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未来中国平板显示发展趋势:OLED PK TFT-LCD

编辑:xiaqiaohui 2012-05-12 19:23:14 浏览:3107  来源:

 

  高峰论坛现场

  论坛嘉宾: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刁石京

  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梁新清

  台湾显示器产业联合总会理事长彭双浪

  香港科技大学显示中心主任郭海成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彭俊彪

  深圳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贺成明

  互动嘉宾:

  复旦大学谷至华教授

  三利谱公司张建军董事长

  台湾工研院程章林博士

  TCL工研院副总工程师朱昌昌教授

  清华大学张百哲教授

  维信诺公司万博泉教授

  2012深圳光电显示暨2012中国(国际)彩电节和2012中国平板显示学术会议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作为每届深圳光电显示周论坛唯一一个高峰论坛的节目,每次活动都得到了业界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与其他大会报告形式不同的是,本次高峰论坛是一个嘉宾与参会者交流、互动且现场气氛轻松、愉悦的平台。本次高峰论坛共邀请了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刁石京、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梁新清、台湾显示器产业联合总会理事长彭双浪、香港科技大学显示中心主任郭海成、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彭俊彪以及深圳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贺成明等七位重量级嘉宾到场座谈。本次高峰论坛探讨主题是“平板显示技术发展的动态和中国平板显示未来发展前景”,七位嘉宾就目前我国的OLED与TFT-LCD的发展与现场来宾作了深入探讨。

  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秘书长孙政民和深圳电视台吴娅琼小姐共同主持了此次高峰论坛。孙政民秘书长首先对全天学术会议的报告作了简短的总结,他说,今天各位专家都发表了高论,大家的观点也有互相竞争,这就好,就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然是学术会议就强调学术自由、学术平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为了活跃现场气氛,孙秘书长也对此次论坛略作调侃,他说,此次中国平板显示学术会议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精英的高度关注,今天来的许多专家学者是重量级的。说句老实话,有资格座上来的不下于20人,但没办法,只能请7位作为代表,其他重量级的专家、教授对不起,委屈你们在台下,咱们一起共同讨论吧!论坛就在这种欢快的氛围中开始了...

  高峰论坛嘉宾主持人孙政民先生和吴娅琼小姐

 

  孙政民:目前全球90%以上的市场都是被液晶显示器占据。我记得80年代初的时候液晶是最差的显示器,又不发光,又没有亮度,又有视角问题,响应又慢,几乎找不到优势。曾几何时,30年过去了,当年的梦幻电视由液晶显示器担当了,现在液晶显示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我们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液晶显示技术未来发展的空间在哪里?我想请教一下欧阳钟灿院士。

  欧阳钟灿:液晶显示经历这30年的摸爬滚打,将来会不会有新的技术取代,真的不好说。但是从21世纪的信息时代来说,液晶显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目前我们国家产品、数量来讲,现在无论是iPhone、iPad、电视都离不开液晶屏。液晶和CRT的竞争,最明显就是PC,所以平板显示给液晶发展的空间,当时大屏幕还是很难的,我们要感谢日本、韩国,把大屏幕跟CRT进行比较。到了现在是不是液晶显示已经到底了?iPad、手机就不会,手机换代是非常快的,所以液晶显示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孙政民:这个问题我还想问郭海成教授,液晶技术不断地发展,从模式、材料、设备、工艺还有很多,我想请教一下郭教授,您的观点是什么?

  郭海成:LCD可以说唯一的缺点是用电比较大,主要是彩膜,还有偏光片技术,如果解决这两个问题,LCD用电效率和OLED差不多,或者比OLED差一点。所以我觉得LCD和OLED还有长远的竞争,LCD如果要提高性能,要把偏光片去掉,这个技术十几年前日本已经做了,也没有实现,这方面有些专利已经到期了,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还有像纳米技术、纳米光学,可以找到一些试验点看一看,这样的效益会提高,所以有很多发展空间的。

  吴娅琼:TFT-LCD用了18年的时间从一代线做到十代线,三星过去曾说要做十一代线,友达也说要做十一代线,由于金融危机加上欧债危机,这些计划都搁浅了,如果在不差钱的情况下,请问彭总,友达会考虑重启十一代线吗?

