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杂志专栏 > 杂志期刊 >

中国液晶产业逆势崛起抢占制高点

编辑:luochao 2014-01-03 09:36:46 浏览:1814  来源:国际光电与显示杂志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跃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类消费市场以及最大的生产基地。现已有多个厂家运营着数条面板生产线,产品销往中国以及全球各大市场。近几年,中国自主研发的8.5代线相继投产后,2011年第四季度其增长速度有着显著的提升。2011年中国面板企业电视面板的年度出货量约400万台;而在2012年年度出货量上升到约2600万台,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电视面板出货国。根据 2013年上半年的出货统计,中国电视面板的出货量已达近1900万台,预计2013年全年可达17%以上的占有率。

  当前,液晶面板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由于技术缺陷以及研发所需的巨额投资,中国液晶面板企业投入平板显示市场晚于国外主流液晶面板企业,但中国企业凭借庞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我国液晶面板生产企业有望从挑战者变为领先者,抢占中大尺寸液晶屏制高点。

  中国液晶产业逆势崛起

  中国大陆市场因庞大需求和增长潜力已成为全球平板显示企业的竞争焦点。海外企业把中国定为主攻的市场,一方面,中国投资建厂,设立生产基地,贴近中国终端产品厂家,展开面对面肉搏战,短兵相接地与中国本土企业一决胜负。

  12月3日,德国化工巨头默克集团宣布其在中国新建的液晶中心开业,这也是其在华80周年之际特地给市场送上的一份大礼。而前两日,国内液晶面板制造大鳄京东方通过了“A股最大规模”460亿元再融资,TCL也宣布总投资244亿元“加码”华星光电二期项目,两者均投向了液晶面板生产线。种种迹象表明,在全球消费市场下滑、液晶面板出货量衰退之际,中国液晶面板产业正逆势崛起。

  经过近一年的赶工,豪掷数千万欧元、位于上海金桥的默克液晶中国中心12月3日正式开业。这是液晶市场技术领跑者默克公司在亚洲继韩国和日本之后,投资的第四个液晶混合工厂,也是中国内地的第一家液晶中心。

  默克集团是一家创建于1668年的全球化医药、化工和生命科学集团,2012年总收入达112亿欧元。值得一提的是,默克今年第三季度的报表中,新兴市场在合并销售额中首次占据最大份额,达到37%,超过了欧洲的36%。

  大多人的印象中,默克是医药化工巨头。鲜为人知的是,默克还是全球领先的液晶显示器行业的液晶材料供应商,提供了全球60%的液晶材料,广泛用于LCD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等现代化仪器与设备等。默克未来还将开发用于LED和OLED节能照明新材料、LED智能显示技术所需的OLED材料、3D显示及LCD视角补偿膜的活性液晶原材料、光伏显示应用的结构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与解决方案。

  之前,液晶面板制造的上游技术全依赖进口,此次新开业的液晶中心将包含生产、研发和营销功能,这意味着此后国内液晶产业将结束液晶原料进口的现状。

  记者关注到,默克的到来,与其说是对中国市场的看好,不如说是紧跟液晶面板制造产业链重心转移的趋势,对实力客户的跟随。“显示屏市场中,前4大客户包揽了大型液晶显示屏80%的产量。近年来,国际厂商陆续将液晶显示屏制造基地转向中国,默克跟随这一趋势,就能为本地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更短的生产与运送时间,还有更高效的技术沟通。”一位业内人士评论说。

  默克公司执行董事会成员、化工业务全球负责人的雷克曼博士表示,之所以选择成本高企的上海,一方面是为了吸引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上海和长三角电子产业集聚,看好世界第二大液晶面板制造基地的旺盛需求,能更近距离地沟通服务客户。

  默克对中国市场前景表示乐观,中国液晶面板市场需求大幅增长,液晶产业链发展不容小觑。雷克曼博士表示,“中国毫无疑问是全球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对于上海自由贸易区,默克负责人表示将高度关注。

  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bank预测,随着中国第8代液晶面板线产能陆续释放和扩张,预计近期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将超过日本,从而成为世界第二大液晶面板制造基地。

  最大融资案铺路

  国外液晶巨头的投资底气,很大程度来自于国内客户在产业链上的豪赌式布局。11月30日,备受市场关注的京东方460亿元A股定增方案——这一号称“A股最大规模”的天量再融资方案在4个多月的股民质疑声与叫骂声中出炉。

  据悉,由于此前三次大手笔再融资投资建成的面板生产线经营情况不佳,京东方在市场有着“亏损大王”的恶名。不过,去年第四季度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中小尺寸面板出货量持续扩张。同时,国内多条面板生产线完成爬坡,边际效应开始显现,京东方终于摆脱主业“叫好不叫座”的窘境。日前,京东方发布全年业绩预告,预计今年实现18亿元~2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倍以上。京东方表示,公司产线布局逐步完善,产能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目前公司各产线持续满产满销,中小尺寸面板产能进一步提升。其中,北京第5代线已全部转入中小尺寸,合肥第6代线移动类产品比重已超过50%,北京第8.5代线已开始量产平板电脑用面板。有分析师认为,该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改善公司产品结构,公司可很快跻身全球一流平板显示产品制造商行列。

  无独有偶。京东方的主要竞争对手TCL集团也把目光投向AM-OLED,其子公司华星光电将投资224亿元建设第8.5代TFT-LCD生产线,计划17个月内建成,月产能10万片。

