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日立业绩独佳,胜在“见好就收”

编辑:xiaqiaohui 2012-06-13 09:42:36 浏览:903  来源:

  日本家电业惨赔背后,显现的是决策缓慢、执着技术,正是看清这些,让日立挺过存亡危机再起。

  2011年,可说是日本家电的黑暗元年。索尼(Sony)、夏普(Sharp)、松下(Panasonic)三大电器,纷纷被电视的亏损击沉,3公司亏损总计达1.6万亿日元。

  在这同时,同样老字号的日立(Hitachi)却是异军突起。2011年度净利甚至比前年增长45%,创下3471亿日元的新纪录。

  舍得放手,金鸡母也卖

  虽然《日经Business》指出,电视价格在短短三年内一路狂跌,让家电业兵败如山倒。但日本家电业者亏损背后,显示的是日本企业决策缓慢,守成有余,攻击不足的一面。

  相对索尼等三家企业的黯淡,日立做对了什么?面对存亡,日立采取的战略,也适用于多数日企的一帖猛药;这个药方,就是“放手”。

  放手的第一步,就是见好就收,随时修正核心竞争力。

  “日本企业总以为能靠技术胜出,这正是错误之处”,日立董事三好崇司点出了失败的关键。自从1953年,夏普量产第一台日本电视机以来,电视就成了日本家电的代名词。如今,三大厂执着于技术光环,却抵挡不了韩厂的低成本、低价格威胁。

  与家电三厂不同,日立一步步淡出手机、半导体业,逐渐和德国西门子(Siemens)、美国奇异电子(GE)这类工业电子挂钩。“对于市场变动激烈的产业,就得保持距离”,日立社长中西宏明说,像日立环球储存科技(HGST)这样赚钱的金鸡母,日立仍趁高价以48亿美元转手卖给美国威腾电子(WD)。

  除了放手技术,还得从组织文化下手,懂得决策下放。

  日立从2009年起,彻底执行“社内分社”制度,旗下40个事业单位如子公司般独立运作,必须自筹经费,自寻生存之道。加上4等级的评比制度,事业单位的评等越高,越可以独立决策。以“慎重”著称的日本企业,一个决策往往耗日旷时,延误商机。现在即使一个部门,也可以立即决定在中国兴建工厂,事后再向总公司报备。

  2002年,日立曾面临过不敌科技业泡沫化,被迫裁员两万人的存亡危机。面对日立的成功改革,不知索尼等家电三厂,是否也得经历劫难,才能学会这一课?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