  彭双浪:我们要投入一个产业,除了要看整个技术到不到位之外,最重要的是看钱的问题,另外一个是市场。目前整个市场的情况,虽然2011年10代线投产以后,60寸以上的超大尺寸份额已经有成倍的增长,但还不足以消化10代线产能,所以在这个状况之下,目前为止10代线的整合、回收还是遥遥无期,还处在非常大的亏损状况之下。TFT-LCD在过去15年得到了非常蓬勃的发展,其实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取代系统应用,如便携型产品,甚至显示器、TV,取代过去非常庞大的CRT应用。未来在应用上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挖掘出来的地方,但是要走向TV这么大的面积取代现代的技术,目前是看不到的。所以3年以前我们曾经有做规划到10代线,可是目前不只是资金的问题,还有市场和应用上,还没有看到非常明确的利用目标,目前还是以8.5代线作为量产的工程。

  孙政民:谢谢彭总,企业家讲出来的话和教授不一样,作为企业家来讲,考虑得更多是技术和市场发展。下面请教贺总,您觉得TFT-LCD技术未来发展空间还有哪些?我参与过华星未来几年计划的评估工作,请贺总介绍一下,华星还有哪些发展?

  贺成明: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华星未来发展的想法。首先讲华星的建立在2年多以前,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开展的,当时做这个决策的时候在座很多人都在,做这个决策得到了一系列反对声音,反对来自于学术界,说组建团队完不成建设。第二个反对是政府,200多亿的项目,风险巨大。三是来自企业界,有很多疑虑。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现在华星的情况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市场也有一点点回暖的迹象,良率也达到了90%以上,我们心里稍稍安稳了。安稳之后依靠工厂参与竞争。一个是继续向TFT-LCD方向,比如说市场需求肯定作为企业驱动的源泉,现在切割的是32英寸、45英寸、55英寸,我们还有一些尺寸不具备,我们在这方面继续研究,看怎么做。另外4.5代生产线正在建实验室,为未来的OLED的发展方向,还有低温多晶硅的研究,但毕竟刚刚起步,现在马上确定未来的方向还为时过早,这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点。

  孙政民:刚刚四位嘉宾对LCD发展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教授主要搞研究,企业想的怎么赚钱,现在请台下一位教授发表他的高论,有请复旦大学谷至华教授。为什么请谷教授讲?他原来在吉林彩晶工作过,现在又在从事研究,我们请他谈一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谷至华:我认为TFT-LCD从1代线做到10代线,基本核心技术都没有变,整个TFT-LCD平板显示器处在起步阶段,其未来发展动力在于这个技术本身杂交的技术优势有发展基础。第一块是光学开关的液晶技术,第二块是作为电学控制元件的TFT,第三块是背光源。这三个杂交技术中的任何一块技术进步都会带来液晶显示器的技术提升。我觉得在未来几年之内会有非常重要的技术进步,因为从1991年第一条线的投产到2009年10代线的投产,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TFT-LCD经历了疾风暴雨似的产能扩张,到目前为止TFT-LCD只是告诉我们,平板显示器可以这么做,但是根本没有时间考虑怎么做得更好的基础性的技术工作,从现在开始整个产业一个产能扩张的过程已经结束了,现在进入一个扎扎实实的技术提升阶段。

  现在TFT-LCD面临三个技术升级:第一是TFT技术,华南理工彭俊彪教授讲了这个金属氧化物TFT技术,这个技术是非晶硅和多晶硅技术的替代。从氧化物半导体的优良的物理特性和工艺特色的角度来看,实现400、500的迁移率完全可以期望。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集成系统,将驱动IC、控制IC以及CPU都做在玻璃上。

