空间去演练,把六个人所讲的东西去串起来,就变成零度空间的知识。可能你之前听的、后面听的就是二度空间,就是面的积累,应用到工作生活就是三度空间的知识。从零度到三度空间,看你怎么活用,所以有些人成功,有些人没有成功,就是演进过程中有没有做到。

    改变、改变,改善和变化,改变往好的走还是往坏的走,会影响你。你在网路上得到很多知识,但你需要了解一下有好有坏,好的趋势。大家忽略坏的部分,如果缺点的部分可以善用、调节和改变,可能会找出新的契机出来。一般来讲触控当时启动,大家分析Apple的行为模式,最近有一些大动作,我有学生在台湾有一些大动作,找一些AMOLED的,Apple的趋势是这方面的人才都是韩国的,因为韩国在AMOLED的着墨在日本后面,所以人力主力不是韩国人就是日本人,台湾和大陆比较少。未来会不会调整?有可能?AMOLED是他未来要走的方向。可能各位听过很多AMOLED的东西,有软的、有硬的,这之间用什么材料、材料怎么干扰?学校会有一些理论中的理论,有一些是理论中的应用,理论中的应用会有创新的东西出来。

    刚才听到Force,我待会儿讲到几个参数,各位从那边想想看,软体为什么要有升级版?有一个讲VR,用旧机型没有办法,新的机型和VR能不能搭配。还有压力Sensor,我们数学里的向量走向张力,你使用起来没有感觉到理论的存在。但把理论应用到手机、软体里面去了,这是东方人比较弱的地方。所以日本为什么想在硬体上,软体没有办法起来。这边有腾讯、百度,日本有没有网路公司?LINE快倒闭了,被韩国收购了,在台湾微信和LINE的使用比较盛行,LINE是属于韩国的,日本一直没有办法。所以最近有很多雄霸各公司的东西慢慢抛出来了,下鸿海收购了夏普,那是硬体。尤其是软体方面一定要有理论的基础,尤其是应用数学。我见过很多日本的高阶,他们在理论上哲学和数学,运用数学,如果今天玩4G、5G,他们40年前就有理论学家推导出来了。会发现有时候理论会走在实验前面,有时候走在后面。



主持人

     谢谢贡总的精彩报告!最后我们有请最后一位演讲嘉宾——台湾明新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暨智能型城市技术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鸿寿教授为我们做《触控屏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演讲报告,大家欢迎!


贡振邦

    特别是AMOLED,AMOLED是高端机器必选的显示屏方案,AMOLED没有所谓的背景壳,所以我用AMOLED做例子。所有的AMOLED方案都是参考中壳,影响中壳变化的就是这里。所以我们开始和高端客户做一些建议,在机构设计上做哪些改善,另外是带背铁壳的,就是参考背铁壳和显示屏之间的间隙,这个特点在哪里?在跌落测试可能会比较好,但不是完全没问题,我们发现会有反应时间的问题。

    很快跟各位说明一下我们的方案,在整个压力触控的部分包含着穿戴、手机和平板技术,都包含在里面,就像苹果的做法。不同的技术我们会有不同的方法去指引它。

    最后利用一、两页说明一下未来触控会朝哪个方向?一是触控在手机上有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呢?各位想想看,我今天要做的时候是几只手操作?两只手,一只手拿手机,另外一只手的手指在上面按压,平面可以让单只手拿着就可以做压力触控。所以压力触控必须想办法让操作者单手操作手机。我发现手机从4.0、6.0、5.5往6寸的方向走,所以必须要让手机更轻便的使用。各位发现穿戴的部分出现类似手机的状况,穿戴的时候必须想办法把APP做结构化的安排,让使用者可以很快的找到我所需要的APP。所以透过按压一层、一层把我需要的东西慢慢浮上来,这些应用在手机上会不会有?我们过去一直在滑、在选择APP,未来会不会加速、方便我的操作?

    另外,压力代表看不见的资讯,我今天使用的时候看1234567,无论是画图形还是输入数字,旁边的人都会看到。如果在密码数字里再加上重轴的资讯,旁边的人是看不到的,所以是三维的加密会发生。另外是游戏的部分,游戏是最大的第三方应用软件的空间和市场,这部分的市场太重要了。

    最后一张跟各位说明一下,除了在消费市场手机应用之外,压力检测技术还有其他的应用,像工业应用可以做机器人皮肤,人都有五感:嗅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机器人有没有触觉,未来压力测试可以帮助他,可以协助机器人的机械手臂做更细微的动作,人因为有触觉可以做很细微的动作,知道什么是大力,什么是小力。另外在医疗上固态分析仪,在医疗里也有用压力技术,常站的人会有肌膜炎,要通过观察,特殊设计鞋子和穿着、鞋垫去做改善,就需要做分析。还有烧烫伤的时候绷带要绑多紧,否则组织肌肉在生长过程中会一直往外延续,这些应用也需要适当的压力去挤压,让它停止生长、减缓生长,这都是在医疗上的应用。所以未来这些都已经开始,我们也在着手规划。

    以上很快的利用20分钟的时间跟各位报告,谢谢。



贡振邦:

    终端客户会不会有更支持的投入?我们目前合作的终端客户,新的样机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会把压力带进去,特别是高端。在今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压力触控的手机慢慢普及以后,应用端会开发更适当的应用,没有所谓的OS UI的部分,这时候第三方软件就出现了,针对压力应用的部分开发第三方软件的支持,这也是Android手机最大的手机,比iOS第三方的支持力度更大,这部分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所以从整个发展来看,我非常同意谢总提到的,我们个人对压力的部分也是非常乐观的看待。

    除了这些之外,我们来看看压力起来之后,相关支持的硬件要做到什么样的规格,才可以让整个压力的触控产业慢慢往上提升?第一件事情,必须实现说明的高积极度的芯片,所谓高积极度的芯片,首先必须把压力触控电路和触控电路整合。除了这个整合之外我们都知道In-cell的技术出了三合一的技术,三合一技术整合什么?显示屏驱动、触控和压力,三个要整合在一块儿,所以必须要产生Single chip Solution。而且不能是单指,必须是两指,因为单指只能提供基本的UI,最大的第三方软件应用都是游戏。怎么让游戏应用觉得压力是很好玩的事情,这是最主要的驱动点,最好玩的就是两指。

    新出来的压力技术不管压力是什么、芯片是什么,必须要支持未来的显示屏,AMOLED、LCD都比较支持。出的部分必须支持所谓的外挂式、On-cell和In-cell,同时都支持,用技术配合它,才让未来手机上,无论是高阶、中阶、低阶手机在未来两年内都能够实现压力触控的功能。

    各位看到这一段视频,这一段视频是我们做的,我手边有一台样机,这个样机可以实现两指压力触控的功能,可以在分别的长轴和短轴上实现两指应用,两指应用是模拟所谓的游戏应用的时候,我们把两只手指放在两个角落,无论是长轴还是短轴,都需要有压力动作,这是我们的进展,这部分我们是全世界非常、非常、非常少数已经开发出两指压力技术的厂商。

    我从技术角度解释一下AMOLED上现阶段的压力触控结构是怎样的。这是我们实际帮客户设计的压力手机,这个手机我没有办法带过来,因为这是客户未来的机器,所以不能给各位看。可以看到结构在AMOLED,我们把压力感测膜贴在AMOLED下玻璃的下面,用这个方法去做各位可以看到这是实际测试的结果,在500g的力量测试下,均匀性可以在正负20%左右,这不是只有一台机器,已经抓了几十台机器得到的分布状态。各位都知道压力触控最重要的环节是量产,量产在于什么?机器和机器有批次之间的均匀性,希望每台机器在出来的时候压力灵敏度都要差不多,所以这部分我们可以做到,可以让压力均匀性在几十台机器当中,我们去看它的数值可以在正负20%。下面这个代表位置,我们在上头装了9个位置,就像之前做触摸屏一样有9点的均匀性测试。

    刚刚看到的是AMOLED的设计,接下来是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屏会分两类,一个是背光带铁壳,一个不带铁壳,背光不带铁壳,我们看到的电容范围是在液晶显示屏和综合或黑键的间隙变化,施加压力的时候间隙会改变,就检查间隙。对应的技术会发现外挂式,就是触摸屏在显示屏的外面,无论是On-cell、GSF或GFA都一样,触摸屏在外头。另外一个是IDC,不需要外贴任何触摸元件,就是所谓In-cell的意思,在In-cell和外挂式都可以支持压力了。我这边用另外一支样机,用In-cell IDC技术做的,各位有兴趣可以来参考。

    刚才提到的这些不是完全没有问题,还有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接下来苹果看到国内手机终端业者,你做了才发现,有些大的终端客户已经发现了,机构必须要改善。在哪里需要改善?一是我们必须维持间隙,要维持它的固定,所谓的固定就是变化不要太大。今天这个机器刚开始出厂的时候是这个间隙,用了一段时间之后间隙最好能稳定在某一个范围里,不然不是说压力触控的功能会失效,并不是,而是这个压力触控的灵敏度会改变。当初可能一开始按压的时候很灵敏,一点点力量就会有变化。慢慢久了就会发现按压随着使用时间和跌落次数,按压力量要越来越大,这对使用者而言是他会在意的。所以必须维持在一定的变化量之内才行。

    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贡振邦

    各位领导,很高兴在这里和各位分享一下在Force Touch市场趋势。
    Force Touch在过去最主要的作用,把触控从XY两轴变成第三轴,过去只有X、Y两个方向,现在增加了Z轴,这里面最关键的技术是什么?要做压力检测,压力检测、力量检测才是Force Touch最关键的点。
    那怎么检测压力?涉及到最重要的几个方向,检测的方式,包括现在压力检测的方法,你发现蓝色代表材料,不管材料是玻璃还是什么。力量完成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发生的事情是这个材料会开始弯曲。弯曲代表我可以去侦测弯曲的幅度有多少?在哪里可以侦测?第一,发现在表面上无论是上表面还是下表面,Compression和Tensile两个力量发生在上下表面。所以刚开始谢总提到Apple有专利,利用玻璃上头的材料检测因为形变上,不管是所谓的压力挤压或是拉伸造成的形变,去检测因为形变而产生的电讯号变化,一般都是检测电阻变化。这个材料同时可以做什么?感应电池。所以可以把Touch Panel和Force Sensor整合在一个上面。就是检测所谓的上下表面的电讯号变化而来做Force。另外有一个方法,压了以后去侦测形变间距、距离的改变,我们看到很多量产手机上,包括苹果手机的做法也是用这个方法来侦测。
    还有另外一种做法,我们常常看到电阻侧的方法,用压容的方法,特点是我今天挤压材料之后,材料会发生形变,材料的尺寸会改变。尺寸改变会利用这个方法在材料上下加上电极,电极电容改变或看到的电阻改变做检测,这是我们看到现阶段做压力检测的方法有这几种。
    我们现在看到大部分是电容的方法,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电容都在手机上,手机有一个重要的部件是触控面板,触控面板都是用电容的方式实现。未来的趋势,我今天看到上下两个电极,中间会有一个Gape,但压了以后的Gape的变化,依据这个变化做压力检测。压力的变化在哪里?也就是说这个间距,大D的数值变小的以后,电容值就会是导数的关系。这是Force Touch电容方法的做法。
    这件事情看起来好像非常简单,就是检测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变化,我们看过去的发展。苹果在所谓的手表上、手机上,还有MacBook都有做Force Touch,但这三个Force Touch是一样的技术吗?其实是不一样的,在手表的Force Touch里做了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坐在黑色的表盖玻璃,就是所谓的黑色边框的下面,利用挤压压力传感器让它的电容变化。在iPhone6S里面用的检测方式做了96通道了电极放在下玻璃背光上,检测玻璃盖板和铁壳的变化,而MacBook去检测三个应变片的讯号变化。所以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事情,从苹果产品的应用技术上可以发现压力感应,所谓Force Touch的技术和结果有非常大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你发现除了华为、中兴和金立正式发布有量产的机器出来,而事实上真正的出货量都不大,你会发现它给带压力和不带压力的,但带压力的都不多,原因在哪里?因为跟机构有非常大的关系。目前看到很多手机业界的朋友在做压力触控手机的时候还是停留在过去的观念,希望在结构情况不要大改的情况下实现压力触控的手机。大家看看iPhone6S,iPhone6S和过去的iPhone有什么样的差异?会发现这个逻辑很难走下去。如果要做一个带压力触控的手机,手机的机构必须要更强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事情,所有手机业者大家都在观察,都在等,等什么?今年5月份Google可能会发布新的Android,无论是6.1还是7.0,会有压力测试,6.0有压力,但6.1或7.0的压力会支持得更完备。所以整个东西的爆发点在OS,在5、6月份就会有一个更好的支持力度。第二件事情,我们看所谓的终端客户,终端客户过去不发展,一个是OS底层没有定义好,所以在观望,自己要写UI,过了5月份底层支持之后这一块的疑虑会变小。



贡振邦

    各位领导,很高兴在这里和各位分享一下在Force Touch市场趋势。

    Force Touch在过去最主要的作用,把触控从XY两轴变成第三轴,过去只有X、Y两个方向,现在增加了Z轴,这里面最关键的技术是什么?要做压力检测,压力检测、力量检测才是Force Touch最关键的点。

    那怎么检测压力?涉及到最重要的几个方向,检测的方式,包括现在压力检测的方法,你发现蓝色代表材料,不管材料是玻璃还是什么。力量完成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发生的事情是这个材料会开始弯曲。弯曲代表我可以去侦测弯曲的幅度有多少?在哪里可以侦测?第一,发现在表面上无论是上表面还是下表面,Compression和Tensile两个力量发生在上下表面。所以刚开始谢总提到Apple有专利,利用玻璃上头的材料检测因为形变上,不管是所谓的压力挤压或是拉伸造成的形变,去检测因为形变而产生的电讯号变化,一般都是检测电阻变化。这个材料同时可以做什么?感应电池。所以可以把Touch Panel和Force Sensor整合在一个上面。就是检测所谓的上下表面的电讯号变化而来做Force。另外有一个方法,压了以后去侦测形变间距、距离的改变,我们看到很多量产手机上,包括苹果手机的做法也是用这个方法来侦测。

    还有另外一种做法,我们常常看到电阻侧的方法,用压容的方法,特点是我今天挤压材料之后,材料会发生形变,材料的尺寸会改变。尺寸改变会利用这个方法在材料上下加上电极,电极电容改变或看到的电阻改变做检测,这是我们看到现阶段做压力检测的方法有这几种。

    我们现在看到大部分是电容的方法,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电容都在手机上,手机有一个重要的部件是触控面板,触控面板都是用电容的方式实现。未来的趋势,我今天看到上下两个电极,中间会有一个Gape,但压了以后的Gape的变化,依据这个变化做压力检测。压力的变化在哪里?也就是说这个间距,大D的数值变小的以后,电容值就会是导数的关系。这是Force Touch电容方法的做法。



主持人

      谢谢彭鹏博士带来的关于石墨烯应用的精彩报告!这次不例外。去年敦泰电子正式量产可同时支持Mutil-Touch(多点触控)和Force Touch(压力触控)的高性能单芯片解决方案,下面有请敦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贡振邦做《Force Touch的应用与未来》的主题演讲,大家欢迎!



