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对比度、超广可视角度、曲面超薄的外形、较低的耗电量,OLED电视以这样的优点震撼着业内。这项被誉为“开启电视显像技术新纪元”的技术为传统家电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概念,但市场推广情况一直不如市场预期,面板巨头三星[微博]的大尺寸OLED量产,也从2012年底开始,一推再推。
虽然三星垄断了全球小尺寸OLED面板的九成份额,但仍没攻克大尺寸OLED面板量产良率问题。而在大尺寸OLED面板上有先发优势的LG Display(下称LGD),则与创维[微博]、康佳等结盟,加大OLED电视的推广力度。因此,三星不但对OLED量产的推广力度不如LGD热情,更是拉着TCL[微博]、海信等品牌来推广4K液晶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掉OLED的基础用户,加上索尼、松下等日本品牌忙于扭亏,根本无暇顾及全新技术的推广。
就这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OLED电视机直到今年才开始量产,而这一次的技术升级虽然是韩国面板巨头牵头,但终端市场却由中国彩电品牌领军,因为创维、康佳们也希望利用OLED这项全新技术,为自己重拾“制造精神”,从而抵御小米、乐视这些互联网新贵的入侵。
“我们拖着工厂,企业体积很大,不是很好转身,除了学习互联网精神外,我们也要发挥我们自身的硬件优势。”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说。
博弈与圈地
“LGD的OLED面板的良率提升比想象快。”创维彩电事业部总裁刘棠枝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尽管OLED在手机上的应用已经被市场认可,但因大尺寸OLED面板的良率一直较低,去年3月仅为30%左右,难以在电视机上实现量产。
低良率导致OLED电视机的价格居高不下,三星、LG在去年小范围推出的OLED电视机售价约为1万美元,是同尺寸4K液晶电视的6倍,这是消费者无法接受的。而在索尼和松下两家的OLED合作项目中,面板量产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完善的解决,屏幕耐久性无法得到保障,生产成本控制遇到困难,加之两家都急需摆脱当前的亏损现状,于是在去年年底合约到期之后便正式散伙。
索尼和松下决定散伙的消息一经传出,着实让OLED量产蒙上一层阴影,外界纷纷开始担忧这项全新的显示技术能否在逆市中实现量产。市场调研机构NPD Group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OLED面板电视的出货量预计只有区区5000台,仅相当于此前预计的2万台的四分之一。
“指望索尼、松下这些在亏损中挣扎的企业并不现实,推广OLED要看韩国与中国的企业了。”资深家电分析师刘步尘表示。
此时,液晶作为一种稳定的技术开始升级,其中4K液晶具备比OLED更为低廉的投入成本,在市场上推广更易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所以坚持原有的液晶技术,还是拓展全新的OLED领域,成为摆在每家彩电企业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就这样,三星与LGD两家面板巨头开始“跑马圈地”,拉拢各大终端品牌来“站队”,三星联合TCL、海信,今年力推4K的曲面液晶电视。选择OLED阵营的创维则在一些公开场合上“呛声”竞争对手的4K技术,“ULED(即Ultra-LED缩写)只是对传统液晶电视的优化,就像CRT电视无法与液晶电视相比一样,ULED与OLED也无法相比。”对于海信日前推出号称画质堪比OLED的ULED电视,杨东文如此评价。
由于在终端市场上拥有创维、康佳这样的OLED追随者,LGD在推广OLED的力度与速度大大提升,市场分析机构也对OLED给出了更高的评价,根据DisplaySearch数据预测,2014年OLED电视市场销量将达到6万台,到2017年将突破150万台的规模,一改此前NPD Group的悲观预测。
LGD全球推广总裁崔东元向《21CBR》记者透露,目前LGD的第一条OLED电视面板生产线的每月产能是8000片玻璃基板;第二条生产线还在建设,计划今年下半年投产,每月产能26000片玻璃基板。也就是说,下半年后,LGD将具备每月34000片OLED电视面板玻璃基板的产能。
“目前接近七成的良率已能基本保证市场供给,随着量产的进一步提升,价格也会下降。”崔东元说。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