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星光电11代线在65寸等超大尺寸液晶面板上可以更好发挥其产线优势,满足未来大尺寸液晶电视的应用需求。
一直以来,深圳市对华星光电1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投资专案极为重视。自今年5月以来,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深圳市委副书记、华星光电G11专案领导组长李华楠等多次调研华星光电G11专案,特别是要求确保今年底开工建设,这进一步确认了华星光电1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的可能性。华星光电11代线一旦建成,将成为全球最高世代,也是投资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线。目前华星光电正在积极推进11代线前期准备工作,抢占发展制高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那华星光电11代线具体还面临哪些挑战呢?
上游配套不完善 仍存技术风险
中国液晶面板业近年快速发展,甚至有望于2018年产能超越韩国,问鼎全球,彻底改变了十多年前“缺屏”的现象,面板自给率不断得到增长,且实现了关键重点技术的提升。而华星光电11代线的建成,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大陆在全球显示面板的重要地位。
据悉,华星光电G11项目(11代新型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专案),总投资近500亿元,着眼于生产65寸以上的高画质大尺寸液晶面板,计划2016年底开工,2019年实现量产。目前中国企业主流面板生产线是8代和8.5代,在65寸等超大尺寸液晶面板上,国内电视整机厂商一般都只能从国外进口。尽管华星光电11代线仍然处于专家论证阶段,如果投资建设成功,那么对华星光电自身的发展将有战略性意义。
众所周知,液晶行业是典型的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的“三高产业”。行业数据显示,以月产能6万张基板的液晶生产线为例,4代线投资要75亿元,5代线要100亿元,6代线要200亿元,8代线要300亿元。而且,一旦进入,还要马不停蹄地拼规模,不断追加投资。这样的烧钱不是一般的企业所能承受。
除此之外,拼技术也是液晶面板企业永恒的“主题”。举例来讲,自主建线技术作为液晶显示产业核心能力之一,关系着企业能否具备这一产业关键的高端制造及研发升级能力。也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国外企业对我国高世代线的建设和相关技术一直保持封锁状态。作为全球最高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华星光电11代线无疑在设计、研发、制造上面临更大的困难,尤其是上游配套水平决定着其成败与否。
对于华星光电11代线,基板玻璃、掩膜版、偏光片等材料供给是最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板玻璃。基板玻璃一定要临近生产制作,这个问题可能是影响华星光电能否做11代线的最大因素。京东方10.5代线开工也是等到康宁落户合肥,否则是进行不下去的。
为了配合京东方合肥10.5代线顺利开工,康宁公司投资13亿美元在其附近建设一座10.5代基板玻璃制造工厂,提供就近支持,解决京东方10.5代线后顾之忧。然而,华星光电11代线又能否解决基板玻璃供应的难题呢?
如今,中国大陆拥有全球最多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从技术和专利角度来看,无论建设10.5代线还是11代线都不存在技术风险,反而是配套产业让人担忧。除了基板玻璃外,在张百哲看来,设备也是较大的问题。
全球投资的8.5代线设备比较多,设备制造比较相似,前期摊销完成,设备相对来说就会比较便宜。但是11代线全球仅有1条,设备摊销会很高,这势必会增加投资,华星光电能否控制住500亿元的投资是比较令人担心的。此外,设备的交付周期也会比原来长,设备运输难度也会增加,因此在设备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这些都是华星光电建设11代线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接下来一段时间,哪些企业会接下华星光电11代线这一盘大棋呢?我们拭目以待。
临近下游终端应用 具有政策市场优势
液晶面板产业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与生产和消费地靠近。在液晶面板发展较好的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已经将近100%,至少能达到90%以上。同时,在平板显示领域,厂商间的合作目的很明确,面板企业与下游本土彩电企业进行捆绑,以稳定将来面板的销售。这对国内面板厂商来讲,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式,与没有上游液晶面板业务的彩电企业进行交叉持股形成利益捆绑,就会有稳定的下游出口。
从中国大陆来说,深圳的平板显示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是大陆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基础雄厚,规模领先。目前深圳地区整个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具有三大特点:一是LCD产业规模较大、配套较完善,TFT-LCD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二是TFT-LCD产业以中小尺寸面板模组及配套件为主,并在大尺寸面板领域已取得突破;三是下游产业相对实力较强,集聚了大量的终端厂商。深圳地区集聚了TCL、创维、康佳等三大彩电生产企业以及众多出口彩电OEM厂家。其中,TCL、创维、康佳三大彩电制造商占全国彩电总量70%的比例。因此,作为TCL集团旗下重点企业,华星光电11代线将可以很好地满足TCL集团庞大的显示面板需求,还可以满足其他下游彩电企业的以及其他终端应用厂商的应用需求。