  第二个技术,我们现在拥有的技术应该说光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8%。目前的液晶是偏振光的开关,其中偏光片损失光能一半多,如果蓝相液晶光子晶体的性能研发取得突破,就可以得到自然光的光学开关,去掉偏光片,光的利用率会大幅度提高,功耗就会有大幅降低。另外现在背光源我们用LED已经有很大的进步,LED目前只有100lm左右,我们可以期待3年以后LED二极管做到180lm,做到200lm,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第三个技术就是用场序背光源,用时间彩色技术代替现在的空间彩色技术,我们就可以取消彩色滤光片,这样既提高分辨率,又大幅降低功耗。我认为在未来的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TFT-LCD的功耗可以降低十倍,这就是TFT-LCD生命力所在,目前只是冰山一角,才看到一点点。

 

  孙政民:谷教授发表了跟很多人大不一样的结论,特别是媒体在担忧OLED是不是取代TFT-LCD,刚才谷教授说潜力很大,TFT-LCD的发展现在才刚刚开始,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究竟今后如何?我们有待实践证实。我本想和各位嘉宾探讨LCD的发展还有什么空间,不知不觉就把和OLED之间的竞争拉出来了。LCD也是比较命苦,一开始,10年前PDP曾经耀武扬威说,将来高清大屏显示就是PDP一统天下了,LCD充其量就是20英寸以下。10年后,LCD不仅打败了CRT,也将PDP排挤到边缘。正当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出来了OLED,最近三星势头很猛,所以我下面一个问题就请教彭俊彪教授,LCD现在性能发展得不错了,经常说OLED比TFT-LCD亮度高、对比度高、宽视角,响应快,其实差距并不大,有些优势也没多大意义。你能告诉我OLED相对TFT-LCD最重要的优势在哪里?

  彭俊彪:这个问题既大又小。比如说OLED薄、轻,柔性、卷曲、可折叠,还有一些其他的性能。从应用来讲,它的前景、空间很大。从OLED的产业发展来看可谓生不逢时,为什么这么说?自1997年第一款车载OLED的产品出来之后,以为OLED将来产业会大发展,很快发现没机会了,因为当时液晶技术取得了质的突破,所以在电视上的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功。假如不是这样的话,今天的显示不一定是这种局限。我的意思不是说OLED如何好,从OLED本身的制造性、性能、应用的空间来讲,现在逐步被市场认可,这还需要过程。今天的报告一再讲,TFT-LCD是巨无霸,这也是一个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我相信OLED,也就是说从去年开始才看到它有被消费者认可的应用领域和空间,现在实际上才刚刚起步。所以我说OLED的发展,虽然大家认为曙光已经在前面,实际上从中国做OLED产业的角度来讲,一个是技术布局,一个是空间布局,可能要更加理性、更加仔细的思考。

  我本人对OLED倾心并不是排斥LCD,LCD技术的层面很成熟,而且到了相当的程度。OLED现在所欠缺的,随着发展过程来看,与材料密切相关的器件、工艺和装备都逐渐、逐渐在整合,可以说OLED产业技术的发展还处在群雄争霸的局面,过不了太久是不是几家独大?到这个层面就与液晶差不多了,我说OLED还有一段比较长的发展时期,从性能来说我认为它更优越一些。

  郭海成:我觉得有很大的可能是LCD和OLED会同时存在,而且同时存在在同一个产业,因为OLED与LED做背光不一样,研究发现OLED光源发射出来的光有偏振光向,如果OLED做背光源,就可以把现有偏光膜去掉,立刻光效应提高一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怎么把OLED的光源做好,可以让OLED与LCD同时存在。

 

  孙政民:谢谢两位教授,两位教授的观点是一个新内容,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融合或部分融合。今天嘉宾有三位教授,三位企业家,回答问题角度不太一样,我有一个问题请教彭总,OLED的事情不仅是大陆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台湾媒体也忧心忡忡,有人说OLED的兴起就是投资几千亿新台币的TFT-LCD行业灰飞烟灭,有那么恐怖吗?