  巨资豪掷的背后,是国内液晶面板产业的雄起。近日,国内面板厂商频传捷报,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等面板厂商上半年业绩报告全线飘红。京东方三季报显示,该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5亿元,同比增长229.68%,其中第三季度单面板出货为5800万片,盈利势头良好。同样,2013年前三季度,华星光电实现净利润14.2亿元,成为TCL集团四大业务群中贡献最大的板块。

  据悉,目前京东方、华星光电两条8.5代线已建成投产。与此同时,三星、LG、夏普均在国内有8.5代线计划,到2015年我国的8.5代液晶生产线规模有望翻番。

  政策刺激成逆袭契机

  当然,国内厂商旱地拔葱式业绩增长的关键推动力,是政策的刺激。今年4月,我国将32英寸以上液晶面板的进口关税由3%提高到5%。正是这两个点,让国内液晶厂商迎来逆袭契机。

  据悉,成本优势让国内各大彩电厂商甚至是三星、LG都转向京东方,而让原本向中国市场供应32英寸以上面板产品的日韩公司业绩集体遭遇“滑铁卢”。数据显示,今年4月,奇美、LGD出货增长停滞,三星和友达分别出现11%和5%的下滑,京东方液晶面板出货则出现45%的逆势增长,其合肥第6代线和北京第8代线的电视面板出货量当月达80万片。华星光电面板很大程度上由内部消化,去年10月其面板出货量达130万片。长虹、海尔、海信、康佳、创维、TCL这六大彩电厂商对本地面板的采购率在2011年第四季度为5%,2012年第一季度上升到11%,目前还在持续上升。

  同时,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第8.5代线的先后达产,进一步提高了中国液晶面板的供应。Display Search公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9月,华星产品出货占世界市场份额为9.5%,已超越夏普成为全球第五; 其中32?产品出货为全球第一,同时在中国内地市场成为第二大液晶面板供应商。

  目前,以北京京东方、深圳华星光电、昆山龙腾、上海天马、南京熊猫为代表的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快速崛起,在短短3年间已在全球客观形成韩国、日本和中国的产业竞争格局。

  但是,由于西方、日本各国液晶电视销量下降,全世界的平板显示产业面临一场错综复杂的竞争局面。

  大尺寸市场需求不容乐观

  虽然各大公司已获了不俗业绩,但未来产能的几何式成长,引发业内对产能过剩的担心。在某些业内人士看来,液晶面板在第三季度回暖并不具备持久性。无论是产品单价还是下游需求,液晶面板行业始终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危机。原因是近几年全球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跌,欧洲北美市场已显衰退迹象,大尺寸的面板行情将逐步下滑。在手机、平板等小尺寸设备逐步流行的背景下,以电视为代表的大尺寸面板需求并不乐观。

  群智咨询预测,2013年中国整体彩电销量或为4672万台,同比增长10%;;但2014年,国内彩电销量预计仅为4564万台,将出现2%的下滑。调研机构DisplaySearch的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今年上半年9.1英寸以上的大型液晶显示器(LCD)面板全球出货量达3.3977亿台,同比减少5.2%;50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价格同比下滑幅度约20%。东兴证券最新研究报告则认为,液晶面板厂商减产意愿较弱,导致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降,预计第四季度液晶面板价格仍处于低位,届时增收多增利少的情况会愈加明显。

  对于产能过剩的舆论压力,产业链上的各大巨头却表示了持续看多的信心。

  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液晶面板市场能容纳10条左右的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目前还远未达到市场饱和状态。他算了一笔账:撇开手机、电脑,仅就电视机的用屏数量而言,根据业内预计,2015年,国内生产国内销售的电视机将达7000万台,国内生产出口销售将达8000万台,总量1.5亿台。一条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如果只切割电视屏,一年最多供应1500万片。所以,仅满足电视机生产的屏幕需求量就需要10条8.5代线。

  默克集团董事会成员雷克曼表示,近几年国内平板显示器市场以100%甚至2~3倍的速度增长,未来随着国内液晶面板内生产商的不断扩容,对上游液晶材料的需求也会持续增长。“有人担心市场饱和,也有人提出产能过剩的问题。他表示,即使在韩国、日本不会再有LCD新投资,中国的情况仍截然相反。中国液晶面板产业会因外资的加入进一步得到巩固,技术持续的创新会推出不断扩展的产品组合,新产品又会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因此,我们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按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平板电视面板自给率应达80%以上。2012年,我国面板自给率为20%~30%,2015年,预计我国能拥有9条第8.5代生产线,面板自给率可达70%~75%,还未达到规划的要求。因此,投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是必要的。近年来,顶住“产能过剩”舆论压力的中国面板企业投资建设了多条液晶面板生产线。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做强液晶产业,引进各种新兴技术,这是中国液晶面板产业走出全球独立行情的支点。

  整体来看,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一方面,显示面板产业经过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和电视的三次市场应用浪潮,在全球市场上已经跨过了快速成长期而进入了成熟期;另一方面,新的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全球显示面板产品的价格仍在不断下降。业内专家判断,此时正是产业洗牌的最佳时期。如果本土企业发挥自身的产业和技术优势,随着国内厂商高世代线的投产,可以有效填补我国的市场缺口,并不会出现市场过剩的现象。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