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OLED之父"邓青云表示,五至十年内,AMOLED将可以做得比液晶面板更好、更便宜,而中国能够把AMOLED做得更便宜,因此应该聚焦产业化。
邓青云表示,韩国、台湾地区都在发展柔性显示,中国大陆仍处于追赶阶段。他强调,中国应该把焦点放在产业化上,侧重于AMOLED在智能手机等大规模的应用上。目前韩国三星占了全球AMOLED市场九成份额,经过追赶,未来中国有可能占五成份额。
2014年4月10日-12日,维信诺公司参加了第二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期间,OFweek显示网采访了维信诺研发中心总经理黄秀颀博士,一同对中国OLED产业化之路进行探讨。
一、中国OLED产业化进程与全球基本同步
上个世纪80年代,"OLED之父"邓青云发现了OLED这项极具发展前景的显示技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包括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很多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始进行OLED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在这场新型显示技术的赛跑中,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缺屏少芯"一直是中国平板显示产业难题,但实际上在OLED显示领域中国的进程并不晚,以清华大学、维信诺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院校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即开始进行OLED技术的开发,从21世纪初开始进行产业化努力,在OLED领域实现了与全球同步。
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OLED可分为无源驱动型OLED(PMOLED)和有源驱动型(AMOLED)两类。其中,PMOLED技术主要用于4英寸以下中小尺寸的显示屏;AMOLED技术则主要面向中大尺寸的显示屏,包括智能手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和电视等。
清华大学于1996年成立了OLED项目组。2001年,维信诺公司在该项目组的基础上成立。2002年,维信诺在北京建成中国大陆第一条OLED中试生产线。2003年起,维信诺OLED产品开始小批量供应市场,获得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仪器仪表、医疗设备客户的青睐。2008年,维信诺自主设计的国内首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在昆山产业化基地建成投产,产品很快进入国内国际市场。2012、2013年维信诺PMOLED产品出货量居全球首位,实现了中国PMOLED产业的全球同步。
近年来,面向中大尺寸的AMOLED产业正在掀起一股热潮,同时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三星已经实现了量产,LG也已推出了大尺寸OLED电视,中国是否还有机会?就此黄秀颀博士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001年,三星集团实现了PMOLED量产,在随后的几年里其AMOLED产品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直至2009年才出现转机,2010年三星发布搭载AMOLED显示屏的GalaxyS智能手机,并迅速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三星的发展历程从侧面反映了掌握OLED技术的重要性,如果不能掌握OLED技术,则很难在AMOLED产业化方面快速推进。"
黄秀颀博士向我们介绍了维信诺在AMOLED领域的发展思路:"作为技术决定性产业,OLED显示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与创新。维信诺专注于OLED领域,十多年来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中国OLED产业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过去在PMOLED领域积累的经验,也为AMOLED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AMOLED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坚持遵循先中试,再量产的发展路线,2010年维信诺就已建成中国大陆第一条完整的AMOLED中试线,2011年先后成功开发了3.5英寸、4.6英寸、7.6英寸AMOLED显示器件,以及12英寸AMOLEDTV。2013年和2014年分别推出了3.5英寸AMOLED单色柔性显示屏和全彩AMOLED柔性显示屏。在驱动电路方面,2013年维信诺公司和晶门科技联合开发了中国首款AMOLED驱动芯片。2013年维信诺启动AMOLED量产线建设工作,预计2014底,5.5代AMOLED量产线将建成。"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