  彭双浪:一个产业的形成和技术的发展有时候不一定走同样的方向,过去显示技术非常多,TFT-LCD可能是最差的,为什么现在成为最主要的产业?其实产业的形成有它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在。过去十几年,不管是使用者对3C产品轻薄的需求和应用,还有替代的产品,对节能的要求,其实都让LCD成为一个主要的产品。另外一个很重要的,LCD产业因为参与人比较多,不讲上下游,光谈面板这一块,全球的投资超过1万亿的人民币,这么大规模的投资,再加上下游产业,其实它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无论是材料、设备、面板技术、应用技术,因为这么大的投入使得产业发展很快。

  今天OLED是一个热门的问题,也是因为过去TFT-LCD过去2年变化表现太差,所以把希望寄托在OLED。OLED是一个好技术,但未来会不会完全取代TFT-LCD?我认为不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TFT-LCD发展到今天,所不具备跟OLED竞争的条件越来越少,因为它的发展速度太快。OLED电视可以做到很薄,厚度是6mm,跟现在的TFT-LCD电视10mm,你会看不出来差异在什么地方。至于色彩饱和度,响应速度,OLED确实优秀,在某些应用上会有很大的区别,但在一般的消费者的眼睛里分不出来。一般的消费者买东西,除了性能要好、应用要够好,最重要的还是价格要低。以OLED现有的制程技术,要能够大幅度的降低成本,可能还有一些困难,需要更大规模地从材料、设备、制程、人才等更多的投入,什么时候达到现在的TFT-LCD规模,那时候才会有可能。另外一个,大家别忘了,OLED的基板还是TFT,现在的TFT就算去做OLED,只是应用上把基板改成OLED的应用。也许还有未来因为基板的改变,比如塑料基板做成可挠式,目前这方面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友达在OLED这一块投入非常积极,我们在中小尺寸,手机屏今年二季度就要投入量产。在大尺寸方面,我们有一条6代线的试验线,我们在技术的开发、研究、实验,甚至于做成样品的阶段非常积极,但是在量产技术还没有达到可以让产品做到很经济、实用的状况之下,我们不会贸然的做。这是友达参与OLED技术的态度,当然我们也希望OLED的好处未来能够带给一般的消费者,但这会需要很长的时间。

  吴娅琼:接下来想请教一下贺总,我们知道OLED的发展态势咄咄逼人,您觉得OLED对华星会造成威胁吗?您觉得该如何应对呢?

  贺成明:我们谈到OLED的技术,经常讲到核心技术。比如说我们谈到发光材料,我可以做OLED的发光材料,谈到核心技术,我们就做一个核心产品,我在企业感到这远远不够,没有核心技术确实不能向下走,但有核心技术未必就能够走得通。你做成一个产品,除了具有核心技术之外,还要具有相应的设备、工艺、材料以及生产的组织,这样可以做出一个产品。这个产品,也许100人或1000个人做出一个,是不是能够进入市场,能否真的替代?5年前去日本参加东京电子展的时候看到FED,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当时大家认为那个替代PDP,因为太简单了,有阴极、荧光粉、真空就完了,和CRT原理一样,原理只是阴极多了,原来是3个阴极,改成300万棵阴极就够了,但3颗阴极变成300万颗就是做不到,样品是42寸的,色彩非常好,就跟彩管一样,反映速度很快,但是做不到量产。不仅仅是如此,即使能做好了,你的产品要有竞争力,还有研发、人力资源的管理,IT、财务、品质、供应链、市场、客户、资金等等,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东西。无论是TFT-LCD还是OLED,取决一个产品竞争获胜的因素实际是太多的,很难用现在的观点马上去评判,但这对华星来说我们不敢怠慢,我们还在观望。

  孙政民:贺总既是企业家又是教授,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年(1993年)我从南京大学到天马,那时候像我这样从教授变成总工的几乎没有。现在邱勇副校长又是教授,又是维信诺老板,贺总也是,看来教授和企业家也要融合了,这对我们发展非常有利。刚才专家已经把LCD和OLED之间的关系发表了非常好和与众不同的观点,我答应给大家自由发言的时候,特别是年轻朋友,哪位年轻朋友来发表一下你的观点也可以,你认为OLED会取代TFT-LCD还是共存,还是融合?还是打不过LCD?各种观点都可以发表。好,有请深圳市三利谱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军发言。