 彭鹏:

    包括游戏的体验,还有压力笔,还有取代侧边按键。
    压力触控可以做在可穿戴电子设备上,脉搏监控可以放在智能手环上,可以把脉搏非常好的检测出来,会得到非常好的脉搏跳动,可以看一下视频,我们放在袜子上都得到非常好的非常好的血管跳动的图像。这里面的应用场景可以由智能袜子、智能鞋、智能手环。包括电子皮肤,我们可以检测到话语声音的震动、声带的震动,可以做语音识别,根据不同的发音得到不同的振动,包括面部表情的表现、肢体运动图像。同时利用柔韧性和导电性可以做出便捷性智能加热的理疗,首先用碳材料,范围是6-15um,对人体来说是健康的波段,根据使用进行拉伸或卷曲,做成智能腰带,可以方便的随身携带。
    我今天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 



彭鹏:

     接下来主要介绍CVD法的制备。我们团队来自于美国,2008年技术团队世界首创CVD法生产制备石墨烯,所以201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获奖演说中,对技术团队表示感谢。2011年12月回国在常州建立了二维碳素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发布全球收款石墨烯电容式触摸屏,在2013年建了一条年产3万平米的石墨烯透明导电膜生产线。在2014年的时候专门成立了二维广电,主营石墨烯触摸屏的生产,完成在触控产业布局,在2015年5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9月成功登录新三板,去年拿到工业部工业强基的项目。目前企业申请专利超过100项,在石墨烯行业中企业拥有专利量排名第一。2014年底习大大专门听取了我们公司董事长的汇报石墨烯产业化发展情况。

    公司产品分为几类,石墨烯薄膜作为导电材料首先想到触控领域,包括手机触控、可穿戴电子车载触控、工业控制和家用触控。同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传感器,还有气体阻隔膜。

    石墨烯在触控/可穿戴/软性电子领域的应用。现在ITO非常成熟,石墨烯相对于ITO来讲原材料非常便宜,环境友好,同时兼具了导电性,同时一个好处是柔韧性,适用于柔性电子和可穿戴设备。这里给了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弯折实验的时候,弯曲半径大于3mm,电阻发生变化,小于3mm电阻有所增加,但一旦展平电阻回到原值,没有物理性的变化。我们这里做了半径的对比,包括ITO,在3mm的卷曲半径下,一弯折电阻性上升很快,我们的膜用3mm卷曲半径,3万次卷曲,电阻都是比较平稳的。所以我们的产品包括了柔性可穿戴电容式触摸屏,包括智能家居、汽车电子。

    前面讲了所谓的3D Touch比较热,所谓3D Touch是电容式触控+压力触控,iPhone6S实现三级按压,所以各大手机厂商也在纷纷寻找解决方案。对石墨烯来讲作为新材料,我们感觉具有非常好的传感灵感性,所以我们觉得石墨烯用在触控里可以兼顾电容式触摸屏和压力触控,整合在一起。压力触控我们可以做出200g、400g、600g有非常好的曲线,包括疲劳测试大于50万次以后信号仍然非常稳定。我们做成小型的传感器,可以放在边框或者显示屏的背面,包括侧面,使用比较方便,荣誉安装集成,体积小、经济适用,容易实现量产。

    量程范围,最小感应力量可以做到20毫克,可以感到10毫克的压力,包括识别我们可以识别5级压力重按、轻基、压力重基、壳体振动,称重、指甲敲击。包括这种应用场景大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可以有压力密码,别人看到我们进行密码输入,但加了压力,不会知道是重压还是轻压,6位的密码如果加了压力密码在里面,保密性会大大提高。




彭鹏

    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是彭鹏,来自常州二维碳素。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什么薄膜产业化进展仪器在触控和柔性领域的应用。大家知道这几年石墨烯概念比较热,我分几部分讲一下,一是石墨烯背景介绍,二是我们公司的介绍和石墨烯产业化的进展,最后讲一下石墨烯在触控、穿戴领域的我们公司的产品。

    首先讲一下什么是石墨烯?石墨烯是一种碳材料,我们所熟悉的碳材料,最熟悉是三维的,石墨结构表现出来是石墨的,金刚石表现出来的是金刚石的,石墨烯是一种二维的材料,定义为单层碳原子,或者少数的碳原子,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石墨烯的性质总结一下,首先是单原子层的二元材料,所以是最薄的材料,单层只有0.3nm,有非常好的导热性,导热系数达到5300W,单层石墨烯具有高透光率,达到97.3%,可见光非常均匀。具有非常好的导电性,非常好的电子迁移率,强度最高,面积最大,同时具有非常好的柔韧性。

    石墨烯材料被发现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首先是欧盟在2013年的时候把石墨烯作为未来新兴技术十大旗舰项目之一,在未来10年投资10亿欧元。包括国内列入“十三五”新材料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定义为前沿新材料,863计划定位为纳米材料专项,包括日本、韩国对这一块也非常重要。

    讲到石墨烯可能有一些不同的型号,有一些是薄膜,有一些是粉体。现在石墨烯有四种制备方式,包括微机械剥离,Sic热解外延、化学汽相沉积法、氧化还原法。微机械剥离质量好、尺寸小,不适合产业化制备;碳化硅热解外延省长适合微电子应用领域,成长高,专利被IBM垄断;氧化还原法用石墨烯粉体,晶体质量较差,微片尺寸小,层数难控制,而且粉色黑色不透明,比表面大,适合储能、复合材料应用。我们公司主要专注于化学汽相沉积法,好处是晶体质量较好、尺寸大、层数少、可控,是透明的,适用于透明导电材料,可以用于显示/触控/可穿戴领域。

    这是CVD法制备石墨烯,主要通过甲烷作为碳源,通过在金属基底催化下,高温裂解,甲烷CH4跑掉,碳留在金属表面,从而形成二维的石墨烯结构。由此可以看到我们的原材料非常简单,用了CU/Ni,甲烷、氢气、氩气/氮气,工艺难点是怎么控制大尺寸均匀省长,大尺寸无损转片,所谓转片就是怎么把薄膜从金属晶体转化到薄膜上。

    刚才讲的四种方式得到了粉体或石墨烯薄膜,包括粉体可以用在超级电容、储能材料和复合材料领域,而对于CVD化学汽相沉积法的石墨烯薄膜主要用在显示和触控领域。



主持人

    下面有请常州二维碳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鹏博士做《石墨烯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的主题报告,大家欢迎!



肖华:

     头盔没有屏幕,只有芯片,是反向成像再折射的过程。头盔会非常便宜,买手机的时候送给你,还可以做交互内容,一体机里面没有4G的模块,本身手机就有4G的模块,我在深圳湾跑步的时候再看看VR用一些交互的东西,总不能带一体机去越野、爬山,这是不可行的。



主持人:

    这样手机不是有两个屏幕吗?


肖华

    很多人是这样想的,苹果6可以,华为P8可以,荣耀是不可以的,因为之前没有融入进来,目前阶段是可以的,iPhone6可以支持,因为里面有陀螺仪、有数字传感器。目前VR应用也是用了陀螺仪这几个硬件来做旋转,上下的转变。到底什么是VR手机,手机在软件、硬件必须要有,如果没有根本玩不成。


主持人

    你说的VR及是不是手机再带头盔?



 肖华

    VR大家看得懂就是这些。
    一起看电影,可以拖在一个房间里,用语音的方式大家在一起,感觉我们在同一个场景里。我们用了应用的APK,新的电影下载完以后,我今天晚上出差在北京,这张图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一起看同样的内容。我设计的头盔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旁边有灵敏度很高的麦克风可以实时通话,采用wifi语音的方式,我们同样看这个内容,就是简单的语音交互。这样我可以感觉老婆一直在身边,甚至看到每一个爆笑点的时候,笑声都是真实的。目前的状态有一点延迟,还在改进,这种延迟在1、2个月之后大家还是可以接受的。
    还有一起玩游戏,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装备,我们可以通过它完成小时候同学很久没有见面,大电话也不知道讲什么。任何产品都是回归场景应用所表现出来的。很难一起吃饭,因为距离太远了,甚至开车过去需要花1、2个小时,VR交互是以后很好的方式,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甚至一些会议,我邀请你同看一个Video,因为人的生命不是很长,没有必要堵在路上。能用微信解决就用微信解决,能用电话解决就用电话解决。再回归到VR的发展前景,我们还是有摄像机、照相机,和手机没有冲突,一体机的发展会带动婚纱摄影、军事演习、培训机构,一定用到一体机的,性能在目前的状态里比手机高很多,三星定义了90HZ的AMOLED的产品,60HZ能做出来就不是VR了吗?不是,手机也是一样的,难道功能手机就不是手机了吗?我们先不要去定义VR的标准,硬件无论你用4K AMOLED的屏,难道手机不能用吗?关键是用户的购买力,如果只是为了购物,手机是够的,目前的手机是可以完成的,这也是手机接下来进入VR交互的时代。
    
主持人:你说的VR及是不是手机再带头盔?

肖华:很多人是这样想的,苹果6可以,华为P8可以,荣耀是不可以的,因为之前没有融入进来,目前阶段是可以的,iPhone6可以支持,因为里面有陀螺仪、有数字传感器。目前VR应用也是用了陀螺仪这几个硬件来做旋转,上下的转变。到底什么是VR手机,手机在软件、硬件必须要有,如果没有根本玩不成。



肖华:

     一体机结合是戴头盔以后,全部操纵可以通过光标完成,还有外界的辅助设备是蓝牙的操控,当你输入密码的时候会变得很烦燥、麻烦,也会不方便,所以在指纹检索方面,在VR里我们会做一些应用,有一部分的房间是自己的,等你出差的时候,或者在家里的时候,你看某一部电影的时候只要输入指纹就可以解开房间,看到里面的内容。我们在CPU和GPU的优化里,作为手机厂商我们知道,除了Google的生态之外还做OS的开发,就不会跟VR搭界,有太多的干预。所以在底层优化里我们会尽量在CPU操纵的时候,让它更流畅。

    作为手机厂商和VR的结合,我去年一直在拜访所有在做VR一体机,甚至线下体验店行业的人,我当时想和大家合作,想在手机端发力。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每个人在资本市场拿钱,没有很多人做产品的优化。很多老朋友都在,其实目前出来的VR设备只是暂时阶段,这里面还有更新过程,所以手机端能做什么?有一部分市场上我们做不到的,我们也不想做的,包括线下体验店,旅游公园要做旅游体验,我们没有办法再空出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跟其他的算法公司,会有缓冲渲染、异步时间扭曲和补偿,这是手机厂商做不到的。没关系,前端时间IT峰会开完以后提到共享经济,很多东西可以构想。还有眼球追踪,手机端我们也在做。

    所以VR分为几部分,自然交互设计、UI派发、手机功能无影响,VR Store内容运营。前期的东西大家都是差不多的,VR的内容我这样想,我们就像百度浏览器一样的,百度出来以后没有一张图片,图片都是开发者和个人媒体上传上去的,VR现在的状况相当于电视机行业一样的。以前电视机只有一、两个电视台,之后慢慢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我作为手机厂商涉足VR,我永远把VR当成一个显示设备,如何在显示设备里做出更多的应用。

    这是上一代的产品,没有太多的技术门槛有一个消息,去年做VR盒子,刚开始的销量,CES展以后欧美地区销量非常大。做亚马逊的朋友告诉我,仅仅一个盒子从刚开始的销量3000,然后到8000、10000,后来每天的出货量是15000个。这个盒子是过度的产品,未来会有更多小孩子用的、女孩子用的,男人用的,会有更多的差异化的东西出来。

    后面会涉及很多内容,一个是场景,我没有去过阿尔卑斯山,我可以做出阿尔卑斯山的场景给你,让你身临其境的感受。我的奶奶在家里动不了,很难坐飞机的,我可以通过VR让他感受马来西亚的风光,泰国普吉岛是怎样的。目前国内有三个厂家做VR的设备,价格比诺基亚便宜十分之一,这个慢慢被普及化之后,很多媒体方和其他的婚纱摄影店慢慢会进入VR的产品应用。你结婚的时候我给你拍一个VR的现场,这是VR录制的设备,目前的价钱比较高,8-10万元人民币,很难涉及到个人,做到婚纱摄影店还是可以的。目前VR旅游牵涉到拍摄,再到图像的拼接。因为整个有六个摄像头,图像拼接的方法比较麻烦,拼接不好会出现图像延迟和不匹配。目前整个软件做完之后,这个设备也是一个爆点。一些视频、电影,包括微电影,国内也有厂商也在拍了,还有情趣用品市场里,日本是整个爆掉的融资圈,市场非常大,所以在视频应用里,在国外也是一样的,一部分做内容,一部分做设备,一部分做运营,基本是三大板块。游戏也是一样的,目前国内几个厂家,据我在行业里看到的,因为国内有10家国内厂商在做游戏开发。

    对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在发力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跟在座各位都是非常相关的。我们发现微信,目前的互联网很容易拉近与远方的人的距离,用视频通话很容易贴近。但时间长了会慢慢冷漠身边的人,所以人与人需要更多的交互,除了语音、视频以外,更多是VR。



肖华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这里有四个字“触摸未来”,整个VR在说“看见未来、听见未来”,这四个字比较形象。因为这次做的演讲和整个内容里表现得比较通俗易懂,因为主题不是技术论坛或技术交流,我尽量让大家听得懂,介绍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这张图是我写出来,我们设计做的。手机从第一台手机到这么多年的历史变化,我们到底覆盖了哪些内容?最早有游戏、上网功能,第一代主要是通话,第二代通话完成之后,在座各位除了摄影师手上拿好的摄像头,剩下的人都是拿手机,为什么不带卡片相机来拍?意味着好的手机已经涵盖了好的相机,所以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整个手机覆盖目前的功能超过了很多其他类的电子产品,Mp3、Mp4,这是已经看到,并且生活正在发生的事情,未来手机和VR的结合到底能做什么东西?

    这是3月19日上午,阿里巴巴马云和Facebook老板在北京见面,他们谈到5-10年手机和VR的结合会成为整个市场的主流。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Facebook为三星做展会的站台,其实Facebook在投资之前已经和三星合作,三星做手机,做手机后做一个盒子,目前市面上的价格非常昂贵,差不多1600元人民币。一个是三星和手机结合在一起的,还有一体机,结合处理器,甚至连接高清的数据线,和电脑相连的。我估计这也是Facebook为什么和三星合作之后再找到马云。你们这几天有没有看到阿里巴巴购物的视频?一体机所实现的功能除了通信模块之外,剩下的东西全都有。你用淘宝在购物,怎么转化成用VR购物?淘宝和VR购物,我们手机终端的用户现在普及率比任何电子类的产品都高,每个人都有手机,不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体机,也不可能每个人拥有照相机,顺着这个趋势往下走,淘宝推出VR购物。包括上两个星期在重庆中国联通的产销会、订货会,所有联通,包括整个运营商都在做VR做很多手机端的产品,所以后面联通VR的定制,再加上消费领域都体现在手机端正,包括阿里巴巴在杭州要招标手机,跟购物相关的应用。

    现在手机端最简单的方式,一个手机、一个头盔,再加上一个交互平台。右边这一个是网上找的,目前一体机比较低档的,价格是1500元人民币左右,比较高配的用AMOLED来做,价格在3000元左右。同样的配置,左边的这一款手机是我们去年4月份开始做的,当时在香港电视展,展出VR手机基本没人看。我到印尼市场,做一体机的当时在VR里找了很多合作伙伴,所有人在关注一体机的时候处于什么状态?每个人的抬头里只要VR两个字,“虚拟现实”这四个字,一张白纸就能拿到1000万的投资。很多国内的经销商,我们G Five也有一个展位,我去看我觉得图像不清晰。我告诉目前经销商里做的事情,VR头晕有三种状态,一个是内容所影响的,我敢肯定的说如果是赛车的游戏,很多体验馆有赛车、蹦极,目前没有哪一个一体机不存在这个问题,所有都会头晕。一些内容所决定的,包括硬件优化就会产生头晕。清晰度里面乐视的分辨率和我的这款机子一模一样,为什么清晰度不够?对光学和玻璃有很多融入。

    戴完头盔以后耳机没有地方可以塞,所以耳机下一款的设计是一个Demo版本,后来设计不是这样的,不需要再外插耳机,可以呈现声音还原,我们现在只是看到视觉,在听觉上采用一体式的VR盒子。

    在玻璃这一块,因为一体机中间有AMOLED屏,低端用TFT也是有的。发出的时候避免蓝光,我们有15片玻璃在深圳测试,去蓝光的度数达到90%。出来之后会应用在手机VR显示上。现在一体化也做了很多接口,我们采用OTG的方式,因为很多手机出口给发展中国家,不像中国那么富裕,OTG有辅助的玩手机的操纵感,还有VR配件的鼠标、感应器,我们可以配备在手机上,让消费者在消费得起的情况下体验VR的内容和游戏。这是VR盒子针对于G Five市场和客户做的功能延伸。

    对手机来说本来就支撑4G网络,我相信一体机和手机端对VR的冲突在哪里?我们可以在淘宝上马上买到东西,甚至明天可以到货,淘宝推出卖货的概念,我不相信只能在家里购物,那出门购物的时候怎么办?4G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在VR行业里,2014年我们一直在关注这件事。一体机盒子我们到目前为止设计了7款左右,包括VR行业也是这样认为。VR盒子在手机端会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女孩子放在包包里,非常方便携带。二是需要更好的传感器接空间定位的,涉及到交互性内容的,设备会比较笨重,不会显得那么小地所以我们的设计也是针对大型的Base耳机,走在大街上会让你觉得潮流、爱音乐。VR也是一样的,我们更多关注年轻人,要更多的表现便捷和时尚。



主持人

     谢谢酷派严炜炜的精彩报告!提到VR,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价格高昂的头戴显示器,而如今,VR仅凭一台智能手机就能为我们所有。那下面有请深圳市基伍智联科技有限公司高级产品总监肖华做《手机VR的前景》的主题报告,为我们介绍VR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前景。大家欢迎!