同时,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和战略高地,以电子信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而新型显示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环节,其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产业带动力强,大力发展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对优化深圳产业结构,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深圳一直都高度重视发展平板显示产业,正努力打造中国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的重要研发生产基地。
2015年深圳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为14970亿元,同比增长9.1%;电子信息产品出口138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215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的七分之一。目前,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日趋优化,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软件产品等高端产品比重不断提高。因此,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需要以新型显示为基础的产业作为重要支撑,继续推动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健康、稳健的发展。
华星光电11代线不仅能完善平板显示产业链,提高深圳平板显示国际竞争力,而且能促进深圳显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深圳城市竞争力。这也是华星光电G11项目作为深圳市重大项目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原因。
存产能过剩的隐忧 开拓新应用成出路
2015年12月2日,京东方已经在合肥投建了全球最高的10.5代面板生产线,随着华星光电确定11代线投资方案,那么中国大陆将有两条10代线以上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而华星光电11代线也将成为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近年来,中国大陆高世代液晶面板产业快速崛起,目前已有8条8.5代线投入生产,再加上拟建设的生产线,我国8.5代-11代线将多达14条,待全部量产后,庞大的液晶产能不得不让人感到担忧。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中国大陆面板产业应该适度发展。
近期,IHS显示屏供应链研究和分析总监Deborah Yang表示,全球电视显示屏供应短缺可能仍将是2016年第三季度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对于希望为即将到来的假期销售旺季补充面板的电视制造商而言是最关键的一个时期。根据IHS Markit这一全球领先的关键信息、分析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情报,为了应对显示屏价格的上涨,各电视品牌正越来越积极地采购面板以确保其在今年下半年的面板需求。#p#分页标题#e#
针对40英寸、43英寸、45英寸和49英寸面板的战略面板供应商谈判,以及针对49英寸、50英寸、55英寸、60英寸、65英寸、70英寸和以上显示屏的产品定位和成本竞争力,这两大主题在2016年末和2017年至关重要。尽管对于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担忧仍然存在,中国面板制造商仍不断扩大其32英寸至49英寸显示屏以及55英寸显示屏的供应链。大多数电视厂商目前都面临了较大尺寸面板如55’’和65’’尤其是UHD产品供应短缺的问题。
因此,华星光电11代线在65寸等超大尺寸液晶面板上可以更好发挥其产线优势,满足未来大尺寸液晶电视的应用需求。
调研机构IHS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4K电视的出货量将同比增长170%;8K电视的全球出货量有望从2015年的2700台增加到2019年的91.1万台。在过去十年中,电视市场的平均屏幕尺寸每年增加1英寸,在70英寸电视普及前,屏幕大小将继续增加。到2019年,65英寸及以上尺寸的电视出货量将以17%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大尺寸超高清面板将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在未来物联网时代,万物相互连接,会派生出许多整合的新功能,因此中国面板企业也应在3Dtouch、传感器等新技术上布局。只有创新应用,才能顺利消化未来巨大的面板产能,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未来,除了家庭彩电市场,大尺寸超高清显示面板的应用领域日趋多元化,超大尺寸的10K、8K和4K超高清显示屏在影视、交通、艺术、医疗等多个商用领域都将大有作为。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