  张建军:如果说OLED取代LCD,我个人认为除非是柔性显示。如果说在柔性方面OLED还不能做成功,要取代LCD很难。从显示效果来讲,OLED和LCD相比,显示的颜色各方面看,消费者来看相差并不大,我当时为了验证OLED的效果,特意去买了三星的手机,我们也拿来跟iPhone对比过,包括我们所说的响应时间问题,视角问题,现在LCD的响应时间可以做到2毫秒了。我个人认为很多都在OLED方面玩概念玩花样,过几年就这么回事了,我认为未来LCD还是主流。

 

  吴娅琼:多年来学术和技术实现产业化直接促进了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中国有一个叫“产学研相结合”的说法,其实台湾也有类似的情形。台湾工研院多年来为台湾平板显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为产业输出技术,另一方面也为产业输送人才,今天台湾工研院的程章林博士也在现场,我们请程博士介绍一下台湾工研院的经验。

  程章林:我在专题演讲中,特别讲到OLED和LCD最大的差别就是柔性显示。我经常讲OLED不一定要取代LCD,OLED可以去开创目前LCD还没有办法开创市场的部分,在这个情况下,事实上就是各取所长,最终受益人是消费者。过去说到LCD有缺点,OLED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经常讲,未来可能大面积OLED恐怕一下子做不到,但中小面积是个可能。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收起来是智慧型手机的屏幕,打电话就是手机,无论是两折还是三折就非常方便。商用方面OLED有很大的机会,至少容易携带、容易收藏,所以在很多地方移动性要比TFT-LCD要大,譬如说做广告,电影散场的时间你就可以把商业广告放在那个地方,电影开始的时候就可以有流动性。我个人认为TFT-LCD这一路走来经过很多很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把它从一个丑小鸭做成今天的水平,OLED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还是比较同意刚才教授讲的,OLED有点生不逢时,OLED起来的时候碰到TFT-LCD这么棒,快发展的时候又碰到LED,OLED这么好的技术,我是从柯达出来的,我看到同事们怎么一路走来,把大家想不到的技术做到今天这个地步。我认为未来LCD和OLED并存,OLED会开拓目前LCD没有的应用。

 

  孙政民:国内也有类似于台湾工研院的机构,但规模没有他们这么大,成果水平没有他们这么高,也开展了很多工作,比如TCL集团的工业研究院,下面请TCL工研院副总工程师朱昌昌教授介绍TCL工研院如何把技术研究开发和产品化相结合的。

  朱昌昌:TCL工业研究院与国外相比还是有相当多的差距,我们也在做很多的努力,想缩小中间的差距。TCL工业研究院也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常我们有这么几种把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技术的途径,一种是License,把我们的技术授权人家使用。比如说我们开发动态背光的控制技术,我们把这个技术License给日本的公司,他们也给了我们几十万美元的报酬,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把开发成果以公司的名义,去外面去成立一个小的公司来寻找发展壮大的机会,我们也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我们有一个IC设计公司,开始几年情况很差,但最近在触摸屏IC设计上找到突破,效益很好。我们也有失败的案例,如智能家居研究成果,由于房地产的调控和其他技术因素的影响,这个公司到现在为止没有很好的发展。我们公司业务也有技术转让,把技术转让给其他部门使用,但这里有2个问题,我们应用开发成果,产品上就有一些问题。第二,我们公司内部转换,一般我们拿不到钱,所以这也遇到很多问题。我们最近有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我们把我们的技术和应用产业部门,比如与多媒体成立联合的研发中心,把我们研发出来的技术放在联合研发中心去,利用多媒体的产品优势,利用我们工业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再把它变成产品。

 

  吴娅琼:中国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应该向日本和美国学习,以大企业为主,接下来和京东方探讨一下,国家TFT-LCD工艺工程实验室在京东方是如何将研究开发和产业发展相互结合起来的呢?