 严炜炜 :

     前面讲到裸眼3D,裸眼3D为什么对ppi要求那么高?采用了分光技术,左右两眼看到的东西在整个屏幕里只是看到一半的像素点,所以以一个FHD的屏单眼看到的图像就是HD的效果,为了画面的显示效果,面板的ppi会越做越高。这里是几种裸眼3D不同的技术形态,会有多种技术,有液晶透镜式,还有液晶狭缝式的技术。未来技术的发展要结合摄像头的技术,搭配眼球追踪的技术才能得到比较好的体验效果。

    VR,我们通过这张图,目前市面上在用的VR都列了一些信息出来了,而这里面会有比较重要的参数发生一些变化,一个是分辨率,一个是可视角,还有桢率和响应时间,这和普通手机显示屏的参数是不一样的。这里特别提出显示类型,大家看到都是AMOLED的,为什么TFT很少?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响应时间。因为VR技术对画面的延时要求非常高,用普通的TFT液晶,画面刷新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脱影,而AMOLED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不是液晶的。还有一个是桢率,就是画面刷新的速度,还有可视角度,3D不是某个角度3D,偏一个角度显示效果变差,这是不允许的,所以未来VR对显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个东西刚刚推出来为什么市场不温不火,没有像前几年触摸屏出来的时候那么火爆?因为基于UI和安卓系统的限制,用户用的概率性比较小,因为配合的应用不是很全面,有些同仁买了iPhone6S,用得也很少。但技术发展趋势往后来说这个东西一定会存在,至于什么东西用起来?要看A公司能不能用到极致,用户的认可度高不高,能不能被市场接受?其实就是两种形态,把Sensor贴在屏后面,通过压力之后改变,然后再换算成压力的变化。

    前面我讲了关于显示触控在手机上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后面大概总结一下。屏幕LCM Dispaly的发展趋势就是高清、高画质的方向,还有超薄、柔性,同时支持3D。这是显示触控一体化,今天已经很明显了,显示触控已经非常融合,将来外挂式慢慢被显示所取代,指纹额会被显示取代。今天指纹刚刚起来不久,市场已经很火了,我们认为未来5年被TFT技术取代,直接做到TFT里面去了。因为现在指纹只是简单的,没有涉及到活体,如果涉及到活体检测就是光透过皮肤皮层组织,检测到活体组织,所以TFT天生有这个优势,本身就是有光的。还有Force技术,触管的反馈,往后发展触摸技术可能会搭配摸到不同的画面,墙或者人的皮肤会有静电反馈,让人觉得这个东西在体验上有不一样的反馈,相比现在的技术有一些创新出来,不会那么单调。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严炜炜

     手机产品的发展离开不了两个东西,一个是智能化,一个是便捷性。人类对手机使用的需求是大家经常在用的东西,脱离不了这几点,一是希望越来越薄,希望无边框、显示广视角、画质更高清、触摸流畅、输入多样化,可能不是简单的指纹、手指输入,还有语音输入等等。我们总结一下可以分为四大类,人类使用这个东西无非就是通过四个觉来体现,视觉、触觉、听觉和感觉,今天讲的显示触控占了两大类,占了50%。

    大家看一下这张图,显示触控用户具体有哪些诉求?上面也提到了触控输入的多样化、超薄智能体验、高屏占比到无边手机、曲面带来的视觉亮点、色彩表现力的持续提高,续航能力的提升。我认为在未来手机的发展趋势上柔性、超薄和高ppi这几个比较迫切,用户关注度比较高?为什么?下一步会继续提高,反而续航能力不是用户最关注的,现在手机续航能力比较短,普通手机用户一天一冲还是可接受的,但对商务人士来说这是比较在意的参数。还漏了两个参数这里没有写出来,未来显示产品的形态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指标。

    一项、一项看一下,超薄,我们回顾一下显示触控的里,iPhone1出来的时候是G+G的结构,全贴合,然后演变成GFF,然后变成TFT-LCD On-cell,然后是TFT-LCD In-cell,然后是AMOLED On-cell,这个技术现在比较火,三星推得比较成功,但现有产能和产业链结构,使用率在手机里不会很高,但未来根据国内面板厂的投资和规划我们可以看得出,因为它绝对是主流。

    仔细看一下两种技术结构,仔细区分有两种TFT和AMOLED,厚度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在今年我们看2016年的参数,现在TFT的价格可以做到0.9的厚度,AMOLED柔性出来直接到0.4的厚度,厚度差了0.5,而把0.5做到电池上,手机的续航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提升。我们一直在聚焦手机的薄,不是越薄越好,技术发展中我们想把省出的厚度让给电池,因为电池在手机里是比较难以突破的技术,就是续航时间。如果哪一天手机做成像一张纸一样也不是非常方便的。看一下AMOLED在厚度、功耗、对比度、色牢度相对TFT都有明显的优势,现在国内厂商都在加大投资和研发,AMOLED技术会占据手机行业较大一部分的份额。

    再看看窄边框的技术,手机的发展,这两年一直在讲怎么把屏的占比率做到最大?就是窄边框。从TFT技术角度来看,这是窄边框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我们从2014年开始往后看不同分辨率屏的厚度在往窄在做,但这个东西是有一定极限的,到了一定极限后怎么发展?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个由几部分组成,LCM边框、结构间隙,由这三个部分来决定,所以这部分的课题是终端还要研究的,即使这个做得薄了,手机的设计怎么进一步实现,这是有难度的。

    上面讲的是窄边框,再往后走刚刚我讲到了边框由三部分组成,一是LCD黑框,还有间隙和中框,就是整个屏和手机面壳结合的地方,那个地方要人眼看得到。未来的无边框还有其他的技术方案,通过光强反射的原理设计手机的无边框。这个在夏普、中兴之前已经有手机在市面上销售了,但这个东西会有一定的难度,也就是说盖板的加工和贴合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同时无边框技术带来的盖板技术发展,未来会逐渐成为手机主要应用的方式。

    下面看一下高分辨率的发展趋势,也是来自于IGS公司的统计数据。我们看到往后发展蓝色部分占比越来越大,对应的ppi是400-450,往上高分辨率的发量也会越来越大,但在整个纵轴里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反映两个屏的发展技术,一个是分辨率,蓝色是主流的分辨率,5.5寸,是未来这两年主要显示技术的分辨率。ppi会落在400-450。结合我们最近一、两年推出的新技术,裸眼3D和VR产品的市场火热,高ppi的产品是发展趋势。未来我们对屏幕的要求更高清,因为未来结合VR产品和裸眼3D的显示技术,对图像画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严炜炜

    各位来宾:上午好!我介绍一下显示触控在手机上的应用趋势。我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手机发展趋势,二是显示技术发展趋势、三是触控新技术,最后是共同展望手机行业未来的发展。



主持人:

      感谢谢忠利先生的精彩分析!过去一年,酷派坚持开放共享,拥抱互联网,联合合作伙伴,打造闭环生态圈。结合C+战略落地一年,酷派已经在产品、渠道、品牌、体制架构等多方面做出了全新改变。下面有请酷派集团经理严炜炜做《显示触控在智能手机上的运用》主题演讲,大家欢迎!



谢忠利:

    接下来报告一下In-cell、On-cell的部分,我直接讲比较重要的影响,在去年On-cell、In-cell已经在43%,未来会有一些比较不一样的结果逐渐在酝酿中。什么叫不一样的结果?你可以看到在分成年份来看,可以看到之前高阶的机种OGS用得很多,三星AMOLED会起来要感谢厂商,特别是Apple的大力使用。三星SDC慢慢沟通,可以看到Flexble AMOLED慢慢出来了。高阶机种主要是OLED和In-cell的竞争,特别是这几家。这几家已经慢慢被三星的AMOLED取代,三星AMOLED的策略在几年,去年中低阶机种,我指的是720p以下,或者是QHD,都是走外挂单层玻璃的方向。今年Q1已经开始了,单层多点会走回On-cell,也就是说三星今年的On-cell,去年有些AMOLED不见得是On-cell,但今年中低阶的AMOLED跟高阶的AMOLED几乎都会是On-cell,一样的封装玻璃去镀单层多点,区别就是这样而已。所以他要把AMOLED的市占率提高。

    Apple的态度以In-cell为主,比较大的问题到底Apple会用什么样的结构?低阶的部分本来在去年,高阶的OGS(TOL,中低阶看能不能守得住。不是说内嵌一定做得特别好,而是对各面板厂需要购买他的面板,所以即便不赚钱,不从Touch赚钱都ok。所以走内嵌式不见得非常便宜,但考虑到可以不赚钱的情况下也不能赔钱,那个价钱的竞争力就相当良性。所以在往后从今年开始,我可以简单和各位这样讲,低阶的单层多点会比较明显,On-cell也会进来,LCD On-cell AMOLED,高阶还是低温多晶硅。Flexible去年都走外挂。

    我简单讲一下三星的开发方向,三星规划On-cell有几种,他是GF的Solution,问题是。既然已经做了Flexible AMOLED,就希望厚度越薄越好,不应该浪费100的厚度做On-cell。接下来有两个方向,在薄膜封装上有一层薄薄的,在上面再用低温的方式把On-cell做上去。所以你在今年下半年看到的,Note6的H系列可能就采用我讲的第三种方式,用低温的方式做,这是他们比较倾向的方向。

    这个方式会不会是LGD的做法?很难说。你看Apple的想法和三星是不一样的,Apple的想法可能跟Force Touch整合在一起。像你看的智能手表、苹果手表,都是一张做到OLED的下面,但Apple没有这样做,所以这个公司的考量点和三星的考量点是不一样的。在手机这一块面板厂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所以促使做Touch和做Display的人从竞争的方式慢慢摸索出合作的方式,LGD很清楚,就是面板带Touch,后面到底谁做Touch Sensor,慢慢摸索出一个合作方向出来。

    谈完In-cell和On-cell之后,我想和各位报告一下跟这两个比较有关的趋势。一是主动笔,对持续的2-in-1比较重要,笔的技术会是问题,笔的技术有三个问题,一是侦测位置,用投射式电容,用主动笔来做就ok,所以要有压力的Sensor。以后会有生理上的刺激,让你会有那种感觉,这是有的。现在开发遇到的问题,微软还在谈,微软会不会开放给人家,我听说会,但可能要到下半年以后。你希望它感受到压力,但没有太多的Solution可以用。这支笔对2-in-1是非常重要的技术,Intel在推USI,也就是说把笔当成鼠标,买一台2-in-1就像买一个TP,会送一个鼠标,这个商业模式会在2-in-1再发生一次。

    另外我花一些时间跟各位报告一下Force Touch,我们看Apple的结构,主要是结构和堆叠要怎么摆才不会影响Apple的专利,还有在结构简化和成本上能够得到控制?去年第四季度听到AAC振动的不算,光Force Touch的部分都花了10元,各位做手机很辛苦,一个指纹的模组好不容易从10元到5元,Touch不可能不要吧?所以Force Touch还有进一步的空间,各位的动脑筋都是动在电极少一个,我不要像Apple一样,把电极做到Dispaly里面,所以这一块还有得发展。

    我刚才说了怎么把结构简化?各位如果有兴趣上美国专利局网站,Apple申请了两个相关专利,会不会用不知道,他的Force Touch跟GG的Sensor,就是Class的Sensor整合在一起。如果面板厂会告诉你,最好三个都整合在一起,但考虑到良性、技术、成熟度能不能做的情况下,就会三选二,就是Dispaly和Touch整在一起,或者Dispaly不管,Force和Touch整在一起也可以。所以看到2018年如果用Flexible Sensor,走回外挂是一个选项之一。如果让Force Touch能够上来,需要这些东西的配合。我知道国内有一些机种,像中兴,还有华为的mate,还有最近的金立S8,他们也在尝试,但我可以说很难成功。为什么?这支手机玩了一、两次就不想再玩了,真正开发APP的人来讲,他不想把APP放到Google或小米Store以后只有一个机型可以用。就像安卓在做指纹辨识之前,很多都在做指纹辨识,因为写APP的人知道只要写上去,手机不用管这是什么牌子的,也不用管性哈,我放到Store上就有人买。对消费者来讲,我先下载下来,APP不会只有两、三个,会有很多选择,他慢慢习惯Force Touch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不是只当鼠标右键,可以让你的手游更好玩,开创性就会慢慢出来了。所以我们不担心技术,技术都不是问题,供应链太厉害了,只要有需求价钱可以掉很快的,只是怎么让使用者更喜欢,这很重要。所以Force Touch很重要,使用的这一端给他那么完整的以后,会去改变使用行为。慢慢我预计如果今年的Google IO有原生性资源,差不多今年就可以做准备了。做手机很辛苦,今年要把指纹辨识压到5元以下,明年就要准备Force Touch。

    做一个结论,我这一张告诉各位你看整个手机的发展,自电容在发展中,表面上的,我不是说换笔,而是让你可以触摸到不同的质感,现在在做Force的部分,应该是今年的重头戏,但将来会不会加新东西?是有可能的。以前面板厂在试一个东西,用背光的东西传资料。各位可以Google光谱传输资料,因为不好翻墙,光没有办法翻墙,但是你做近距离的、大容量的传输是ok的。所以你要传什么子俩,把东西放到Dispaly上面就自己传了,其实还有很多新发展在进行中。

    往前看会看到整个触控产业在手机的部分很难挡得了In-cell、On-cell进来,10寸以上的2-in-1是有机会开发的市场,Touch Sensor会被整合进去,普通的毛利是10%左右,怎么维持Revenue?慢慢做触控的人变成了精密组装,什么是精密组装?要组装一些手机和人机界面有关的特殊元件,例如说指纹电视,可以看到平板刚刚出来的,买个Sensor回来贴的触控模组厂贴得差不多的。能够活下来的跟做IC一样的,今天做Touch模组能够做下去,你手上要有指纹电视、Force Touch等等,这就是将来模组端我们能够看到的趋势,谢谢各位。



谢忠利:

