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新闻动态 > 展览会议 >

纳晶科技赵飞:量子点在显示应用上优势明显

编辑:liuchang 2016-11-18 17:52:36 浏览:1685  来源:未知

  作为国际顶尖的纳米材料科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彭笑刚是量子点绿色化学合成方法的创始人,其在量子点领域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已开始在显示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2016中国(国际)量子点产业峰会上,纳晶科技显示事业部总经理赵飞受彭笑刚教授委托,分享了其在量子点材料在显示领域应用与研究的成果。

  作为下一代最有竞争力的显示技术,量子点技术凭借色域覆盖率、色彩控制精确、使用寿命、功耗等方面巨大优势,被认为是OLED并驾齐驱的未来显示技术。赵飞在峰会上首先表示:“2015年初量子点仅仅作为荧光粉领域一个非常小的分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然而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量子点从一个分支,发展到可称之为一个行业,这让从事量子点研究与应用的人备受鼓舞。”

  赵飞介绍,量子点通俗而讲就是溶液胶体纳米晶,尺寸一般2-10纳米,自被发现以来备受各个领域关注,特别从90年代到现在,很多人对量子点研究及关注日益增长。他认为,量子点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人类发现的最为优秀的发光材料之一。由于量子点被称为胶体纳米晶,即以无机的固体材料为主,可靠性非常高,同时因采用溶液法合成,相比一些传统的荧光材料具有非常好的加工性能,为后续柔性OLED或者类似柔性显示提供了可能。从原理上来讲,随着颗粒减小,能级从一个比较分散的状态或者连续的状态变成一个分裂状态,而且能级分裂大小和尺寸有关联关系。基于此,就可以通过量子点尺寸来控制光学性能,发光颜色也可以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域,从蓝光一直到红光甚至紫外区域。

  据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16年,量子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萌芽发现时期,即上世纪70-80年代。第二阶段,合成的中心时期。自上世纪90时代以来,非常优秀的纳米晶被合成,同时也涌现了非常多相关的量子点专家。第三阶段,以2011年左右为分界线,彭笑刚教授发明了绿色化学合成方法,使量子点普遍的合成成为可能。

  赵飞指出,量子点的出现,给显示带来了更加鲜艳、更加至纯、至美的色彩表现,但是QLED和QD TV分属两个概念,QD TV仅仅是第一代量子点电视,需要背光和液晶组合在一起。彭笑刚教授开发的QLED是一种可自发光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可调性高,相对OLED有更好的优势。2014年,在彭笑刚教授努力之下,实现了红光QLED性能突破,EQE达到20.5%,寿命实现了10万小时。

  由于QLED器件要求量子点必须是完美的单晶状态,同时均一性要求高,且需要和结构匹配,这对量子点本身提出很大的挑战。对此,彭教授提出了一个激发态控制合成的机理,这是继绿色化学合成方法之后提出的第二个比较让人振奋的一个研究突破方向。通过合成量子点本身的激发态,这样可以实现定向合成,发光效率和寿命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非常适用于QLED的合成,这一点已经在彭笑刚教授联合实验室得到充分验证。

  赵飞也介绍,目前麻省理工(MIT)提供了蒸镀量子点方案,也实现了非常高的效率。但是因量子点的可加工性,彭笑刚教授课题组研究方向是采用印刷打印路线,可以做成油墨进行打印,其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加工方式。在峰会上,赵飞展示了纳晶联合实验室取得目前阶段的成果,但是也认为QLED仍然存在很多技术挑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突破。

标签:
相关阅读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