  梁新清:京东方国家TFT-LCD工艺工程实验室是发改委、工信部三年前批准实施的,主要还是跟着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现状有关。我国与国外相比,在TFT-LCD研发能力、研发手段,条件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发改委和国家工信部的批准和支持下,京东方作为一个开放的实验基地建设,建成以后我们有一条2.5代的实验线,主要目标正如今天专家学者探讨的,一个是LCD怎么能够做得更好。第二是下一代技术能不能早一点投入研发?以及研发手段问题。董友梅副总今天在演讲的时候介绍了我们做的几个产品,包括透明显示屏、氧化物TFT,还有展馆我们应OLED产业联盟的安排,也带了几款OLED的雏形产品在那里展示,都是这个实验室产品,同时它的建成有利支撑了京东方现有产线工艺能力的摸索,也给相互配套的企业提供一些机会,比如说材料的认证。现在将近300人在那里工作,应该说建成以后对京东方,包括对国内兄弟企业起到很大的帮助。

  孙政民:下面话题转到产业上来,大家知道全球TFT-LCD生产线主要投入基本就在中国,今后中国大陆还要投几条线,现在媒体也经常问一个问题,现在经济不景气,产能都满了,中国为什么投资建那么多线呢?我们应不应该建?有请我们国家在平板显示产业方面的主管领导,刁石京副司长,请您谈一下这个问题。

  

  刁石京:这是个令大家困惑的问题。当时国家在做决策的时候,是在2007年2008年。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开始,那时候我们一直还在坚定不移的支持这些线的建设。首先是从我们国家的产业发展出发,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五大门类,其中彩电是非常重要的领域,这个领域从CRT向平板转型以后,彩电主要价值的部分全部集中在面板,另外这也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跟上这个步伐,也没有彩电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初有一段时间整个平板形势非常紧张,国内主要的彩电骨干企业都受制于面板。金融危机以后,面板形势稍微有所缓解,我记得2011年在在北京的平板峰会上有人跟我们说,这么多面板线对行业是一个灾难!我觉得对有些先进入的厂商讲可能一个灾难,高利润的时代过去了,进入了一个完全市场竞争的格局。但从整个行业来说,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理由还是刚才讲到的,必须保障彩电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再一个,显示是信息产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人机交互的主要手段,未来信息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显示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绝大多数产品的进步都有离不开显示技术的进步。包括大家说的OLED,如果没有LCD的基础,后面的发展是无从谈起的。所以,如果我们不做LCD,当时不上这些线,我们就放弃了整个显示产业。从这两个最重要的理由出发,产业是必做的。