    我可以跟各位谈一下,如果各位去美国专利局网站查一下,你查关键字,第一个申请者是Apple,第二个查触觉,如果我没有记错Force有20个相关的专利,所以Force Touch不够完善这是事实,但不是单纯的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的,不是这样。Controller IC我简单讲一下,走到今天Controller IC已经到亚洲了,能够活下去的厂商手上绝对不会只有一个东西,可能要有Force Touch Solution,如果手头上只有一样东西很难存下去,如果手上只有一个东西,意味着你无论做多么好,都很难说服你的客户,价钱能够比别人有竞争优势。

    模组端我在最后一张会跟各位报告,去年开始看到比较主要的模组厂,国内的欧菲光,国外有TPK,所以从2007年到现在差不多9年的时间,整个触控产业是在逐渐成熟,但还在酝酿,酝酿会导致下一阶段这个行业的洗牌和成长。

    首先看一些比较大的数字,出货量windows8的成长卡在那边,但今年会有机会,本来是接上键盘可以作为NB的生产性使用,也可以作为平板,不是那么生产性导向的。对10寸以上的Touch有相当的帮助,但毕竟量级还是有限,追主要瓜分到平板电脑的市场。所以10寸以上是高触控,以前友达做过的ETP都会消失,所以10寸以上的趋势非常明显。

    Revenue的部分我要和各位报告一下,严格来讲是衰退,为什么看起来还有机会?因为无论是On-cell、In-cell来说很难区分,反映了我们做出来的结果,因为面板价格算下去,On-cell、In-cell算进去代表是增加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2010年的增加因为大尺寸,或者因为平板的增加,所以Revenue是增长的。

    我们很快回顾一下数字,看今年会不会过50%?如果不是今年就是明年,这个趋势应该不会变动。这骑士队外挂来说,无论是欧菲还是TPK压力都很大。平板的部分是衰退的,各位应该也可以理解,比较重要的趋势是你可以看到10寸以上生产力导向的2-in-1,去年第一台出来,所以我才说Force Touch需要时间。

    另外两个,手表的部分量还是有限的,手表的数字外面的说法比较多,说真的Apple卖多少出去我也不知道,我可以跟各位讲的,TPK出了16mn左右,也许有些还是库存,16mn看起来不多,但一个品牌、一只机种、一个新的应用,16mn为不少了。可能值得关注的投射式电容在车载,去年成长幅度大概是154%,相当高。所以你可以感觉到车载这一块已经在洗牌,那个洗牌的转折点已经进来了。这也是因为车子这几年在发展的趋势,例如说自通讯系统整合在车子里,可以看到中间那一块作为仪表板越来越有可能,靠近驾驶人还是油和速度,但车子里的状况还是需要的,这是值得注意和开发的方向。



谢忠利

     大家好!因为我只有20分钟的时间,我很快进入到主题。我把接下来整个触控产业会发生哪些重要的事情做一个分析。我今天会在两个主题上多着墨,一个是On-cell和In-cell,然后是Force Touch。

    首先看这一张PPT,今年会推的产品不是新行业,但它一直有一些新做法。表面涂层的部分,AR大家可以关注一下,AR本身一个成本高,二是有不同的选择,可能用镀的方式,蒸镀的方式,都会影响成本,要看你的产品定位才决定。

    Sensors主要是自电容,我觉得今年会放量,明年会更重要。待会儿贡部长那里会有相关的产品可以与各位做一个说明。今年可以看到自电容,出的人是LGD,手机应该也会放量。自电容起来会带来Controller IC,所以这两年的产业变动还是很大的。在人机界面的部分今年有两个会谈,一个是主动笔,压力会透过蓝牙传回去。走到今天的成熟阶段,像2007年用触控做手机的操作有革命性的意义,但是在下一个革命性的技术上来之前,我们一直在这几年时间为新技术做准备。所以Force Touch的关键意义在这里。



主持人

   这几年尤其是去年到今年,触摸屏行业进入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时代,特别是我们公司和我也在这个行业里从事某些产品和材料,感觉到竞争越来越大。尤其是产品供不应求,对整个产业链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大家都面临着残酷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家为了这个行业在努力。首先有请IHS Technology触控首席分析师谢忠利先生为整个行业做一个全面解读,大家有请!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一年一度的2016中国(国际)触摸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如期举行,我是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触摸屏分会秘书长胡伟。首先我代表大会主办方欢迎大家来到一年一度的触摸屏高峰论坛,向各位领导和关心行业的业界先进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光临论坛的嘉宾有:

    原工信部电子司领导季国平先生;

    深圳市科创委电子信息处副处长文莉女士。

    我们今天请来的讲师有:

    IHS Technology触控首席分析师谢忠利先生;

    酷派集团硬件部经理严炜炜先生;

    基伍国际高级产品总监肖华先生;

    二维碳素副总经理彭鹏博士;

    敦泰市场总监贡振邦先生;

    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顾鸿寿先生。

    以及来自华为、酷派、中兴、乐视、基伍、乐金、康得新、欧菲光、合力泰、帝晶、国显、莱宝、旭硝子、伯恩、日东、南玻、显创等企业界的朋友们!

2016中国(国际)触摸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时间]:2016年4月9日 上午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郁金香厅

[主题]:触摸未来

主持人

    谢谢杨经理的精彩报告!那我们下午的报告议程到这里就结束了,非常感谢今天所有为论坛带来精彩演讲的各位嘉宾,也感谢大家的细心聆听!再次感谢赞助商奥林巴斯、保千里、德龙激光。


杨贵川

    未来信息娱乐和交互肯定会进行整合,但现在的技术非常难,为什么这样讲?我认为三年内很难做到。首先大家知道数字仪表是720p的,而且需要实施系统,仪表不可能开车的过程中熄掉,而且要做到60帧。如果把所有应用整合到一个系统里,首先安全怎么保障?其次是不是有这样的硬件来支持?我先讲一下硬件,要支持720p的实施系统,如果在数字仪表保持60帧的速率,现在的DDR3,就是800多的频率是做不到的另外还有操作系统,这需要两个系统来完成,从外面来看是一个系统,但内部至少需要两个系统。为什么这样讲?第一,我们说数字仪表和信息系统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数字仪表是实施操作系统,中控是交互系统。实施操作系统,延时必须控制在毫秒级。而交互系统不一样,宕机了可以重启。如果两个系统整合在一起是不可以的,不能说中控不行了就重启,如果仪表做成交互系统,也有可能随时会宕掉。

    怎么整合不同的系统?首先多系统怎么整合?这是针对中国汽车市场自动驾驶的调查,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实现了,用户最关心什么?一部分是前沿消费者,二是普通消费者,前沿消费者是汽车从业者,他们对汽车更关注。另外是市场普通消费者。Top5排在第一就是紧急制动,二是语音识别,三是V2V,就是车与车之间的车联网,还有生活助理。其实可以看出来人们对车的关心最多的还是安全,首位是安全,无论是从业者还是非从业者,最关心的都是安全。其次是语音识别,简易交互。另外车与车之间,因为自动驾驶了,车与车之间怎么进行交互?怎么避让?红绿灯怎么判断?这是他们最关心的,还有车辆数据、生活服务。整个一套如果效果实现自动驾驶,这是表象,后面必须有很好的支撑,数据,必须对大数据进行处理。真正自动驾驶的核心是数据处理,如果处理不了就没法做。如果一台车要自动驾驶会产生什么数据?大家看一下觉得很恐怖,每个小时会产生800+的导航,这是毫米级别的。另外,会产生1G以上的生活服务流量,包括开会、导航的预设等等。还产生1.3G的数据,前后置雷达、高速雷达、左右激光摄像头等等。还有10G的车身环境,会对周边的交通设施、建筑、车辆、行人的数据,会产生10G。如果自动驾驶实现,每小时至少产生60G的流量,如果这些都放在车里,需要多大的SD存储?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必须要有网端,如果每台车每小时传60G过来,需要建多大的服务器?

    所以对汽车的数据要进行筛选,所有数据产生之后需要找一个地方进行汇总、分类,看那些是需要的、敏感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尤其是摄像头是毫秒级别的,还有防碰撞的前置激光雷达肯定是纳秒级别的,99%都是无用的,必须进行敏感度的分析,然后进行分类,再分发存放到不同的子级里进行归类。因为一台车产生的数据是一个个体,10台车会产生更多的数据,慢慢的后台会不断地收集各个车辆所产生的数据,最后把数据都进行整合,从最原始的,如果最开始是10%-20%的增长,如果自动驾驶需要80%的概率,那通过大家前期不断地自动驾驶来收集,达到一个状态。这些数据不可能说每个传感器、每个部分都单独往后台发,我们需要一个系统对它进行整合。当然最好的方式是把所有的系统都整合在一个地方进行汇总、进行处理,就是我们要把3、4D的地图数据、仪表数据,还有ADAS、网端的所有数据都汇总过来,由它进行整合。

    可能大家会问刚才你不是讲了吗?现在都是个体没法整合,英伟达在今年CES展上发布了全新的车载SOC平台,叫PX2。PX2与前面相比有很大的改进,能够完成多操作系统的搭载。CPU有12核,基于GPU的架构,手机最新的是A72,4×A57和4×A53什么概念?主流的IC飞思卡尔还是A9的架构,所以领先很多、很多代了。

    如果得到对这个概念还不清晰我讲一个数据,这款芯片会有多么强悍?大家知道苹果的MaxBook,芯片运算能力和处理能力相当于150台苹果笔记本,价格也非常高昂,目前PX2正在和特斯拉、奔驰进行合作,单平台价格10万美金。车厂除了概念车,没有车可以导入量产。但是电子科技的发展,12核在未来的5年成本下降会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以4核来看一下,在2005年4核推出的时候接近1万美金,现在4核的SOC可以做到20-30美金,也就是说成本下降是上万倍的速度。我们讲了产品规划,产品规划就是在5年后、10年后要实现的,我们放在5年后、10年后比较,可行性就已经实现了。现在要做什么?他能干什么?我们把平台搭起来,平台就是下一代的信息娱乐系统,我们叫做智能交互系统。大家很关注的是怎么交互,语音识别、手势识别是表面需要的概念,但我们航盛这样的匹配企业,我们更关心后面怎么实现。因为手势识别、语音识别,后面更需要的是技术怎么搭载?大家知道航盛和东风日产很密切,东风日产有一个部门是概念验证,经常提出天马行空的概念。他们认为这个很简单,往往概念的提出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后面的技术,技术怎么实现?这反映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国内车厂为什么走得很急?他们想到一个概念会拉上方案商帮他实现,他不会做全面的评估,需要方案商评估,评估完给他一个报告,他们认为报告可信度比较低,他们需要看产品。从技术的角度我们需要验证,我们需要一起做个产品出来。往往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做出来了,给车厂看的时候,这个概念做出来和他们想要的差距很大。我前面说了,为什么国际车厂发展很慢,中国车厂发展很快,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因为我们做前期技术评估与世界领先车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不做这一块,我们的技术又很难进步。

    这里展望下一代的技术,就是信息娱乐系统应该怎么做?我们和友商做非常关键的技术,跟他讲一下三系统技术,底层写了C系统,上层会作为一个Linux和Android操作系统,我们把两个操作系统,底层操作系统很小,之上会有Android系统和Linux系统,用户可以触控式重启。而Linux作为承接系统,车身的安全控制和上层应用进行连接,Android不安全怎么办?中间设一道防火墙,就是Linux系统,所有交互都需要通过这个系统。实时交互不会出现重启、宕机的现象,未来会把车载系统、后台服务、APP应用,还有大家最关心的ADAS全部集成到一个系统里,就是未来的交互系统,这样车才可能是智能交互系统,否则我们还停留在以前的阶段,各干各的。现在买任何一个设备都可以往车里装,可以买摄像头,整合性很差。这个系统会和车里的ADAS结合起来,让未来车走向自动驾驶带来很大的空间。



杨贵川:

    未来信息娱乐和交互肯定会进行整合,但现在的技术非常难,为什么这样讲?我认为三年内很难做到。首先大家知道数字仪表是720p的,而且需要实施系统,仪表不可能开车的过程中熄掉,而且要做到60帧。如果把所有应用整合到一个系统里,首先安全怎么保障?其次是不是有这样的硬件来支持?我先讲一下硬件,要支持720p的实施系统,如果在数字仪表保持60帧的速率,现在的DDR3,就是800多的频率是做不到的另外还有操作系统,这需要两个系统来完成,从外面来看是一个系统,但内部至少需要两个系统。为什么这样讲?第一,我们说数字仪表和信息系统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数字仪表是实施操作系统,中控是交互系统。实施操作系统,延时必须控制在毫秒级。而交互系统不一样,宕机了可以重启。如果两个系统整合在一起是不可以的,不能说中控不行了就重启,如果仪表做成交互系统,也有可能随时会宕掉。

    怎么整合不同的系统?首先多系统怎么整合?这是针对中国汽车市场自动驾驶的调查,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实现了,用户最关心什么?一部分是前沿消费者,二是普通消费者,前沿消费者是汽车从业者,他们对汽车更关注。另外是市场普通消费者。Top5排在第一就是紧急制动,二是语音识别,三是V2V,就是车与车之间的车联网,还有生活助理。其实可以看出来人们对车的关心最多的还是安全,首位是安全,无论是从业者还是非从业者,最关心的都是安全。其次是语音识别,简易交互。另外车与车之间,因为自动驾驶了,车与车之间怎么进行交互?怎么避让?红绿灯怎么判断?这是他们最关心的,还有车辆数据、生活服务。整个一套如果效果实现自动驾驶,这是表象,后面必须有很好的支撑,数据,必须对大数据进行处理。真正自动驾驶的核心是数据处理,如果处理不了就没法做。如果一台车要自动驾驶会产生什么数据?大家看一下觉得很恐怖,每个小时会产生800+的导航,这是毫米级别的。另外,会产生1G以上的生活服务流量,包括开会、导航的预设等等。还产生1.3G的数据,前后置雷达、高速雷达、左右激光摄像头等等。还有10G的车身环境,会对周边的交通设施、建筑、车辆、行人的数据,会产生10G。如果自动驾驶实现,每小时至少产生60G的流量,如果这些都放在车里,需要多大的SD存储?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必须要有网端,如果每台车每小时传60G过来,需要建多大的服务器?

