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NHK与日本触媒开发出耐气蚀的OLED

编辑:luochao 2013-05-30 09:24:23 浏览:1066  来源:

  NHK与日本触媒开发出了对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的耐受能力远远高于以往试制品的OLED元件,并在显示器技术学会“SID 2013”上发表了演讲(演讲序号:P.140L)。此外,在2013年5月28日举办的“NHK技研展2013”的预展上,两家还展示了利用该技术制作的显示器的实际工作情况。

  柔性OLED实用化的捷报

  最近,在柔性OLED显示屏和OLED照明的开发向前推进时,耐久性成了实用化的一大难题。虽然能够通过强化元件外部密封层的隔离性能解决这一问题,但这种方法必须要使用特殊材料,难免会抬高成本。而NHK与日本触媒此次开发的技术表明,只需改变元件内部的构造和材料,就能大幅提高耐久性。

  从发表的内容来看,以往的试制品如果暴露在空气中,随着阴极的不断氧化,100天后,发光面积将减少到1/2,而此次的元件几乎没有劣化。这样的话,元件外部使用的密封材料的成本就有可能下降。

  NHK与日本触媒开发的OLED元件采用“倒置OLED”(inversed OLED,iOLED)构造,与底部发光型元件的电极间元件构造相反。具体来说,就是在透明基板/透明阴极(ITO)之上,依次形成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空穴传输层、阳极(钛、金等)。而一般的底部发光型OLED元件则是在玻璃等透明基板/透明阳极(ITO等)之上,依次形成空穴传输层(PEDOT:PSS等)、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最后形成阴极(铝等)。

  对于传统构造的元件,大多数元件背面的阴极铝(Al)层上,都有被称作“针孔”的小孔。而且,铝层下面的电子注入层普遍使用的氟化锂(LiF)特别怕氧、怕水。因此,如果为了实现柔性而只使用树脂密封,那么,电子注入层将首先劣化,被称作“暗斑”的不发光部分会越来越多。

  为此,NHK与日本触媒决定在电子注入层采用其他材料。但是,其他材料多数都要使用能耗大的制造工艺“溅射”,会破坏已经形成的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等。因此,两家公司选择了能够在形成电子传输层之前,先形成电子注入层的iOLED构造。

  与此同时,元件背面作为电极的铝层也被空穴少的Ti/Au层替代,以提高对氧气、水分腐蚀的耐久性。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