  同时再看市场需求,金融危机肯定不是一个常态,随着经济的好转,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的推进,就国内来讲整个市场容量对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说,无论从我们市场的需求角度,还是从产业发展的战略来讲,LCD的几条大线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从OLED技术发展的过程来讲,真正的走到产业化需要一个成熟的过程,我们讨论平板产业布局的时候这也是很尖锐的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提出来了,为什么不直接上OLED,还要花这么大的精力上TFT-LCD?了解产业的人其实大家都仔细回顾一下,一个产业从技术路线到最后走上市场成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LCD当初的出现在50年代,美国人在60年代就做这件事,当时投入很大的精力做,为什么没有做成?而日本人在70年代把它从美国人手里买过来,把它重新定位成小屏幕、计算器、电子表应用,通过这个方式把产业逐步成熟。而且中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笔记本电脑,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笔记本电脑作为LCD发展的载体,LCD可能不会有今天,有可能被PDP竞争下去了。而正好由于有这么一个核心关键产品把它培育成熟,把整个产业培育完善,才有我们今天产业链非常完善,技术成熟,成本也被广大市场所接受的LCD产品,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这个产业,缺了哪一样都不行。没有产业链成本做不下来,成本做不下来市场无法接受,经济发展不到这种规模,也不可能说满足这个进程,这是很复杂的问题。借今天这个机会讲一下我对OLED以及LCD的看法。因为我觉得从我们本身做规划角度大家也看到了,规划里头把LCD作为当前行业发展的重点,把OLED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差别在哪?当前就是为了解决产业急需,为了满足现今市场的需求,也为了给今后的产业发展打下基础。在几条大的生产线布局完成以后,更重要的工作是放在产品创新和产业链完善上,产品创新是为了更好的打开市场,增加产业竞争力,产业链的完善同样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不单单建几个厂,而是要为这个产业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大家清楚,OLED现在还是技术逐步成熟、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大家知道三星和LG都推出55寸的OLED电视,业界的专家都清楚,两个走的技术路线不是完全一样的,一是走RGB的方式,一个是背光彩膜的方式,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技术还在探索、成熟,最终哪个技术能占领市场,走向千家万户,我们也要拭目以待。OLED发展过程当中还有几个关键问题,第一是技术的成熟度,从工艺本身,从技术装备和产业完善上,还要再做很多工作,另外市场上还要再看。我们从CRT到平板,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从LCD到OLED,现在大家谁也不敢说,它是否就是一个完全替代。从用户角度看这个问题,它就是一个显示,我就要看到更清晰的画面,更高的分辨率,更省电,这需要大家去推动,逐步的接受、逐步的了解,最终决定的是市场。这里面对OLED提出一个新的课题,我们要找什么样的市场可以发挥OLED最大的优势,能够让市场所接受。就像我们当初做3D的时候要做一个杀手应用,比如说能够折叠的等等,如果有杀手级的应用,市场的接受度会更快一些。现今LCD的市场,要看双方各自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谁能够在市场竞争当中占领位置。但从政策层面上讲,我们要坚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因为这两个技术都是显示产业的发展重要依据,同时还是关系到产业,包括照明产业等一系列进步的方向。所以从我来讲,按照“十二五”既定的方向,推进这项工作。

 

  吴娅琼:中国投了多条高世代线,我想请教一下清华大学的张百哲教授,产能是否过剩。

  张百哲:由于我们建了多条面板生产线,到底产能是否过剩?我收集资料做了一个计算,挑两个时间点,一个是2010年,一个是2014年,为什么挑这2个时间点呢?2010年是我国逆势而上建生产线的时候,2014年底是生产线建成投产的时候。包括产能开出和产品市场预测,2010年测算结果和实际情况是符合的,表现为缺,2011年如果按照正常情况应该还是缺,但是由于欧债危机买的少了,再加上2010年的产能开出多了,就过剩了。到2014年底,把一些有可能的生产线,包括富士康想在巴西要建一条8.5代线,LG广州8.5代线,这样算起来的话,再做一些假设,由于大量的中小尺寸缺货,如果6代线以下全部转向中小尺寸了,那总量我的判断是平的,但如果不是这样的结果,还是有一点点产能过剩问题。当然,实际情况有没有那么多大线开出?我们国家可能性比较大,富士康巴西的产线能不能开出,我表示怀疑。但是有一个问题我可以回答,我们国内产能不过剩。因为我们国家从2006年开始到去年,平板显示器件每年进口达450亿美元的数量级,世界40%的产品被我们进口了,这是第一。第二,我们国家还有4亿多台的CRT电视要替代,我们国家现有的生产线产能,支撑我们国家的市场都不够的。所以有一个问题,从政府角度上讲怎么保护我们国家这么巨大的市场?

  孙政民:今天讨论得非常热烈,最后我们讨论一下中国未来平板显示发展的前景如何?请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梁清新谈谈这个问题。

  梁新清:今天我从行业角度说几句。确实,中国平板显示产业进入了比国外晚了近10年,但很快利用6、7年的时间发展到现在的规模,逐渐地各个世代线和各规格的产品都能陆续够供应给全球的整机市场,从总量上来讲还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去年采购面板,450亿美元左右的数量级。我国现有高世代面板线加上代建的,这种规模的完成对整个全球原来的供应格局已经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大家对我国未来平板显示产业的前景非常乐观,中国市场也有其特殊性,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全球显示终端,无论是电视机、显示器,包括移动的产品,50%以上是在中国完成生产,如果国内没有足够的屏供给,常年依靠大量的从境外进口解决,这总不是一个协调的办法,因此,我觉得中国面板规模不断扩大是市场的结果。同时,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特殊的国情来讲,无论中央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各地方政府投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所以经过几年时间建立起了几个产业聚集的地区,对每个地区经济状况的改变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认为有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观指导,也有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所以平板显示产业在中国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市场应用上,在产能的平衡上我认为逐步会有一个点,而且我们业内应该积极努力,加强我们的开发,增加新的应用来扩大我们的市场,不断满足“显示无处不在”的未来展望前景。我认为过去几年在发展平板显示做了大量工作,虽然非常辛苦,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之后行业内应该尽可能促进全球的、国际间、业内的广泛交流,既然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有这么大的技术前景、市场前景,加强合作和交流,一起创造更多、更大的市场。