    所以对汽车的数据要进行筛选,所有数据产生之后需要找一个地方进行汇总、分类,看那些是需要的、敏感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尤其是摄像头是毫秒级别的,还有防碰撞的前置激光雷达肯定是纳秒级别的,99%都是无用的,必须进行敏感度的分析,然后进行分类,再分发存放到不同的子级里进行归类。因为一台车产生的数据是一个个体,10台车会产生更多的数据,慢慢的后台会不断地收集各个车辆所产生的数据,最后把数据都进行整合,从最原始的,如果最开始是10%-20%的增长,如果自动驾驶需要80%的概率,那通过大家前期不断地自动驾驶来收集,达到一个状态。这些数据不可能说每个传感器、每个部分都单独往后台发,我们需要一个系统对它进行整合。当然最好的方式是把所有的系统都整合在一个地方进行汇总、进行处理,就是我们要把3、4D的地图数据、仪表数据,还有ADAS、网端的所有数据都汇总过来,由它进行整合。

    可能大家会问刚才你不是讲了吗?现在都是个体没法整合,英伟达在今年CES展上发布了全新的车载SOC平台,叫PX2。PX2与前面相比有很大的改进,能够完成多操作系统的搭载。CPU有12核,基于GPU的架构,手机最新的是A72,4×A57和4×A53什么概念?主流的IC飞思卡尔还是A9的架构,所以领先很多、很多代了。

    如果得到对这个概念还不清晰我讲一个数据,这款芯片会有多么强悍?大家知道苹果的MaxBook,芯片运算能力和处理能力相当于150台苹果笔记本,价格也非常高昂,目前PX2正在和特斯拉、奔驰进行合作,单平台价格10万美金。车厂除了概念车,没有车可以导入量产。但是电子科技的发展,12核在未来的5年成本下降会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以4核来看一下,在2005年4核推出的时候接近1万美金,现在4核的SOC可以做到20-30美金,也就是说成本下降是上万倍的速度。我们讲了产品规划,产品规划就是在5年后、10年后要实现的,我们放在5年后、10年后比较,可行性就已经实现了。现在要做什么?他能干什么?我们把平台搭起来,平台就是下一代的信息娱乐系统,我们叫做智能交互系统。大家很关注的是怎么交互,语音识别、手势识别是表面需要的概念,但我们航盛这样的匹配企业,我们更关心后面怎么实现。因为手势识别、语音识别,后面更需要的是技术怎么搭载?大家知道航盛和东风日产很密切,东风日产有一个部门是概念验证,经常提出天马行空的概念。他们认为这个很简单,往往概念的提出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后面的技术,技术怎么实现?这反映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国内车厂为什么走得很急?他们想到一个概念会拉上方案商帮他实现,他不会做全面的评估,需要方案商评估,评估完给他一个报告,他们认为报告可信度比较低,他们需要看产品。从技术的角度我们需要验证,我们需要一起做个产品出来。往往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做出来了,给车厂看的时候,这个概念做出来和他们想要的差距很大。我前面说了,为什么国际车厂发展很慢,中国车厂发展很快,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因为我们做前期技术评估与世界领先车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不做这一块,我们的技术又很难进步。

    这里展望下一代的技术,就是信息娱乐系统应该怎么做?我们和友商做非常关键的技术,跟他讲一下三系统技术,底层写了C系统,上层会作为一个Linux和Android操作系统,我们把两个操作系统,底层操作系统很小,之上会有Android系统和Linux系统,用户可以触控式重启。而Linux作为承接系统,车身的安全控制和上层应用进行连接,Android不安全怎么办?中间设一道防火墙,就是Linux系统,所有交互都需要通过这个系统。实时交互不会出现重启、宕机的现象,未来会把车载系统、后台服务、APP应用,还有大家最关心的ADAS全部集成到一个系统里,就是未来的交互系统,这样车才可能是智能交互系统,否则我们还停留在以前的阶段,各干各的。现在买任何一个设备都可以往车里装,可以买摄像头,整合性很差。这个系统会和车里的ADAS结合起来,让未来车走向自动驾驶带来很大的空间。




杨贵川

    下面就讲到非常重要的,就是车联网。我们参加汽车专业级的论坛都会有两个议题,一是车联网,二是自动驾驶,就是无人驾驶。车联网从2008年开始一直在宣传、炒作,说我们的技术多么、多么好,其实中国的车联网是什么样的状态?生产设备国内以华为、中兴等在主导,包括4G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想进入的门槛非常高,因为这里面除了标准以外更多的是整合性的东西。目前主导的是苹果、百度、乐视,大部分的企业是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包括阿里云等等,还有四维的一些。还有左下角都是通信端,中国主导的还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通信巨头,因为车联网的网端入口都在这里,没有其他的入口可以做。如果三大巨头不支持你,你也很难。还有阿里云、腾讯云做后台的数据整合,航盛也在做,华为也在做。右下角是应用层面,应用层面比较多,可以看得到是APP LINK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所以大家看图会发现,目前中国的车联网主导方就是传统的互联网公司而我们看过于的互联网公司在干嘛?国外的互联网以车厂主导。目前的互联网如果得到买车会感觉到,所谓的导航、语音识别。还有在线的娱乐功能,在线音乐、在线电台,还有云服务,救援、防盗、新闻和各种很绚的东西。大家在用车的时候这些功能利用非常、非常少,有些车主购买了之后一、两年内完全一次都没用过。我们调查原因发现他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应用,所以我们的互联网,中国做车联网的时候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车要联网其实内在核心是什么?首先车联网的概念不是车接入Internet,而是人与车、车与车连在一起,现在把车与网络连在一起,但车与人、车与物、车与车都没有思考这一部分,所以说中国的车联网每年都是元年,每年都重新开始,没有累积。从2008年至2016年,已经过去了8年,车联网建设还处于起点,我们的V2V没有建立起来,因为没有掌握核心终端。

    还有人与人,我们现在勉强沟通起来的,就是建立交通系统,手机互联,但没有为驾驶提供真正的服务。比如说车来了我看不见,没有任何的提示。还有与周边的交通设施也没有做起来,车联网的目标就是要把设备连起来,转弯过去我知道红绿灯什么是红,现在是绿的,驾驶者可以体检刹车、提前预警。比如说开车的时候这边是绿灯,旁边是红灯,有车过来了看能不能提前预判,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家只是觉得车联网很炫,我们进去了一个误区,没有真正站在车的角度考虑问题。可能因为传统互联网企业没有造车经验,对车不了解,也车厂也不了解,所以百度CarLife推这么久了,只有在北京现代上使用,其他没有推,他们非常谨慎。推广的时候很愿意听,但一旦要上项目就会非常谨慎。

    车联网好了下一步就是自动驾驶,如果车与车,车与物没有做好,自动驾驶只是头脑风暴,很难进入生产落地的状态。梅赛德斯奔驰在2015年初发布一款新车,这款车很好展示了信息娱乐交互系统是怎样的,屏没有绚,把目前的状态发展到极致。中控台仪表一体化,非常简洁,把语音识别、手势识别、人机交互理念实现了,把前面中控、车门、车后,还有HUD全部整合在一起,相互之间可以联动。第二代信息娱乐系统每个部分是单独的,是不联动的,在F 015做到了。在显示技术提供了未来的状态,就是屏的发展,未来的思路。首先会有异形屏、一体化、曲面、虚拟化。最近我们在几大车厂之间的项目,项目的概念处于项目前期的设计,这里提到了异形,前期规划已经纳入考量了。还有一体化,昨天我从广州车厂开完会回来,他们下一代智能交互系统,大前天我还在武汉,他们的部长打电话说你赶紧过来,我们下一代系统要开始设计了,需要你们一块儿完成。我当时说你开玩笑吧?因为周二我刚刚开完第三代项目启动会,周四打电话说要做第四代了,说你们的速度也太快了吧?他给我展示了一个概念,要把中控和数字仪表行车记录仪整合到一个系统里,他提出技术非常简单,像Android。



杨贵川:

     李总也讲了每年以20%的速度在快速增长,去年是没有的,原因大家都懂的,一方面是股市受到冲击,购买力首先影响,另外汽车电子做了一些调整,长远来看中国汽车在未来10年还是会保持较好的增长速度,会进入良性的慢速状态。

    下面是屏的状态,看到这个CPT和杨总和超声的吴总比较开心,市场还有这么大的潜力,车的销量1888万,带导航只有17%,屏只有34%,屏幕的增长还有这么大,但需要找一下北汽的尹总商量,得全新调配了。过去发展的状态这是第一代,比较简单,就是把传统的Video加了一块屏,最大特点有了手机互联的概念,非常简单。大家看到第一代,这是5年前的技术了,当时智能手机刚刚大面积的普及,车联网手机可以与之互动,已经非常炫了,但当时都是国际车企才会有。当时手机蓝牙都不普及,不配wifi,都是处于HDMI到有线互联。

    很快这个时间段就过去了,大家对第一代车厂的反应都不是很好,很快进入第二代。第二代明显的状态是屏这一块,以及连接性、操作系统有了很大的变化,屏的变化是最大的。原来的都是电阻的,后来是小屏低分辨率,然后是大屏,特斯拉17寸的概念就出来了。还有链接,从第一代革命性的变化,进入无线链接的时代。还有操作系统,第一代都是linux为主,第二代中国的民族品牌,其实中国技术和传统车厂比起来,我们是愿意尝试新东西的。汽车真的是非常保守的行业,即使到今天为止,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个比较保守?汽车绝对是非常保守的。我们和国际大车厂打交道,相互之间一点沟通都没有。奔驰、宝马这么大的汽车代表性企业,他们彼此不互通的,相互人员不会有名片互通,连这个都没有,技术更谈不上了。中国是比较靠前的,愿意开放。

    我们开始做Android,Android就是开放、互联,不能像以前那样车还是单独体,不和周边的任何设备、设施产生任何互动。大屏在第二代是中控,是最典型的,还有数字仪表,数字仪表比较特殊,会使用高清的,720P的水平。我们知道仪表最少得作为一个2.5D,或者3D的状态,因为仪表要求的实施性非常高,必须要求直观性强,实施性非常好,第二代的典型进入了数字仪表,但中控也是,中控没有要求那么高。

    第二代里面还有操作系统,第二代操作系统有一个好的变化,win CE慢慢退出市场,因为win CE与Linux和Android相比,可定制化非常差,所以第二代以Linux为主,这是全球的趋势,无论是宝马、奔驰的系统,都是以Linux为基础的。还有更高端的车,我们知道国内自主品牌前十位有九家做Android,我们看国际上,国际上我们知道非常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在下面的阶段我会和大家讲,有时候技术考虑得太少了,过度激进。Android是手机端的,底层架构对于联网,以太网的入口是开放的,对车厂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安全接口开放了对车厂来说不能接受。因为一开放,一旦联网稍微懂点技术的都可以种木马,盗走了。但如果在高速上跑,如果给你关闭了,那非常危险。世界上的大厂为什么不使用Android,没有一个公司可以解决安全问题,连Google都没有办法。

    还有一个痛点,就是互联网厂商的加入,把手机互联的概念颠覆了,包括苹果的CarPlay,百度的Carlife,还有Android的Anto,还有北汽的APP Link。苹果为了自己的体验,要求每个车厂的产品都拿去做认证,一做认证会有一系列的要求,比如说延时,一系列的认证要求和认证规格会让我们做TO1和TO2在芯片上产生盲点,没有经验。然后中国的企业很多没有耐心,在没有经验和耐心之间会产生激烈的碰撞。就像我们的CarPlay必须一年做完,一款车平台设计到投产,快的半年,你想想里面的技术点需要攻克5年的时候,产品很容易就延迟了。车厂在汽车上市之前半年就会推广,所以不会因为你的技术延迟会导致汽车上市的延迟,这是不可接受的。

    除此之外在汽车电子系统,整个交付系统的屏和中控,还有后枕、后视镜。我们知道吉普有一款车已经在做了,做了连接系统,还有左右两侧的后视镜,还有HUD,还有车厂非常热中的AVM全景摄像头的概念。整车目前的阶段汽车电子的应用系统就是这七个地方。但这只是现在,我们知道现在技术发展非常、非常快,很快这些东西都会有很大的颠覆性发展。

    另外大家可能没有关注,一辆车里面有这么多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怎么办?现在通过以太网完成,以后当系统功能不断地壮大,还能承接得了这么多系统的接入吗?包括车门、后视,还包括雷达、长短距都会接入进来,能不能连接在一起?



杨贵川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来参加本次峰会,感谢我们的重要客户北汽和合作愉快的合作伙伴CPT和超声。CPT的杨总讲了,汽车电子是竞争非常残酷的行业,随着过去5年的发展,汽车电子行业已经度过了利润很好的状态,进入微利状态了。你们说你们很痛苦,其实相比我们,你们已经很幸福了。

    可能同行们对航盛都比较了解,是做信息娱乐起家的,随着集团的快速发展我们除了做信息娱乐以外,还做车联网、车云和新能源汽车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过去的技术方面航盛从过去以深圳为中心的状态,现在在全国上海、成都、武汉分别建立了技术中心,来从事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客户。还有一点,在去年深圳的汽车协会上有记者问我们杨总,说航盛在中国作为No.1,接下来目标是什么?动力在哪里?杨总回答了一句话,你都说了在中国No.1,在全球还没有No,所以接下来的重点,我们会以深圳为中心,以汽车制造工业的前沿欧洲德国为制造技术前沿,以美国在科技理论和标准制定是主导,所以在全球设立三大中心,包括中国深圳、德国柏林和美国中心,在中国完成了技术的搭建,在深圳、上海、武汉和成都已经建立了技术中心。

    下面进入我要讲演的内容,在过去10年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汽车智能系统从原来简单的系统到未来联网的操作系统,到自动驾驶的操作系统,未来会有哪些技术更新和迭代?看到去年的汽车销售情况是狭义的,只是限于乘用车这一块。



主持人

    非常感谢陈总带来的精彩报告!也非常感谢2016中国车载显示技术高峰论坛赞助商保千里、德龙激光。下面航盛电子产品规划经理杨贵川将为我们带来《智能交互,联网未来》的主题演讲!大家掌声欢迎!



陈杨辉:

    现在站在智能硬件的立场,包括中国国内的知名企业他怎么拥抱线下?也就是说要占用线下的资源,因为线上做得很完美了,怎么通过线上这个入口去占领它?包括腾讯、阿里、百度也在做这一块,他始终没有离开拳头产业。

    打个比方,电视是最基本的入口,为什么阿里、百度也想占据这一块的入口?切入点不是随便切入,而是跟业务相关做切入。包括并购、战略合作等等,来占有终端的入口,这是他要考虑的。因此智能互联网终端是很多的,并不只是四块屏,除了四块屏,我今天看到展会的宣传非常完美,用语、关键词,包括VR、无人机,宣传非常到位、非常ok。随着慢慢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产业,其实跟硬件、软件相结合的平台,比如说机器人。以后家里的电视可能没有了,通过机器人语音控制。现在这种技术很成熟了,怎么把这些整合起来?包括陪伴小孩、老人,都很容易实现。包括家里的电视终端可能没有了,采用机器人代替,包括在线教育、给孩子讲故事,VR大片都可以在实现。可穿戴、无人机都是智能硬件的入口。

    讲一下汽车,汽车发展到今天从汽车安全、无人驾驶、智能驾驶,保千里在2011年就做了这一块,一个是被动,安全带和背囊是被动,主动是主动发现问题。然后是智能驾驶,在主动安全里面升级的智能驾驶系统。智能驾驶做得比较完美了,中控平台等技术突破和相关的核心技术升级到无人驾驶。一要解决标志性交通问题,标准的规格,现在技术不成问题,就形成无人驾驶。保千里从2010年开始做智能驾驶,2015年我们推进智能驾驶,接下来要推无人驾驶。一旦抓住每一个核心技术,组装起来就是无人驾驶汽车,保千里也在做这一块。

    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占有了入口,微软和苹果在全球占用的终端,苹果占据了3800万左右,微软是4000万左右,也就是说在2020年左右,活跃用户每天超过1亿,那是很大的载体和群体,每天2、3个小时通过汽车和手机购物进行交流,所以要进入智能硬件的入口也是蓝海市场。因此我们要进入汽车领域,只要好的商业模式和工具对接起来,有可能下一个伟大的企业就是你。只要你切出中间的一块,通过切入点、好的模式就可以进入,并不是一定要做这个板块,完全可以跨界,做另一个板块,包括线上。现在互联网+是无边界的,智能硬件企业完全可以拥抱线上的资源和自己的优势,整一套自己的平台,这不是梦。

    保千里在2010年的时候做广告机,以前在银行、酒店摆一个月,卖几百台已经是很牛、很牛了,在广告板块。控制平台在政府,为了突出这个怎么在显示板块拓宽更多的领域?酒店、金融,包括政府机构,包括服装、家具等几百个行业做了,保千里在2014年开始变更,去年发现显示这一块,刚才谈到商业模式的转变,进入了几十个领域做商业模式的提供方案,这是实实在在的。做汽车也是一样,任何一个行业,做冰箱、空调、穿戴设备都是一样,斗争这是拥抱互联网、拥抱自己的核心技术,就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如果这种想法,怎么对接起来?未来要解决的标准化,无论是汽车还是什么行业,标准跟不上,可能不同的层面是不同的规则。包括无人驾驶,政府交通怎么解决?这也是要配合的。还有场景化,未来无论是内容还是平台,你签一个字要花3-5分钟,但2秒钟的VR就可以解决,这是创新的内容。包括阿里巴巴的场景,VR其实都是包给别人做的,不是只有做的。这牵涉到消费者痛点的问题,产品规模化你有好的切入点和商业模式,整个产业几十倍的增长。

