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行业追踪 > 行业观察 >

面板涨价正成为彩电市场洗牌导火索

编辑:liuchang 2016-08-26 11:10:55 浏览:880  来源:未知

  电视要涨价的风声,于8月中旬再起。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电视涨价声音背后,拉来上游的面板供应商站台,更有一些第三方的市场研究机构对于面板上涨的整体预测。

  在笔者看来,无论上游的液晶面板何时涨,涨多少,对于当前的彩电企业和商家来说,短期内都不可能轻易启动电视涨价机制。一方面是迫于激活用户的需求,不会轻易将面板上涨直接传导给市场商家和用户;另一方面迫于行业竞争和洗牌的需求,加速一些抗风险能力弱的厂家加速出局。

  电视涨价,传闻再起!

  从上周末开始,一则来自媒体关于液晶面板大幅度涨价的消息,再度于一些二三线彩电厂商之间流传。

  随后,家电圈查证后发现,这则消息来自于专业市调机构HIS,其透露8月下旬主流32寸电视面板均价大涨17%。主因为面板厂京东方因为自身经营业绩巨亏,于8月领头对32寸面板涨价达10美元,单月涨幅17%至18%,高于预期。同时,友达及群创力推的40/43寸面板同步创下11%的单月最高涨幅。

  虽然液晶面板涨价,肯定会引发下游彩电市场一系列连锁反应。确实会推高下游的彩电工厂经营成本上涨。但是,任何彩电厂家都不会因此而选择直接涨价。

  一方面,从液晶面板上涨到电视整机上涨,还需要至少2个月左右的传导期。另一方面,接下来的“金九银十”属于彩电市场的销售旺季,更是众多彩电厂商借机推高出货的好时机。

  在这种背景下,谈彩电市场的涨价,为时尚早。更为重要的是,至今市场零售量占据中国市场前六强的彩电厂家,没有一家公开宣布涨价的。就算上游液晶面板厂家涨价,下游整机大厂家不涨价,其它二三线彩电工厂的涨价也会“胎中腹中”,难以成行。

  终端涨价,关乎全局?

  彩电涨价,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关系到整个彩电产业链,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系统工程。考验的是彩电企业的全局化竞争能力。

  当前,消息显示32寸液晶面板涨价,还只是供应商京东方一家的行动。就全球液晶面板的供应体系来看,出货量位居前列的三星、友达、群创均没有在这一尺寸上涨价的动作。即便是与京东方同属本土阵营的华星光电,还没有涨价动静。

  虽然一些第三方的市场研究机构预测,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上游面板企业,在更多液晶面板尺寸上存在涨价的预期和动作。但是,对于不少彩电巨头来说,这并不偶然,更不难应对。

  当前,32寸早已属于无利润机型,42寸也只是微利,并从今年开始已经不再属于非主销机型。来自第三方对于今年彩电零售市场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32寸零售量、零售额占比分别为19.66%、6.83%。而40、43寸零售额占比分别为6.47%、6.94%。零售量占比分别为10.39%、8.94%。

  与此对应的,则是55寸零售量、零售额的占比则分别达到24.21%、33.06%。可以说,一些强势的彩电工厂正在通过市场销售大尺寸化的切割,提前主动预防来自上游中小尺寸涨价,可能造成的下游市场竞争被动局面。

  再者,通过梳理过去十多年以来的彩电市场发展情况,基本上看到,整个液晶电视市场的价格一直处在稳步下降通道中。即便是一些液晶面板短期上涨,一则大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将这部份的涨价空间进行主动消化;二是通过推新代旧的方式,以新产品取代老产品的结构性涨价,来化解市场经营挑战。

  相反,最近几个月以来,一直对外向彩电经销商释放面板涨价将推动电视提货价上涨消息的,主要是一些二三线彩电工厂。从某种角度来看,越是这些二三线厂家,越是对于上游原材料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难以消化和应对。主要是很多的二三彩电工厂对于下游的分销商、零售商采取的是“一票到底”供价策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彩电工厂才会将上游涨价传递给下游商家。

  相反,对于当前市场上的中外彩电领军品牌,以及众多的互联网电视品牌,都没有释放出涨价的信号。即便是他们受到了上游面板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也会选择通过内部的管理来消化这种涨价因素。

  所以,当前关于电视涨价一事,当前已经沦落为少数厂商进行市场炒作的一个重要工具。过去几个月时间,一些二三线的彩电工厂不断向商家释放:受面板价格上涨推动,下个月提货价要上涨的信息。

  目前来看,这就是非主流彩电厂商的一种自救工具,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一些大企业正希望借此机会来进行市场洗牌。

  来源: 家电圈 作者:贺扬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