  孙政民:在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又想起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今年70岁了,1980年中国引进第一条LCD生产线,他当时就是技术负责人,他就是万博泉老师,今天万老师也来到会场,万老师从80年开始做LCD,现在又在维信诺做OLED,30年始终如一日,可以说他见证了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请万老师讲讲你的心里话。

  万博泉:今天的论坛会议很好,感受很深。我从LCD一直做到OLED,怎么把我们国家的显示技术做到世界上最强、最大,这始终是我的愿望,我也一直为此而奋斗。我从京东方的一条TN小线,干到清华液晶中心的LCD,到现在做OLED,从1996年一直做到现在15年了,但我始终有一个信念,这条路走对了,就是要坚持,这个技术要通过自己的开发、自己创新这样的技术,如果把这条路走下去,用我们自己的技术做强做大LCD这个产业,这始终是我们的梦想,今天我们还在坚持。

  LCD和OLED不要一谈就是非此即彼,我比较认同大家共同的方式来发展,各自有自己的市场,有自己的发展空间,OLED原理上肯定比LCD要好,但目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相信技术总是要往前发展,总会有一天OLED的技术会发展得比较成熟,这个技术非常实用,成本也能降下来,在市场上大有可为,不要人为的界定,让它自由的发展。特别是让市场需求引导发展,还有技术本身。所以我想不要说OLED十几、二十年要取代LCD,我觉得这个提法不是太合适,大家共同发展。今天刁司长来了,表明国家一方面重视LCD的发展,我们要把规模做得更强、更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LCD供应商,另一方面一定要做OLED,因为OLED是下一代显示技术,有希望成为更好的显示技术,从国家角度来讲有这个实力,企业也有积极性,应该支持这个产业的发展,支持技术的发展,最终成为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平板显示产业。

 

  吴娅琼:在今天论坛即将接近尾声的时候,有请台上嘉宾每个人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贺成明:华星光电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得益于团队的努力,也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培育,感谢大家。

  彭双浪:OLED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但它是明天的产业,我希望大家对今天的LCD产业要有信心。

  梁新清:今天这个会,让我看到行业协会的责任,所以今后一定搭更多的平台,让大家更充分的交流,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

  欧阳钟灿:我祝愿在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后来者居上!

  郭海成:我从1995年一直参加中国平板显示学术会议,我希望它的规模越来越大,希望这个行业越来越壮大,以后可以取代现在领先的国家。

  彭俊彪:OLED现在刚刚露出曙光,问题还比较多,我希望在座的领导、嘉宾、专家,包括年轻的学子对OLED产业发展能够给予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刁石京:我只讲三句话。第一,我对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为我们平板显示做出的贡献表示诚挚的敬意。第二,希望大家坚定信心,在目前产业比较困难的时候,作为我们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领域,会坚定不移的支持大家往下发展,无论是做LCD还是做OLED的,都会有很大的市场,都有发展空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更主要的是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技术的进步,显示产业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最后,希望我们加强合作、着力创新。我们过去整个产业从跟随式发展起步,今后我们应该逐步走向能够自主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产业链的上下游精诚合作、共同创新,希望两岸合作、创新,也希望国内和国际同行共同合作、共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显示产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孙政民、吴娅琼:我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让我们携手共进、同心同德、努力奋斗,迎接中国乃至全世界平板显示美好的明天!

  

高峰论坛现场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