    我们作为拳头企业拥抱互联网,做解决方案的企业完全可以百行百业,也就是说不分边界、不分领域,做出来的东西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使用,市场规模非常庞大。我们在服装、餐饮、礼品、金融,包括酒店、医疗等等都是潜在客户。所以我们提倡智能拳头产业,创造智能生活。我通过全通产业怎么拥抱这个板块?有不同的入口,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可以连通你的手机,这就是未来的生活,谢谢各位。



陈杨辉

    大家好!快4点了,简单和大家聊一下,为什么讲智能互联网入口?现在传统的互联网和智能硬件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智能硬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也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这个时间段的发展遇到的瓶颈,不管你做平台还是做线上的,都做得比较完美了。智能硬件也是一样的,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也比较完美,也有一个瓶颈,要扩散。也就是说根据现有的资源整合,包括我们国家提倡互联网+,包括智能硬件,在德国是工业4.0,中国是中国制造2025成为国家战略。在这个背景的推动下,互联网和智能硬件形成了一个碰撞,融合在一起。目前很多企业也是如此,以前我们做线上的平台、工具、内容、交互、资讯,线下智能硬件作为载体,到了终端消费者组合在一起。现在不一样,现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抢占线下的资源,线下怎么抢占线上的资源,这形成了入口竞争,为什么谈智能互联网的入口之争,就是这样来的。

    智能互联网是智能硬件+互联网的综合体,是硬件、软件、传感器、云端、大数据,包括应用层面,包括网络,其实就是一个平台性的智能硬件,也可以说平台性的智能互联网,未来就是这样发展。因此互联网和智能硬件有什么差异?很简单,互联网就是一个传播,智能硬件就是服务。传播和服务对接起来是非常完美的结合,传统产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不搞边界,两个都可以做。因为我们做传统产业,包括制造汽车和终端,只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就可以。

    智能硬件和互联网由几层组成,应用层、网络层、终端层和控制层,智能硬件的入口就是终端、控制、内容、系统,其实也包含了这几个层面。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中国将近7亿人口在用这个东西。移动端包括手机端,包括车载、平板,占用了我们所谓的碎片时间。多元的终端也是一样的,在家里看电视也是终端,在上班、下班、开车也是终端,另外上班时间的PC,今天论坛怎么利用好第四屏,就是车载怎么利用好,就是这个道理。智能硬件的板块无论是空调、板块、智能家居都是一个入口。

    PC也是windows的发展过程,办公、设备、家庭,现在发展到移动端,手机和车载是移动端,包括平板电脑,可以带走的东西。第三代其实一代与二代的结合,怎么跨界、无边境的模式。怎么把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终端的入口,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探讨的。有些企业在十几年前就布局了,我们可以叫做智能互联网的3.0时代。随着智能互联网,占有入口就是占有终端市场。做汽车,如果在汽车中控平台做文章,完全可以跟线上或的企业竞,这不是梦,是很显示的,也是很容易的。为什么有些不做这一块,也要收购、整合、占有这一块的资源,也是一样的道理。像保千里做的智能硬件系统。包括用户流、信息流、业务流、应用流、资金流切入一个行业就可能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主持人:

    谢谢吴锡淳经理带来的精彩报告!接下来由保千里集团董事副总裁陈杨辉为我们做《智能互联网入口之争》的主题报告,大家掌声欢迎!



吴锡淳:

     还有防眩光的功能,把光线散射开,减少开车的时候外界反射光线对人的影响。其实在汽车行驶过程没有办法控制光线从哪个角度进来,因为你的车可能朝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走,同时可能在清晨或者黄昏,光线有可能从车的后窗、侧窗射进来,刚好照在屏幕上。除了要求反射光绝对小,不要对驾驶者造成影响以外,还要求光散开。但有一个问题,现在屏幕朝着高清屏的方向发展,早期大家用800×400的比较多,最近开发的车往高清屏转换。我们可以通过控制AG使得眩光的现象在高清屏上几乎看不到。还有防指纹的处理,经常触摸会油呼呼的,很讨厌,汽车触摸屏也是一样,可以通过防指纹的处理,使得指纹在上面不容易残留。

    手套操作方面目前可以支持到,在深圳大家没有太大的感觉,在北方寒冷的冬天还是需要戴手套操作的,否则方向盘非常冰冷,手套也是我们持续在做的东西,目前可以支持棉手套、皮手套和羊毛手套,可以把手套厚度提升到5mm,都可以支持。还有悬浮操作,悬浮操作在目前欧系车厂里有些客户在提高九,但目前成功的应用不太多,目前的技术可以支持20mm的悬空,手指不需要触碰也可以达到。

    最后分享最新的技术动向。首先是OGS,所谓OGS就是用玻璃实现触摸屏,就可以不需要盖板,相对于传统结构OGS可以拿掉一个,结构更简单。在现阶段要实现触摸屏四周的边框不需要加一个玻璃,或者塑料板在上面,只需要在OGS的制程上从5制程变成6制程。OGS现在在车载应用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了一半,占到70%的份额。GG越来越少,日本市场还有一些人在使用,4S加装的产品还有人在使用。另外PG和IML占比也在普及和增加。

    然后是全贴合,全贴合在消费类市场已经非常普遍,100%大家都在要求,趋势逐渐往汽车领域走。但目前还有一些瓶颈,需要行业内大家一起努力,比如说显示屏是不是IPS,表面是否平整?还有成本上的因素。全贴合的产品有非常大的好处,可以把显示屏和触摸屏中间的空气间隙所产生的反射光全部消除掉。一些车厂比较关心曲面怎么做,其实曲面的产品也有很多的应用已经在做了,目前曲面产品大家还是用IML去实现,IML我们可以做到完全在偏光眼睛下没有纹路。

    还有Force Touch,这里给大家看一个视频,这是手机按下去电容屏会随之变化,然后再离开,再按下去再离开,Force Touch通过屏幕的微小变化来感触触摸的力量。现在大家都在考虑在汽车上不需要触摸屏太灵敏,如果太灵敏,有时候你的手碰到,或者根本没有碰到就有动作了,所以需要有一定压力的时候识别成为触摸操作。这一项会跟触摸反馈在一起,给震动反馈或声音反馈,使用户确认操作已经被确认到了。

    超声在过去十几年一直致力于车载显示屏和触摸屏,我们不仅有Sensor线,还有触摸屏的后段,还有黑白LCD的前段,还有后段,还有触摸屏和显示屏的全贴合。这系所有,触摸屏我们从家电到工业,到车载、消费类、SmartPhone全系列,谢谢大家。




吴锡淳:

    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在这里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在车载电容屏新技术趋势和动向。我的演讲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整个市场的概况,第二部分是对于电容屏有哪些关键性能是真正重要的,第三部分是最新的技术动向。

    我们看到在汽车里电容屏应用的地方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最多还是中控导航系统,除此之外在后座逐渐用上了电容屏,还有后视镜也用上了电容屏,还看到了去年宝马在钥匙上用了触控,还有方向盘开始有了这样的应用,以及在门锁也有了电容屏的应用。电容屏现在已经变成了汽车里一个不可或缺的元件,刚才看到北汽把Android系统用在了汽车里,在汽车的多媒体系统里地图、电话、听歌、日历、收音机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应用。所有的这些应用其实都离不开一个好的人机交互的界面,所以电容屏就变成了不可或缺的部件。

    电容屏的尺寸这些年从小到大逐步在发展,从早期的6.5寸到7寸到8寸、8.4寸、9寸、10寸,到目前比较流行的8:3的长条形的12.25寸和12.3寸,不停的往大的方向发展。目前所应用的车型来看8寸仍然是主流,占了三分之一,7寸逐渐会被淘汰掉,虽然现在用得比较多,但逐渐往大的方向走。今年开发当中10.1、10.25和12.3的应用越来越多。

    这张图表是2015年在中国市场汽车销售的情况,刚才杨总讲了很多实话,在汽车领域有些销量很少,销量很少的车可能还分成高、中、低配,有些配置根本没有用到屏幕。我们看到左边轿车的领域是大众系的江山,这个领域普遍应用电容屏的还很少。中间的这个领域第一位哈弗用电阻屏,途观没有作为标配,瑞风S3已经把电容屏作为标配。MPV宝骏在高端会用到电容屏,宝骏730把电容屏作为标准配置,所有车型都有,第四位也是作为高配在使用。有画圈的车型都在用我们公司的电容屏。

    电容屏的趋势,电容屏在中国汽车市场变成了标配,我们知道国产车过去10年发展非常快,目前在关键部件,包括发动机已经国产了。相对于欧系车,欧系车有上百年的历史,从操控性能上来讲国产车和欧系品牌的车相比还是会有差距的,这也促成了国产车拼命在配置上分配,使得跟消费者的选择之间做一个平衡。所以目前国产车变成把很多电子元器件上做了相应的分配,电容屏8寸屏或12寸屏在7、8万元的车上已经做成了标配,这是一个方向。

    另外一个是目前我们看到国产车的更换周期非常快,欧系车是2年的开发周期然后进入量产,国产车从立项到SOP只有半年时间,这给做元器件的厂商非常大的压力。除此之外整个车型的量产时间也在不断地缩短,一年一换代,一个车型做了半年之后就已经在投入人力做第二年的更新版本的仪表研发了。目前在电容屏这一块,超声布局得比较早,我们目前已经有80多个车型在用我们家的触摸屏了。

    对于车载的触摸屏来讲,汽车上的部件什么东西是最首要的?还是可靠性,可靠性在汽车上是最头疼的东西,谁都不愿意在汽车使用10年或更长时间里出现任何的不良。还有一个是安全性,安全性刚才提到了头碰是非常重要的性能,还有防爆、防反射性能,还有防眩光。还有一些部分是用增强用户体验的,包括防指纹手套,还有悬浮操作等等。这里有一个头碰测试的Demo给大家看一看。这是高速摄像机拍下来的,HIT测试的瞬间屏幕会发生什么变化,瞬间冲击力非常大,超过了100焦。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普通的5mm厚的玻璃能够承受多大的冲击能量呢?不会超过10焦,100焦高了一个数量级,所以几乎没有任何的玻璃能够抵挡得住这样的碰撞测试。所以在这一块我们采用了很多措施,包括玻璃的上下表面我们会有膜材进行防护,所以所有碎片都被封在膜材里,不会造成人员的伤害。另外在玻璃四周有涂胶的处理,使得边缘进一步得到保护,防止碎片飞出。

    另外在汽车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防反射的性能,反射率可以对汽车触摸屏进行分档。目前我们可以对触摸屏进行从400-700nm,在整个波长的范围内对它进行反射率的控制。还可以利用消影技术对反射率进一步降低。这是我们公司在反射率技术的趋势,可以看到在RTP时代触摸屏反射率非常高,达到14%,早期电容屏的反射率可以做到9%。这么多年来技术持续在进步,我们从第二代、第三代,最新一代触摸屏反射率可以控制在1%,非常低。对车厂来讲可能考虑的是整体,如果考虑整体反射率,加上显示屏之后的反射率,RTP时代是18%,现在可以控制在12%。进一步降低可以采用全贴合的技术,可以从7%降低到2.2%,这是这些年来研发的进步。

   



主持人:

     谢谢李总的精彩报告!电容触摸屏在前装车载市场发展迅猛,很多车型已经将电容触摸屏作为标配,车厂对电容触摸屏的光学性能、触控性能、机械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而车载电容触摸屏的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下面有请汕头超声显示器有限公司车载研发项目部经理吴锡淳做《高端车载电容触摸屏最新技术趋势》的主题报告,有请!



李毅栋

    触摸屏已经让汽车成为下一个移动终端,车载触摸屏将推动汽车成为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个最重要的终端,车载触摸屏会复制手机的神话。

    机遇我们是赶上了,但挑战更值得我们深思。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很多产业上是大而不强,我们是追随者,我们没有制定标准的话语权。在车载电容屏领域,开拓者和领导者属于日本企业,得益于他们有很好的技术沉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他的供应链体系无论是板材、工艺、胶水,包括设备,这些在产业前期的时候中国触摸屏厂无法比拟。所以中国企业要加把劲,2011年当中国车厂还在大量使用电阻屏的时候,日本电容屏已经在开发复合塑料盖板的电容屏。时至今日,中国车企已经量产或正在开发的大部分项目还是停留在使用玻璃盖板的解决方案,日本触摸屏厂家已经成功开发出曲面的触摸屏,所以技术投入和前瞻性方面,日本企业还是领先我们的。

    由此可见,我们想要站在行业的制高点,必须尽量缩短与日本厂家的差距,整合好供应链,有前瞻性的布局、开发符合车规要求而且顺应汽车发展趋势的产品,我们不要一直做追随者,我们也要当开拓者。

    最后我说一说NVD的预警,NVD作为伟创力的全资子公司,2008年建立了CTP生产线,2010年开始接触、开发车载电容屏并于2013年量产。多年前的布局和几年来的技术沉淀,终于让NVD在2013年可以站在产业的制高点,和日本厂家一争高下、直接竞争。这些都是过去的光环,在车载电容屏需求爆发的背景下,NVD愿于中国所有车载电容屏厂家站在一起,站在行业的制高点,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开拓者!谢谢。



李毅栋

    未来汽车的智能方向有以下四张图,第一张是车载一级供应商博世官网对未来汽车方向性的理解,左边图一可以看到在车内除了中控,常规的使用电容屏的中控之外,其他可以想象到的地方都会使用电容屏和触摸屏,所以一辆车不要局限于只用一个屏,以后会有很多、很多屏。右边的图是触控反馈,我们操作触摸屏的时候有一个回馈,让我们知道操作是否恰当,操作是否有效。左图我们看到方向盘的Logo,应该很清楚的认识到这是特斯拉的一款产品,为什么博世的官网会把特斯拉的图片放上去?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大屏是一种趋势,一块大屏不够我给你两块,只要你想象到可以放大屏的地方以后都放上大屏。现在车载上主流的以7-8寸的显示触摸屏为主,17寸我不敢判断以后会成为标配,我相信从7、8寸一直往上发展是认可的,可能现在是7、8寸,以后是11、12寸,17寸我就不敢打包票了,毕竟特斯拉是特例,当然也是发展方向。

    右图是车联网,车联网不单单提到日程了,很多大公司已经有实质性的动作在布局,在研发。车联网以后会使我们的汽车与移动终端手机,汽车与汽车之间,包括汽车与固定终端,包括与家里的设备都会互联起来。所以要使用车联网的功能,电容屏和触摸屏也是一个载体。由此可见我们的市场空间真的足够大。

    电容屏的实际应用体验我们在手机上非常了解了,电阻屏在车载的应用应该已经到头了,因为电容屏相对于电阻屏,各方面的优势都是遥遥领先的。所以车载领域今后的新项目,电阻屏在新项目的占用比例会非常少,我觉得可带电容屏,今后都会带电容屏。特斯拉的成功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往触控和大屏化发展。这个计划是CPT官网上copy过来的资料,我想说明的是触控和显示面板从2014年至2020年每年都是递增的,下面可以看到现在车载触摸屏2015年的出货量是3700多万台,相对于2014年的3275万台增长14%,预计2016年后增长率将达到4834万台。我说的车载触摸屏不是指电容屏,绝大部分是电阻屏,所以以后老项目的更新、新项目的立项会大量的用到电容屏,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015年TFT的增长率是19%,除了新兴市场持续扩大外,欧美经济复苏也是重要原因。

    未来汽车采用TFT的比重将大幅增长,欧美等国于2014年5月起强制规定新车需配倒车系统,2017年日本也会跟进,刺激车厂全面导入中控显示及触摸面板,预计到2017年每台车将配1.32片TFT。我认为以后车载显示和触控是不分加的,如果车载只是显示没触控,我个人认为好像少了什么。因为我们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已经形成了用法的惯性,如果拿着一台没有触摸屏可以显示的手机,感觉已经落伍了。

