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锦 男,汉族。1939年3月出生。籍贯:福建省长乐市。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2003年退休。现任北京清华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顾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名誉理事长。
1991~2003任北京清华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89~1997 任北京清华液晶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1996~2003任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液晶分会理事长。
长期主要从事液晶材料及其显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在国内外刊物上先后发表60多篇论文。著作有“液晶与平板显示技术” (合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年)、“液晶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先后承担并主持北京市、信息产业部的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000年)、教育部(1994年)和北京市(1999年)科学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突出贡献奖(1993年)等奖励。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别津贴。
现任“平板显示文摘”报主编、 “中国平板显示年鉴”主编、“液晶与显示“、 “电子信息材料”、“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等杂志编委。
提到液晶,很多人已经不陌生。液晶显示产品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重要的显示材料,液晶在1888年被科学家发现,很长一段时间里,其仍然未被实俱应用。上世纪60年未代,日本开发了一系列商业化产品,打开了液晶显示实用化的局面,掌握了主动,致使这一发展势头促成了日本微电子业的惊人发展。此后,日本掌握了全球液晶显示的绝对主动权。
上世纪60年代未,中国也加入了液晶的研究行列。而清华大学自1969年也开始从事液晶技术研究,是中国最早开始从事液晶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作为中国液晶显示研究的第一批科研人员之一,清华大学高鸿锦教授自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液晶材料及显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几十年来,中国液晶技术不断得到进步,得到产业化应用,但也走过了十分艰难的历程。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液晶显示技术的应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在中国液晶显示的发展历程中,是一批中国行政领导、老专家、老学者、企业家的热忱之心铸就了这一辉煌惊变。
不善言辞,胸中有丘壑——用这一句话来形容高鸿锦教授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初见高鸿锦教授,能深深感受到一位儒者的沉静、内敛与平和,话不多,显得“内秀”。他具有属于福建人的难能可贵的品质:少说多做,注重实干;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奋战在中国液晶材料及显示技术研究的第一线。
初心不改 潜心研究液晶数十年
作为中国液晶材料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老专家之一,高鸿锦教授一直以液晶材料为行动指针,在中国液晶材料和显示技术的进步、国内相关显示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的决策、显示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贡献突出,是中国液晶显示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高鸿锦教授,福建长乐人,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之后一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化学系承担教学及科研任务。他虽言语不多,但内心深处对液晶未来发展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液晶是既具液体的流动性,又有晶体的各向异性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正是有了液晶才有了液晶显示器。高鸿锦教授表示:“尽管液晶材料只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3%左右,但它是关键的、不可替代的材料。”
在显示器中使用的液晶材料通常都是混合物,一般由十几种,乃至几十种单体组成。液晶单体的生产过程往往需要几十步合成步骤,对生产工艺的要求很高。由于显示器件对液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液晶材料厂商要想生产出稳定的、性能优良的液晶产品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对提纯的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这项技术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也成为中国液晶显示产业前期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为了攻关液晶材料制备技术,在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80年代初针对国内TN-LCD产业的快速发展,清华大学化学系投入到液晶材料的量产化研究,高鸿锦教授积极参与其中。1987年高鸿锦教授作为清华大学化学系党委书记亲自决策并直接参与了北京清华液晶材料公司的组建,于1987-1997年担任北京清华液晶材料公司董事长,大大推动了中国液晶材料的快速发展。在黑白显示器时期,北京清华液晶材料公司成为中国液晶材料国产化最好的企业。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动材料国产化的政策指引下,北京清华液晶材料公司又开始了TFT液晶材料国产化的研发。
1996年,在高鸿锦教授的主导下,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成立。鉴于在液晶显示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取得的重大的科研成果,高鸿锦教授被选任第一任理事长。1996年-2003年,高鸿锦教授担任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液晶分会理事长,开启了自身推动液晶显示产业和技术进步的“新征程”。