    接着谈机遇与挑战。大家都知道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2010年至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每年以20%的平均增长率创造了产业的神话。下面这份表是2015年中国车企销量前15名的排名,大家可以看到一、二、三是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和一汽通用,销量超过了160万台。中国自主品牌排名最靠前的第四名的上汽通用,第七名是长安汽车,第九名是长城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出货量超过了100万台。排名十五名2015年同比2014年,前三名几乎没有变化,我们重点关注一下国内自主品牌的同比首先是排在第四名的通用五菱,增长率接近30%,长安汽车排在第七,增长率超过70%,长城汽车的增长率也超过20%,最令人振奋的是排在第十五名的北汽,增长率超过70%。通过数据来看中国汽车市场2015年的销量总合超过了1400万台。我们大胆做假设,假设这些车在使用电容屏的比例是5%,从现在开始每年增长是15%来计算,3年之后市场对电容屏的总需求超过700万片的车载电容屏。我只是根据前十五名的数量做预计和统计,中国车厂除了前面的十五名还有很多出货量,而且中国车厂每年都在增长,以后一台车不仅配一块,可能有若干块,所以我说的至少就是这个原因。



李毅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我对于中国车载触控的理解和看法。首先要先谢谢CPT杨总,我主要说的是触控,杨总说车载已经很不容易了,触控更难。我今天的主题是《追随者或开拓者——中国车载触控的现状与未来》,几点:首先是汽车的发展趋势,二是车载电容触控的现状,三是车载触控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空间,四是中国车载触控厂家的机遇与挑战,五是NVD作为中国电容屏厂家的一员,NVD的愿景。

    谈车载触控,绕不开的是汽车,我首先说汽车的发展趋势。汽车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内容,安全可靠性、舒适型、绿色/节能、智能化和连续性。

    车载电容屏应用的现状,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2013年初凯迪拉克就有车型用到了电容屏,紧接着是2013年中日本马自达也用车子用到电容屏,在日本用的就是NVD的产品,在中国叫昂克赛拉。2015年上海大众途观/朗逸也使用了NVD的电容屏,2015年底,中国自主品牌长安汽车有电容屏产品上市了,用的也是NVD产品。为什么挑这几个例子来说呢?大家可以看到凯迪拉克是国际中高端品牌的代表,马自达是国际经济型汽车的代表,上汽大众是国内合资品牌中高端的代表,长安汽车是国内自主品牌的代表。

    这是CTP厂家的现状,日本电容屏厂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一是社会接受度、品牌好,最主要是性能可保证,生命周期的保障很突出。中国也有它的优势,最主要体现在价格,还有易用性和可获得性,这两方面体现在响应速度快、交货及时,还有文化沟通更贴近我们的客户。从表上来看,日本和中国是比较具有竞争力的电容屏厂家,中国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可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接下来谈一谈车载触控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空间。车载触控的发展要牢牢抓住汽车的发展趋势。汽车无论怎么发展,技术不断地更新,有一个要求永远不变,就是汽车的安全可靠性,针对汽车的安全可靠性,电容屏厂家怎么理解安全可靠?五点:一是头碰,汽车受到撞击的时候不允许有碎片溅落,不允许有毛刺、锋利边缘刮伤使用者。二是高低温,30-85的操作温度,还有-40-95的温度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同车厂的要求可能会更高,-40到105,我们都能做。还有比较低的反射率,比较低的反射率要确保强光下正常读到显示屏的内容,确保我们能正确的使用、操作触摸屏。四是抗静电,五是防止光学干涉,防止光学干涉是在特定条件下使得电容屏无法正常显示。

    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未来汽车更智能,车联网已经被提上日程,抛开性能先不说,从电容屏的优势,无论是反应速度、便捷性、方便性,还有大屏对我们的吸引,从这方面来看已经够吸引我们的眼球了。大家都知道电子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有规律,先从手机为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先发展起来,经过若干年的验证和工艺的沉淀,成熟到一定程度会慢慢导入工业和车载,工业比车载快,车载是最难进入的领域。所以电容触摸屏经过这些年手机的发展,各方面的验证,现在已经是成熟的、可以应用到汽车领域了。所以汽车非安全类的相关功能产品将会与消费类电子产品进行集成,特斯拉的方式也是车载触控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

    谢谢杨总的精彩报告。触控面板除了应用于手机、平板等消费电子产品外,车载市场更是其应用的下一个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市场,下面有请新辉开科技亚太区销售总监李毅栋做《追随者或开拓者——中国车载触控的现状与未来》的主题报告。大家欢迎!


杨锦瑶:

    现在只要你踏入车用行业,后装先不管,前装要注意到零PPM,就是零不良。做到零缺陷真的不容易,不接受不良、不流出不良、不产出不良,这三部分都做到了,就是零PPM,理论很简单,做起来就是不容易。所以做车用各种技术,包括日本客户要求的5S、PDCA、SIGMA,每家厂都有QCC。无论如何做到车用麻烦把所有法宝都拿出来,只有这样6SIGMA才能达到要求。虽然几个PPM大家感受不是那么深,买车和买手机不一样,我们讲目标很伟大,100PPM,消费者买到这台汽车就是100%的不良。所以零不良是你必须接受的观念。

    二是开发、可靠性、质量管理都非常严谨,包括环境温度,高温95、低温-40,之前以为碰不到,现在极端气候发现是常态,如果一台车从华南到华北,就是这样的环境。还有灰度,反应速度,不要低温启动,怎么点屏都不会亮,还有高画质、高清晰度,大型化是现在的趋势。同样的,你有能力做到不代表你能够稳定、持续、永久的做到,所以要讲系统。车用的品质系统最复杂,现在欧美已经到6.3了,每个品质系统都不一样,是全员参加。同样也强调供应的整体开发,一台车经过判断80%的品质判断。车载分三类,一类是After Market,还有DOP、MOP。车前车后最大的问题是品质要求的水准不一样,产业特性就无话可说了,产品应用环境有时候客户或车厂最喜欢用比较法,先不谈规格,统统符合规格都知道。但用一个特别严苛的条件看A、B、C、D家的差异在哪里,很不幸有一家做到,不合理也变成合理。所以会发现为什么车用的规格越来越严,世界上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只要做到就是合理,所以只有互相勉励自己。

    分工仔细与产品模组华特别是产品多样少量,也许面板本身是一样,到了背光、色彩饱和度,会搭配到很多不同条件,所以样子会特别多。产品验证耗时没有办法,进入产业障碍高是一定的。有的人愿意做,有的人不愿意也不行,只是当成产品的一部分。进入产业障碍高,产品供应链特殊,每一家都要经过品质系统验证,而且还要经过长久的合作。所以通常进入车用产业以后要换掉也不太容易,开发就两年了,难道还找一个人陪我玩两年吗?所以进去就不太容易出来,表现不好下一次就没有你,这部分是产业特性。

    这是刚刚所说的要求,包括光学、EMI,还有很多特殊的要求没有放在里面,要经过多少考验才能放到车子里面去?其实这一页是我今天比较想讲的,今天要做车用,这几向必须要思考。一是Job change,面板厂是产能为主考量的,车用面板对面板的产能真的非常、非常小,一般客户一个月有5万台不得了,有100k这种大客户是面板之福了。但对产能安排很痛苦,可能1k、2k做完了,其他做什么?做面板必须下定决心,要思考如何让产能调配最适化,才能接车厂的生意。二是稼动损失,面板厂感受最深,航盛给一个车型而已,很多家客户给同一个面板厂,同一个终端应用接到十几个RQ,而且RQ还不太一样,开发阶段耗费非常多的人力做开发活动。而这些开发活动后面只有一个客户。我花了5倍的人力最后交给一个客户,你说做还是不做?自己想清楚。

    材料的成本也非常昂贵,包括高低温,所以会用到不同涵盖温度的广温材料,包括液晶、IC、LED和偏光片。还有想不到的严苛测试,这样的条件超出了材料的极限,你的事,想办法。后来我们学会了,我们还是跟客户共同想办法吧,因为有些东西超过材料极限,必须靠整体的结构来cover。还有0PPM,这是工厂最大的分担和挑战。车用产品要卖5-10年,还得保证供应商不会倒。2016年是倒、并、逃,所以做车用要慎选供应商。我们跟客户都有4M的改变,材料、方法、人员的改变,但必须要在半年前通知他,经过验证之后他ok才同意改变。还有不良品的解析,另外要的都是最好的规格,不太好的规格怎么办?不太好不代表不能用。所以瑕疵品等于报废,量已经够少了,损失已经够多了,完完全全符合规定才卖给你,剩下怎么办?等于报废。还有1.5-2年的开发,很多面板厂受不了时间的折磨,算了,我不玩了。一只机种一年5K,从5K、100K的都有,高档的车用一年就是5K的,也是1.5年的开发,一样稼动不知道怎么安排,每一片同等解析,即使价格高3倍,乘以5K等于多少?

    讲这些东西不是说大家不要进来,我欢迎大家进来,大家进来才知道CPT这几年多辛苦。寒冬饮雪,冷当热补,无止境的FA/CA折磨,想通了才有资格进入车载领域。我做了日本客户,D开头的,一片不良搞了半年没有结束,我只有祈求老天哪一天他看到真的在努力,就饶了我吧。希望大家想通了这些,才进入车载用面板市场。谢谢大家。




杨锦瑶

    做面板有一个美梦,把所有玻璃都变成面板。各种形状,还有车上玻璃统统转成面板,高兴怎么差异化就怎么差异化。你希望两边变成图画、电影,后座成员可以欣赏,这是一个梦,这个梦靠面板厂、系统厂一起实现。技术行不行?肯定行,今天不行明天行,明天不行三年后一定可以。

    透过摄像头和面板的结合,把后方的情境到挡风玻璃,整个产品开发过程还是看消费者要什么?弄得眼花缭乱,那问题大了,开车还是安全最重要。其他的还是让功能最大化,让使用者有使用需求,最终不管什么东西放到车上,最终要合乎使用习惯。AMOLED是柔性的,各种各样都可以用,包括侧边都是技术代替玻璃,这是最重要的。还有最近最热的车联网,各种不同的通讯技术都可以达到,将来IoV绝对可行,把V2V、V2R、V2I、V2H等,无论是4G、5G,因特网的速率非常好。偏偏车代表个性,不然法拉利大家为什么多看两眼?大家都是无人驾驶,还是比谁炫了。我觉得这个都一样,技术都可以看到。

    过程开发图表可以看到,你发现Internet of car,参观很多展览,参加很多论坛,我觉得在国外都叫做概念车,到了国内很奇怪,迫不及待的具体化。我们有时候很感慨,跑那么快干嘛?NB TV发展了10年,手机3年全部展示完了,从刚开始的1寸到7寸,从解析度最低到最高,从有边框到无边框,再接下来硬的变软的,手机把10年的东西3年内做完了,好在车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因为一台车要用5年、10年,对性能的要求非常严谨。无论一台车的生命周期是40万还是50万,里面有一颗IC坏掉,那是大事了。为了一颗IC把所有车统统送回家来换,这是非常工程浩大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车用屏和商用屏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时间。而且时间考验你的能力,所以后半段慢慢进入最难听、最痛苦的一段。语音大家有触控,音控不是更好吗?透过语音系统电话号码报了十几次播不出去,所以对汽车产品还是有点抱怨。

    让屏对车子有差异化,形变,我们讲了很多了。显示技术从TFT变成AMOLED,你可以看到变化很快,不会那么快。从手势、Touch等等,这都是未来车可以差异化的方法。CPT搭配差异化,我们要配合发展,一步到位,包括对面板的色彩饱和度、Sensor的要求等等都要有能力,否则没有办法做。

    接下来谈进入车载必经的历程,从可靠度来看,车的复杂性是超乎大家的想象,面板在整个仪表板里面的一块而已,而这一块牵涉到未来的表现和命运。因为热胀冷缩、各种环境的考验,让每个界面之间产生问题。所以谈车用,这三个东西跑不掉,一是品质,二是寿命,三是可靠度。品质一般人讲规格,都要通过规格就好了,有实体规格,也有客户的体验规格。有的人说鼠标卖得不好,我说鼠标是光泽不好吗?是触感不好,摸鼠标要像摸皮肤一样。面板点线不良容易判断,有时候偏黄、偏绿、偏蓝,光学量测都ok,但有理说不清。人的眼睛是最精密的仪器,就像任何听觉比不过你的耳朵,味觉比不过你的鼻子都一样,人的五感最敏感。谈显示,还有寿命,可靠度,在预定时间内,5年、10年内达到车内几率有多高,这三个都是车用的要求。



杨锦瑶

     这几天谈了很多技术,但这些技术怎么应用到车载里面?非常关键。我今天想说的是面板是汽车差异化关键。更重要的是品质,早上大家说技术多好,各种差异化都可以做,重点是你的客户说好,终端使用者说好才是真正的好,品质要三个人都说好,才有好的表现。做车用心里绝对要有准备,因为在开发阶段会经历各种不同的折磨,每项折磨都有失败的过程,失败过程中就会考验你的耐心。所以车载不但强调客户体验,同时北汽一开始讲到紧抓痛点,量身打造,我希望面板不要成为他们的面板,因为每个人第一个接触到的就是面板,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面板产业很痛苦,2014年我参加一个论坛,11月,让我预判一下2015年面板会是什么状况?我那时候说只有两个字,一是散、二是杀,抢单很狠,价格很杀。2015年又有人问,我说只有三个字:倒、并、逃。面板行业的痛点是产能太大,大和小之间如何抉择?这部电影大家都看过,台湾叫做《明天过后》,要看得见后天要撑得过明天,面板行业如何撑得过今天非常重要。
    未来面板过剩是常态,常态只有在变中求胜,怎么改变?在产品中改变,从媒体市调来看,从2015年至2020年,手机就是20亿之间,平板也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挤压,手机屏幕越来越大,6寸成为用户习惯的时候,7寸平板就很难生存了,看来看去能成长的只有车用。从2016年1.04亿的逐渐增长,这是面板能够获利的一条路。大家知道面板靠产能,我们即使用1亿台来算,6代厂一个月90K的产能,一个6代线就把一整年汽车面板全部覆盖了,每台汽车的要求非常严谨,所以面板要通过汽车考验有一定的门槛,这个门槛不是哪个人说能做到就可以做到的。
    汽车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以仪表板和中控成长最快,后座的影音系统的开发非常成熟了,如何让面板让车子有差异化,面板如何又一路走下去?所以我们看到包括未来的发展非常多。中华映管在车载投入了很长时间,中华映管在台湾第一家LCD面板厂,从日本引进技术,现在面板、面板满天下,有中华映管就有面板,有面板就有中华映管,中华映管开枝散叶,CPT也验证了面板发展过程,C是CRT,P是PTP,T是TFT。中华映管在整个车用过程中大概是第四至第五,现在夏普和群创合起来以后,他们在车载的占比就会非常高了,每家在车载投入过程都有不同的想法,因为中华映管只有做6代厂,还有两座4.5代,这样的产能规模说实在的,电视业没有办法做,NB也没有办法做,想来想去只有车用、手机和平板,还有一些Sensor,这是未来中华映管的产品组合。
    早上听了一大堆触控,新能源车是另外一条路,传统的车厂我所认知的还是相当传统和保守,保守不意味着心态保守,而是要求,要求价格低,而且一台车怎么样也要用5年吧?不像跟手机一样。Touch在2015年之前都是电阻式的,现在又谈到电容式,还有Force Touch,有很多东西不是标准的公开规格,每个客户和车厂有自己的验证方式,我见到的各式各样的条件都有,做起来还是很辛苦和痛苦的。在车载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切入触控比切入面板更困难,IC扮演很重要的作用,将来电阻转移到电容是未来的趋势,早上谈到Force Touch,整个结构体的变化更挑战,这都是未来做Touch,尤其是转到车用市场非常严厉的考验。
    车厂市场的趋势都组合Solution,未来摄像头会和LCD屏结合在一块儿,车用显示、触控和摄像头都有机会,大家做一个合作,我觉得未来商机会更大。
    显示器怎么让车有差异化,车子有非常、非常多的应用,包括显示器、后视镜、仪表板,甚至为了方便把平板放上去、手机放上去也是号称车用面板。不管是号称还是怎么样,重点要我们的客户认同。一个是车厂、系统厂认同。怎么差异化?首先是Free Form,各种形状,包括六角形、曲面性,技术难度没有问题。



主持人

    决战第四屏,打造极致用户体验,谢谢尹颖部长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报告!全球汽车市场销量的持续增长,也带动了车载显示面板的增长,目前车载显示是全球最重要的几大显示应用之一。接下来有请中华映管品质副总裁杨锦瑶先生做《面板是汽车差异化关键,品质决定了面板的差异》的主题报告,大家掌声欢迎!



尹颖:

     另外作为我们出行服务的打造,我们在引入10.4寸大屏的同时也引入了Android系统,在座同行知道车企引入Android的时候比较谨慎,很多传统车在引入Android的时候采用纯前装或后装的方式引入,我们比较超前,我们定制化的过程中引入了Android系统,过程中遇到很大的挑战和问题。另外针对显示屏的高分辨率和温度适应性,我们开发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包括第一次选择的屏温度适应性满足不了温度冲击的要求,后来又更换了另外一个厂家的屏才满足所有的DV测试。另外针对3D影像的图像传感器,还有集成语音识别的专业降噪的引领。大家知道车内的驾驶环境,尤其是开了空调以后对语音识别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也引入了很多新的设计理念。刚才也提到电动车希望打通的是车端和互联网端的通道,所以我们引入了4G通讯,包括双APN的通讯模式,实现直接用公网的公网APN,私网引入专用APN的通讯通道的方式。另外出厂的3万台电动车都装载了数据终端,每个月通过SIM卡向后台传输数据,数据流量是100-500兆不等,我们集成了6年的车辆运营数据,通过车辆运营数据的分析来反推驾驶行为,包括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监测和电池状态预警的检测,以保证电动车运行的安全和可靠。

    我们引入了类似苹果公司APP Store的架构,打造了APP Store的i-link商城,很多找我们合作的厂家非常多,我们希望把入口开放给更多的合作伙伴,通过i-link商城我们可以融合更多第三方好的应用和创意,提供车主很好的体验。刚才提到安全性是我们产品设计阶段考虑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引入Android系统的同时,我们对操作系统二度的深度开发,包括高度定制化,包括系统漏洞、系统升级和安全性、稳定性的保证都做了很多工作。同时也开放了远程的程序升级和应用升级的通道。多媒体系统采用内置防火墙、白名单过滤的性质,还有专用APN通道连接到北汽专有云后台,提供用户安全、可靠的车联网环境。

    我认为互联网时代各种应用迭代非常快,车载端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车厂必须保证的。我们做了导航定制、云端语音识别的定制、商城的定制、能量流的定制,体现了电动车定制化开发的理念。

    另外我们第三个层面,想探讨一下未来车载显示技术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我们引用在2016CES展上看到的趋势,我下面有四个观点,不妥的地方请各位专家指正。一是车载显示技术只为证明科技使生活更每好。很多人给车企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车企很封闭?不愿意开放通讯接口、内容?传统的车企一款车全生命周期下来有30-40万辆规模的量级,任何产品的安全漏洞或设计漏洞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而且并没有建立起车端和互联网端连接的通道。我们从新能源车的开发角度是另外一种思路,开发之余前提是打通车载和互联网之间的通道,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我们希望引入更多第三方一起做。所以我们的态度是开放的,并且无论寨液晶仪表、手势、触控,还有互联技术的引用,包括数字虚拟座舱、高精度地图引擎、私人助理、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

    另外我们认为液晶显示屏是未来新能源车载显示技术未来的主战场,下面的图都是我们在CES展看到国内外的同行在做什么。目前基于LCD显示屏的大屏化、多屏化、柔性屏、高分辨率、高显示效果,并且21.6、14.4、双12.3、13.3、曲面OLED、4屏、5屏的趋势非常明显,在开发的时候对多屏化、互联化的设计理念在我们的产品开发中是非常深刻的。

    我上午在听触控高峰论坛和虚拟现实高峰论坛的时候大家都在提到车载环境是更加新的技术和电子科技技术希望融入的环境,在博世概念车的展示中,不仅仪表板、中控台,甚至车门板都是液晶屏,周围四周没有任何一个按键。整个玻璃可以实现触控和影像投递,所以    未来的趋势非常明显,可以实现多屏化和数据化的概念。

    我们认为定制专属、个性化、私人助理是未来的趋势。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几名年轻人相约自驾游,事先通过电脑将行程规划好,选择好途中感兴趣的地点以及喜欢听的歌曲,然后再导入到车载电脑中。这时再上路,车辆会自动行驶到途中经过的兴趣点,并在适当的时候播放提前设定好的音乐。第二个场景,如果快递员来送包裹的时候家里没人,只要动一动手指在汽车显示屏上按一下,就可以让快递员把包裹放进屋里,并确认签收,如此一来,互联汽车就变成了驾驶者名副其实的私人助理。这是我们的思考,我们希望很多车载显示系统和整车都采用定制化和专属开发的方式去做。

    四是车载显示技术将与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合作。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 尤其新能源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过程中,都需要运用到核心器件、核心算法,携手共赢的合作将成为一种趋势。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和分享,希望多多和电子信息行业的专家交流,谢谢。



尹颖

     2014年3月份实现了重组,成立了国内第一家股份制新能源企业,实现多方资本注入,注册资金达到20亿,目前公司人数迅猛发展,达到3000人,主要是集成、研发、制造、销售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从新能源来说不同于深圳的比亚迪,我们专注于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和制造,从2013年至2015年连续3年纯电动乘用车销量排名全国第一,2015年实现各项指标全面提升,可以看到年增长率和销售收入在2014年、2015年有很大的发展。从产品来说,我们在2011年首批纯电动轿车交付市场,当时交付了电动出租车在北京的远郊区县运营,累计到目前运行了5年多,最多的车辆行驶里程达到了30万公里。在2012年推出了纯电动物流车,2014年集中推出了对私客户的EV200,我们之后会发布四大系列、十大产品线的纯电动汽车。在2016年4月北京车展上会首发电动SUV,在夏天会发布300公里的EV和ES350,下半年会推出针对国民电动车的方式,用低成本的价格抢占市场。

    我们在2016年产销目标是7万台,并且实现在北京市场份额达到55%,在全国达到25%,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一的目标,我们也为这个目标一直在努力。研发层面除了在北京有研发中心以外,在德国亚琛、都灵、日本东京、美国底特律和硅谷都有研发中心。

    下面我跟各位在座的行业专家分享一下北汽新能源在车载显示的应用和思考。提到电动车不得不提到特斯拉,特斯拉特有的17寸大屏和仪表问世的时候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包括集成了互通互联、绚丽显示的功能让大家眼前一亮,但这是客户和车主需要的吗?我们在车载显示系统的开发方面遵循的设计理念是紧抓痛点、量身打造。我这里分享一下我们在2015年11月份广州车展发布的智能车联i-link品牌的视频,视频例如可以看到我们的想法浓缩。当时在广州车展的时候发布集成10.4寸竖屏的中空屏,包括语音助手、智慧管家,还有用户习惯用的竖屏的黄金比例,带给用户pad和手机的使用体验。从内容上我们引入了互联网化的东西,包括车辆可以远程启用空调、预约温度和远程充电。另外对于电动车特有的智能路径导航,我们定制开发了一款专用的导航引擎,来保障车主很变节的找到最近的充电桩,还有便捷记事本,便于车主在车内营造方便的工作环境,还有低电量的提示和驾驶行为的提示也是车主最关注的,我们采用定制化的开发理念去做。针对车内的智能化,我们包括部分工况的自动驾驶在各种车型上陆陆续续开展。还有在采访客户的时候发现,买电动车的客户很多都是环保达人,他们对环保的关注度超出了我们想象,我们有行驶多少里程对应减少碳排放量的贡献度,结合运营平台做环保达人的排名。以上是11月份在发布i-link的理念,和论坛的主题是非常贴切的。

    开发理念上突破了传统汽车的产品设计理念,以用户的行为考虑如何用显示屏作为突破口,打造用户的智能出行生态圈。深度定制是我们一直秉承的理念,而不是传统车企购买一个屏,只要有导航、播放器、收音机,还有设置功能就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我们看来传统汽车的屏是不能满足车主的使用需求的。另外我们认为屏不是孤立的,不是在车制造过程中生命周期产生就不再做维护,而是全生命周期中围绕屏和用户的交互做全生命周期的运营和服务维护的入口和通道。只有这个通道打通了,我才可以把车作为一个载体,实现服务理念、实现一系列的后端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应用。



尹颖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领导,今天非常荣幸参加本次会议,作为整车企业的代表第一次参加电子信息行业的高峰论坛,非常惊讶于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融合的关注度。接下来我作为汽车企业的代表分享一下我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已经有了什么样的产品和成果。

    北汽旗下有中国第五大汽车集团,从2005年至2016年这11年发展最迅速的。这是介绍北汽集团2015年整车销量达到了248.9万辆,增速在行业内属于领先。从2005年至2015年,10年内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5.3%,在行业内是比较少的。左图可以看到北汽集团五大产业板块是怎样的分布,整车制造平台分为自主平台和合资品牌,大家可以比较常见的,另外汽车的研发平台,我们属于研发平台的子分支,属于新能源的研发平台,还有越野车、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平台,还有汽车零部件平台,我们看到台下有北汽航盛的同事也在,汽车服务贸易平台和通用航空平台有自己发展起来的。有北京汽车、也有昌河、银翔,另外合作品牌有北京现代、北京奔驰、戴姆勒是合资品牌。



主持人

    感谢张书记的精彩致辞,接下来我们进入到精彩的报告环节。近年来,北汽新能源公司发展强劲,产业布局辐射全国,在车载显示方面,北汽新能源也有着独特的规划。现在有请北汽新能源公司车联网技术部部长尹颖为我们带来《车载显示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的精彩演讲。有请!



张立仁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论坛。首先代表经贸信息委向本次高峰论坛表示祝贺,欢迎各位出席盛会。大家知道随着汽车电子智能化星期以及车载智能娱乐功能的集成,车用面板开始向结合融控功能、大尺寸及多元应用等方向发展。仪表板、中央信息显示器以及后座娱乐显示器的需求得到快速增长。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显示器日益成为拉动全球中小尺寸面板需求增长的三大引擎,而车载显示器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后,已成为全球面板厂商激烈争夺的细分市场之一。有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450.33万辆和2459.76万辆,同比增长3.25%和4.26%,2016年中国汽车全年销量将达到2604万辆,增速大概在6%左右。鉴于物联网服务和车载汽车需求剧增,规模预计将从2015年9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200亿美元,汽车市场的巨大销量带动了车载显示面板的增长。当前汽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大屏中央控制台、方向盘、车门、天窗、换挡器等都是重要的交互界面,人机交互有多样的实现方式,包括手势、触觉,未来多种方式会相互结合。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车载显示屏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双视、柔性、异形、透明等新型显示技术也会应用到车载显示当中,给用户带来更多颠覆性体验。车联网大潮的到来将极大改变人们对于传统车载显示的观念和认识。

    深圳是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基础雄厚、规模领先。随着华星光电、旭硝子、深超光电、盛波光电等一批项目的建成投产,深圳平板显示产业基础更加雄厚、产业规模更加庞大,巩固了深圳FPD产业在珠三角地区的龙头地位。同时,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作为中国最大的显示应用基地,深圳也集聚了众多实力雄厚的终端应用厂商,为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产业基础。未来,深圳将仅仅把握创新应用领域的发展机遇,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加快关键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和突破,完善产业配套体系,进一步提升平板显示产业竞争力。

    本届论坛以“决战第四屏,打造极致用户体验”为主题,体现了车载显示体验性和重要性,也很好地阐释了车载显示市场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此我衷心的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次论坛展开广泛的、深层次的探讨和交流,探讨最新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车载显示的多元化应用与发展。同时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深圳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收获丰厚!谢谢。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志坚。首先我代表本届论坛主办方对各位领导、嘉宾、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对大家一直以来给予论坛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继上午的触控技术论坛之后,下午我们共同探讨车载显示的发展。汽车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显示屏作为不能或缺的部分,加上中小尺寸面板的成功应用,车载显示将成为全球面板厂商激烈竞争的又一个重要细分市场。今天的论坛将对这一重要市场进行详尽的探讨,希望能为车载显示的发展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指导!下面我首先介绍参会领导和嘉宾,今天出席的贵宾有:

    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张立仁先生。

    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触摸屏分会秘书长胡伟先生。

    本场大会的讲师有:         

    北汽能源车联网技术部部长尹颖;

    台湾中华映管品质部副总裁杨锦瑶;

    新辉开科技亚太销售总监李毅栋;

    汕头超声显示器有限公司吴锡淳;

    保千里视像科技有限公司陈杨辉;

    航盛电子有限公司产品规划经理杨贵川。

    以及来自北汽、航盛、中华映管、乐金、康得新、欧菲光、合力泰、帝晶、国显、莱宝、旭硝子、伯恩、日东、南玻、显创等企业界的朋友们!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

    下面有请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张立仁先生致辞。

2016中国车载显示技术高峰论坛

[时间]:2016年4月9日 下午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桂花厅

[主题]:决战第四屏,打造极致用户体验

2016中国(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大会


刘秉德

华星光电高级副总裁

演讲主题:

无处不显视

原峰

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

演讲主题:

同质化时代的创新

陈建斌

友达光电移动产品事业总部副总经理

演讲主题:

特质化的价值竞争

曾章和

天马微电子集团副总裁

演讲主题:

中小尺寸面板的发展趋势

林熙乾

龙腾光电技术平台中心总经理

演讲主题:

i-TP 技术发展策略

龙志峰

康宁显示科技中国区技术合作经理

演讲主题:

康宁Iris玻璃技术及其市场化应用

徐曙

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CEO

演讲主题:

创新新兴显示技术,引领新视界

张上文

工业技术研究院影像显示科技中心企划与研究策略组组长

演讲主题:

柔性显示的技术变革

2016中国(国际)触摸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谢忠利

工业技术研究院影像显示科技中心企划与研究策略组组长

演讲主题:

柔性显示的技术变革

严炜炜

酷派硬件部经理

演讲主题:

触控显示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

肖华

基伍智联科技高级产品总监

演讲主题:

手机VR的前景

彭鹏博士

常州二维碳素副总经理

演讲主题:

石墨烯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

贡振邦

敦泰电子市场总监

演讲主题:

Force Touch的应用与未来

顾鸿寿

明新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暨智能型城市技术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演讲主题:

触控屏未来市场发展趋势

2016中国车载显示技术高峰论坛


尹颖

北汽新能源车联网技术部部长

演讲主题:

车载显示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

杨锦瑶

中华映管( CPT ) 品质副总裁

演讲主题:

面板是汽车差异化关键,品质决定面板的差异

李毅栋

新辉开科技亚太区销售总监

演讲主题:

追随者或开拓者——中国车载触控的现状与未来

吴锡淳

汕头超声显示器车载研发项目部经理

演讲主题:

高端车载电容触摸屏最新技术趋势

陈杨辉

保千里视像科技集团董事副总裁

演讲主题:

智能互联网入口之争

杨贵川

航盛电子产品规划经理

演讲主题:

智能交互,联网未来

粤ICP备12048185号 Copyright © 2016 中华显示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