勤耕不辍 著述液晶学术专著
如果从中国大陆企业进入TFT-LCD产业算起,至今已过去了十多个年头。在TFT-LCD发展初期,中国液晶显示产业发展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上游材料和设备严重受制于国外垄断企业,以致出现“缺芯少屏”的现象。几十年来,高鸿锦教授一直研究液晶材料,为中国液晶显示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为了汇聚科研力量,集中攻关液晶技术,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高鸿锦教授于1991年在清华大学成立北京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991-2003年,高鸿锦教授任北京清华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不间断地在液晶材料、液晶显示技术和液晶应用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在科研人才培养上做了大量工作,对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京东方经过多次蜕变,实现了凤凰涅槃,渡过了生存危机,成为当前全球显示产业界的巨人。而在京东方发展初期,高鸿锦教授作为北京清华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重点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京东方科研人员,为后来京东方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除了在液晶材料国产化应用以及科研人才培养上做出努力外,高鸿锦教授数十年来也一直进行液晶材料的学术研究。几十年来,作为液晶显示领域的老专家、老学者,高鸿锦教授以科学的精神、严谨客观的态度,不断探索和攀登液晶领域的技术高峰。
高鸿锦教授谦和待人,但是骨子里却透着对学术科研无比的专注和严谨。无论在人才培养,还是学术研究,他总是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激励年轻的科研人员。多年来,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先后发表五十多篇论文,并著有化工百科全书第十八卷“液晶”、《液晶与平板显示技术》、《液晶化学》、《新型显示技术》等专业书籍。
当前,中国液晶材料产业的总体生产规模和技术实力与器件产业的发展不相称,更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高鸿锦教授认为,目前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混合液晶的企业生产规模本来就不大,力量又过于分散,不能形成有效竞争力;企业长期处于过分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压力过大,企业缺少积累;科研投资不足,人才缺乏。
作为北京清华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高鸿锦教授与国内外学术及产业界保持良好和密切的联系,在政府及企业相关显示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的决策、产业和技术发展咨询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曾获国家教委(1994年)和北京市(199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突出贡献奖(1993年)等奖励。2000年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科学精神 振兴中国显示产业
当前,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企业家、专家、学者苦苦探索,运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了多条8.5代液晶面板线,以及未来的10.5代、11代线,大大增强了国人的信心,彻底改变了全球显示产业格局。高鸿锦教授表示:“多条高世代面板线相继投产标志着中国已经站到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将从平板显示大国走向强国的行列。”
虽然高鸿锦教授没能直接参与这个伟大的进程,但是他的学术研究却一直为这一进程添砖加瓦,让中国液晶显示产业在全球显示产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对于2015年多条8.5代线相继量产以及未来10.5代、11代线的投产,高鸿锦教授表示,产能的快速增长会对未来彩电面板市场带来压力。他认为,“要鼓励高世代液晶产业发展,但是现在a-Si产量较大,而且技术也非常成熟,不能再盲目加大投资了,反而像氧化物这类新技术还可以再适度发展。”
2016年,OLED显示技术受到业界和资本市场的热捧。高鸿锦教授表示:“AMOLED技术响应速度更快、色彩更鲜艳、更薄,目前不少厂商都在研发这一技术。但是,它能不能成为打败液晶的技术关键是能否在大尺寸和成本上取得突破。”他也表示,中国应该重视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平板显示产业技术水平有新的提升。
对于中国液晶显示产业发展,高鸿锦教授从自身产业研究的角度发表了看法: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有战略眼光;第二、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能光想着引进,图快图省事,要自力更生;第三、要集中力量,形成拳头企业,而不能一哄而起。
2003年,高鸿锦教授正式退休,之后转任北京清华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顾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名誉理事长。
尽管高鸿锦教授退居产业领导与科研二线,但是仍然很关注中国液晶显示产业的发展。他一直也有整理和收集行业重大新闻的习惯,且于2005年在北京清华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指导创办了《平板显示文摘》。同时,他还担任《液晶与显示》、《电子信息材料》、《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等杂志期刊的编委,不断续写对平板显示产业的一片热忱之心。
也许,在像高鸿锦教授老一辈行业领路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股韧劲,让我们感受到怀德重教、坚韧谦和的脾性,也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液晶事业的热爱。也许,这就是他的液晶人生。
中华显示网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链接:http://www.chinafpd.net/news/32107.html,违者必究!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